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智科技CEO:2018年是AI企业的反思年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创业很多时候需要时代的机遇,Timing(时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声智科技在完成最新的B轮融资之后,声智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孝良先生接受了的独家专访。
声智科技专注于声学技术和人工智能交互技术融合解决方案,推动智能交互从近场过渡到远场。基于SoundAI Azero远场智能交互系统,提供从端到云服务的远场语音交互技术方案,包括芯片、模组、开发板到整机的Turnkey产品方案。
据了解,此次B轮融资金额为2亿人民币,毅达资本领投,峰瑞资本、正居资本跟投,中关村银行、InnoVen Capital联合参与,距离上一次A轮融资仅过去一年时间。
新旧交替,2018年接近尾声。从2017年到2018年,AI人工智能和智能音箱市场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2017年,AlphaGo力压柯洁后,人工智能超过大数据、云计算成为科技领域高热度词。不同融资机构对2017年人工智能领域融资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AI融资额增长率均在50%以上,最高统计结果显示增长率达到144%。
2018年AI人工智能投融资、并购开始放缓。除头部几家AI公司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格局逐渐分化、尾部企业生存成疑,面临淘汰,才是正视2018年AI市场的有效视角。移动互联网下半场,BAT均进行了业务架构调整,智能、云计算、To B成为“弯道超车”的密匙。
12月26日,荣耀品牌升级发布会上,朱正廷同款智能音箱荣耀YOYO正式发布。YOYO搭载了声智科技远场智能交互系统SoundAI Azero和基于6麦环形麦克风阵列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声智科技服务的企业也从去年的360、小米、联想、百度,触及到今年的华为、腾讯、荣耀、阿里巴巴、中国移动等等。
市场,不存在伪命题论断
AI投融资回落,智能音箱市场却格外热闹。今年8月,三星推出其首款智能音箱Galaxy Home。10月,华为Mate 20发布会上,华为跟进,推出智能音箱小艺。腾讯继4月推出腾讯听听后,12月又试水其他产品形态智能音箱,发布了带显示屏幕的腾讯叮当。
入局智能音箱的厂商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持续增加。巨头押注加码,让人摸不清这股潮流背后的“套路”在哪。陈孝良对解释,智能音箱不存在伪命题与否,更不存在“下半场”一说。智能音箱作为一种现成的品类,需求、量级显而易见。
2014年亚马逊最初推出智能音箱Echo时,市场对于智能音箱的争论、争议、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不被认可”的几年时间里,智能音箱市场的量级已过千万,正在逐步替换原有市场中的蓝牙音箱。整个市场增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瓶颈期。需要整个产业链共同努力,包括整个声学、语音行业的企业,更新技术、迭代产品创新点、降低量产成本等问题。
陈孝良看好智能音箱市场。第一,智能音箱处在产业的初期。不同于手机市场,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市场同质化严重。人工智能刚刚落地,智能音箱作为其最成功的产品形态,虽然量级上与手机市场有一定差距,但恰似处在苹果手机诞生前夜的时代,未来市场潜力较大。
第二,IoT时代,智能音箱市场和需求极度分散。IoT产品品牌呈现多元化,相应的市场也较为碎片化,不会存在一家公司独占整个市场的现象。此外,国内市场不同于国外,国内存在消费分级现象。从一线城市到四线、五线城市的需求差异巨大,品牌认知差异也较大。即便在BAT大力度补贴推广智能音箱的情况下,其它产品厂商也各有各的市场份额。并且随着明年补贴的取消、运营商的加入,市场量级会更高。
第三,智能音箱是未来IoT入口落地的突破口。AI人工智能与移动互联网两个时代存在巨大的理念差异。最显著特征在于,AI依赖于底层大量的传感器产生几何倍数的数据,需要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流量入口呈现碎片化。
第四,智能音箱较手机相对独立,形态在不断衍化。智能音箱抽象出来的系统可以嵌入电视、耳机、机顶盒子、甚至马桶盖中,产品体系多样化。
第五,智能音箱的产品定位和逻辑也是多样化。由于各家产品企业的基因不同,智能音箱定位出现明显差分。例如,华为重视VoIP,运营商重视固话,小米看中智能家居控制。
这是在全球经济出现下滑的趋势情况下,智能音箱依旧增长趋势明显的一些参考原因。
To B,创业企业更具优势
今年华为HC全联接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宣布“华为AI发展战略”,推出两款采用了“达芬奇(Da Vinci)”架构的晟腾系列AI芯片。全栈式AI解决方案覆盖芯片、系统、软件、算法,囊括公有云、私有云、IoT、边缘计算等全场景。
AI领域一直“投投投”的阿里巴巴,在视觉、语音交互、增强现实到终端、云端AI处理器领域均有涉猎。年初收购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供应商中天微之后。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宣布成立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
巨头们已经不再满足于适度“参与”AI行业的发展。成为主角,深入渗透到AI产业的上下游环节成为趋势。有舆论认为,巨头自主、深度参与,于创业企业而言,是一个利弊。另一方面,从国际市场来看,亚马逊、谷歌、苹果在内的行业巨头,均掌控着AI领域的核心技术,留给创业企业逆袭、成长的机会不多。
“和巨头之间,是紧密、共生、互为竞合的关系。巨头需要我们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巨头提供的云端服务器。”陈孝良说。创业企业在新兴技术里面的新想法、新架构对可以给巨头非常好的借鉴、参考作用。也正是这种创业公司的存在,给巨头研发部门带来更多的压力去竞争,互相合作、互相竞争才能让技术更快速的发展。
国内巨头在AI领域刚刚起步,而国外巨头在AI领域已经相对垄断,这主要是东西方文化、经济阶段的差异。欧美市场中产人群为主,消费市场结构比较单一、稳定,这让国外巨头非常受益。国内处于典型的消费分级的阶段,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用户诉求不均衡。导致国内市场巨头与创业公司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国内巨头在没有形成绝对垄断之前,很难把所有精力投入、押注到各项技术上。毕竟国内巨头的核心业务存在不确定性,主要聚焦点仍在核心业务的基因迭代方面。
总之,国内市场需求丰富,决定了国内巨头不像国外巨头那样可以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也难以形成完整的业务链条。此外,国内巨头对AI的决心,并不代表AI已经成为各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投入力度和战略方向支持,值得商榷。对于AI创业公司,只能在AI的航道上坚定的走下去。“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才有未来更多生存和成长的空间,明年可能会形成明显的分水岭。”陈孝良对说。
声智科技从2016年诞生起,定位于To B端服务。寻求多个产品最优、多场景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单个产品的“爆款”路线。To B、To C、To G都可以产生出伟大的公司。To C的优势在于直面用户,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有利于打造爆款产品。To B更多面向于行业,品牌存在感弱,更依赖于技术创新。To B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开拓有限的客户群。国内外企业性质分布和结构的差异,间接影响To B端企业的规模。
谈及创业企业To B的优势,陈孝良称,创业公司定位明确、力量集中、执行迅速。巨头分散,动作慢,从零开始面向B端服务阻力很大。观察整个产业发展史,巨头之间很难相互服务。To B的模式强调专注和共赢,当巨头主营业务与服务客户产生冲突时,如何平衡彼此利益,对于巨头企业非常困难。To B市场碎片化严重,需求过于复杂,形形色色,即便砸钱也很难快速起到显著成效。面对To B的新兴市场,巨头需要改变基因,可能比创业公司更加艰难。
2018,AI企业“反思”之年
过去两年,智能音箱市场深深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尝鲜价89元的小度音箱,89元的天猫精灵方糖,79元的京东叮咚mini 2,产品定价不足百元。另一个极端,2017年2月,百度斥资9000万美元收购的渡鸦科技,2018年11月,推出首个售价在1699元的raven H智能音箱产品后。2018年5月,渡鸦创始人吕骋被传出离职。半年时间,渡鸦迅速陨落。
智能音箱作为AI人工智能领域的缩影,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了,2018年AI人工智能整体行业的“动荡”局面。All in AI的百度,AI掌舵者不断出走。COO陆奇离职,自动驾驶负责人邬学斌辞职。搜狗在搜索与AI业务之间徘徊不定。归根结底都在于,AI产业链条复杂、较长,落地、商业化难。
这也引起了陈孝良的反思,“正在扩张中的公司都应该好好反思,企业是否尊重商业逻辑、商业规律的问题。AI代表新兴时代、新兴技术,如果没有构成商业闭环,很多时候是空中楼阁。”产品需要打动用户,用户不会为情怀买单。很多创业公司,无缘无故采取免费策略,在招人方面,甚至不考虑价值、回报,毫无节制、激进的挖人扩张。创业企业在成立初期,找到新兴市场,活下来才是关键。做生意不等于做情怀,当然,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情怀也很有必要。
陈孝良预测2019年,巨头对智能音箱的补贴将会逐渐退出。硬件产品不应该赔钱去卖,硬件产品需要遵循硬件厂商的思路,不应该采用简单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变现。在产品早期阶段,打开市场,让用户形成认识,改变用户习惯,补贴策略很有必要。补贴相当于广告,教育市场用户。产品一旦形成稳定的量级,补贴就可以退出,回归到合理的商业逻辑。
谈到市场上的AI产品,陈孝良笑称,所有的产品都应该降低用户预期、降低用户的期望值。很多AI产品错误的将用户预期过分拔高。把未来两到三年才能做到的事情,提前透支给消费者。造成用户对产品高预期,低体验。AI企业需要转变思路,给产品做减法。不负责任的推广产品,产品预期失控,对整体行业伤害较大。
世界存在不确定性,所有公司都要经历经济周期的波动。每个经济周期下,会倒下很多公司。但也有很多公司扛过经济周期,活下来并发展的越来越好。“在内因、外因双重审视下,外因是非常重要的导火索,加速了创业公司的危机。同时,更多AI公司不应归咎于外因,停留在做PPT、讲技术的层面。更需要反思自己有没有考虑、正确看待商业逻辑,找到新的商业模式。”陈孝良说。
管理,CEO认知需要迭代
从典型的体制内中科院,到体制外创业。创业两年,陈孝良的在企业管理和心境上在发生着变化。从企业成立以来,陈孝良一直关注企业的商业化运作和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理念创新是创业公司的“三板斧”。技术创新是突破点,一旦理念和技术落地,企业需要思考商业回报的问题。形成商业闭环后,面临的问题是公司规模的扩张。
每个公司的基因、人才、业务逻辑不同,很难照搬、照抄成熟公司的现有管理模式。“希望学习华为的技术投入和管理能力,学习阿里巴巴的营销落地能力,学习腾讯的产品理念。对于声智,如何把优秀经验融合在一起,形成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是一件蛮困难的事情。”
创业的过程是痛苦的,远离舒适区的。市场上好做、容易做的事情已经和你无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创业公司需要承认现实的残酷性,留给创业公司的不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而是一片看起来比较贫瘠的土地。创业公司需要依靠自己开垦,并发展为一片良田。陈孝良对感慨。
创业初期,企业不存在管理问题。周边都是熟悉的合作伙伴,很容易简单地做好事情,一同打仗。早期阶段CEO在企业的位置尤为重要,CEO奠定了整个公司的基因和文化。“一家公司做不好会有成千上万种原因,每个原因都看起来合情合理。找到所有失败的原因,并不足以成为一家成功的企业,企业方方面面的细节和格局将决定成败。”
随着00后开始步入社会,职场年龄结构产生代差。陈孝良对谈及企业人员构成,声智科技以80后、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居多。在不同代际的管理方面,需要尊重现实规律。在企业自身的基因、文化基础上,不同个性的员工达成共同文化和信仰的共识。“搭好平台,发挥特长”。
陈孝良认为,在用人方面,创业企业比成熟的大公司更有优势。很多巨头面临的不是成长问题,而是分配问题。很多大公司有官僚作风的大企业病。当然,创业企业也有自己的劣势。陈孝良对管理层的要求是,不沮丧、不膨胀、能上能下、不折腾。
创业企业想要保持领先、快人一步,必须保证团队专注。从CEO到员工都要保证认知迭代速度要快。“CEO重要的是学习能力,CEO的认知迭代速度决定了企业能否提前半年进行战略布局。”对于一些失败的创业项目,陈孝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和理解,“很多方案实现不易,CEO承担了最大的责任,背负着巨大压力。未来不确定性的结果太多。”
对于未来,陈孝良很乐观。“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释放出的红利,造就了一批伟大的公司。随着改革的深入,还会涌现出一批伟大的公司。日本、欧洲已经进入低欲望社会,国内的创业机会远远大于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