如何把“中台”概念进行国际接轨?Gartner打造MASA方法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1月27日,近几年,“中台”的概念广泛流行于中国互联网公司及正在寻求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企业中,技术人员颇有谈架构必谈中台的势头。
事实上,“中台”这个概念是由阿里巴巴根据其自身业务需要在2015年提出的,是中国市场独有的概念,在其他国家市场并未有此概念。
但是阿里本身也并未对“中台”进行一种通用性的概念解释和定义,这就引发了一些困惑。
尤其是当中国的技术人 员和国际技术人员进行沟通时,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表述,直接抛出“中台”(Middle Platform)概念时,往往得到的是对方一头雾水的尴尬反馈。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尽管当前有很多厂商借由“中台”概念推销产品,但也有不少中国企业想要清晰了解中台的概念和搭建中台的最佳实践。
全球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试图用一种“企业应用架构方法论”—;—;“网格应用程序和服务架构”(MASA)来指导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借助领先的国际IT架构部署研究经验,架起国际和中国“中台”理念的桥梁。
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沈哲怡(Sandy Shen)
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沈哲怡表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内部并不存在所谓的中台或后台,因为只要是面对客户的层面—;—;不管是官网、APP、还是第三方网上商城,对企业而言都是面对客户的前端;而在后端—;—;不管是连接ERP还是连接企业的订单系统、产品管理、客户管理系统,这些对企业而言都是属于企业内部的应用系统,都是应该是被企业的应用架构所涵盖、规范和管理的范畴。因此,从企业角度来讲,只有前端和后端。
GartnerMASA方法论架构
Gartner把网格应用程序和服务架构(MASA)框架分为三层:最上面一层是针对用户的层面,多样性用户体验(multi experience);最下面一层是企业内部的应用系统,多颗粒度的服务层面,即后台系统;中间一层是API解析层,它连接前端和后端。Gartner这个框架并没有中台的概念,中层API解析层是一个连接层,也好比一个转换层。
其中,多样性用户体验(multi experience)层需要根据用户所处场景以及所使用的终端设备和所接入的渠道,为用户量身定制服务。
沈哲怡认为,搭建该层时,企业不仅针对外部客户,也需要对内部员工、合作伙伴以及开发者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以便让他们很方便地应用到各种不同的工具,找到一些内部已经存在的资源,赋予他们将资源快速拼接、搭建新服务的能力。
中间的API解析层(API mediation layer)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层面。沈哲怡表示,中台可以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增强灵活性和敏捷性,也就是说把企业最底层的ERP、CRM和其他应用的数据或业务逻辑抽取出来,归集到一个统一的地方,这样当支持前台的客户服务时就会比较顺畅,或者反应速度大幅提高。其实MASA所实现的也是同样的目的。
同时,由于MASA很大程度上是由业务驱动,必须根据最终用户的需求再做决定,因此在API管理上,Gartner建议设立一些产品管理机制把零散分布的大量API进行有效管理。
多颗粒度的服务层面(multigrainedservices)在企业内部,其实就是由多种不同颗粒度的应用服务组合而成。MASA根据颗粒度大小将服务分为“微服务”、“小服务”和“宏服务”。
沈哲怡表示:“从管理难度上来讲,精细程度越高,管理和治理的难度就会越大。但好处在于,当碎片化或精细度程度更高的时候,灵活度和敏捷性就会得到提升。企业需要在精细化程度和管理难度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在谈到MASA和“中台”的区别时,沈哲怡表示,我们曾经把中台解释为一种封装的业务能力,叫“packaged business capability”。MASA跟中台唯一有重叠的部分,就是在第三层“多颗粒度服务”层面。中台概念里没有MASA上面两层,即没有针对用户的体验层,也没有中间API解析层。但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最终要实现灵活性和敏捷性,也离不开MASA上面两层的搭建。
另外,沈哲怡认为,“中台”不是一种方法论,而是一个很具体的技术解决工具或者技术方案。“中台”本身有自己的优点,尤其可以帮助后台一些笨重陈旧的传统应用开放接口,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
但同时,沈哲怡也强调,企业最终进行数字化转型规划时,需要有MASA的方法论去指导。MASA涉及的一些理念,包括管理、技术实现工具,需要慢慢搭建,并不能一蹴而就,MASA是企业应用架构一个长期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