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光伏行业何去何从?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8年5月31日这一天,能源领域恐怕没有人会忘记。“5·31”一纸新政,光伏行业资本撤资、企业关停、弃光率增长……甚至有行业声音表示“哀鸿遍野”。工控小编梳理了新政以来光伏行业动态,2019年对光伏行业或可更有信心。
新政是个坎,谁绊倒谁知道疼
根据新政,同时满足2018年1月1日前备案并纳入以前年份财政补贴规模管理和2018年6月30日前并网的电站仍可享受原优惠政策,因此短期内还会出货,但第三季度就不同了:首先制造业会进入观望期,不再对上游进行采购,硅料库存开始累积,而下游也开始进入了观望期,在观望中等待价格下跌,也没有了采购行为。而在之后这一行业的消极表现中,首当其冲正是硅料、电池片,以及产业链产能扩张的速度减缓。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2018年前三季度光伏建设运行情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3454.4万千瓦,同比下降19.7%;其中光伏电站1740.1万千瓦,同比减少37.2%;分布式则成为“逆”势攀升的典型代表。另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8年前10个月,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同比下滑20%。
“暂停普通地面电站指标发放”、“分布式光伏规模受限”、“调低上网电价”……这一系列内容在“5·31”新政中显得分外扎眼,更扎疼了行业人的心。毕竟,新政之前,国内这一行业“高歌猛进”,一片大好。
据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了130.25GW,提前并超额完成了105GW的“十三五规划目标”。从国际上来,据工信部数据,2017年我国多晶硅产量24.2万吨,同比增长24.7%;硅片产量87GW,同比增长34.3%;电池片产量68GW,同比增长33.3%;组件产量76GW,同比增长31.7%。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均超过50%,继续保持全球首位。
市场信心十足,一副“大干快上”之景。不得不说,在这个坎绊倒的,毫无疑问是最疼。
“寒冬”消逝,暖意已回归
疼归疼,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2018年作为光伏板块下一个五年的起点,政策“祛火”或是必然。爆发式增长的光伏、风力等发电模式,需要考虑清洁能源消纳能力。产能增加但“无处释放”,最终损失的同样是行业人,而且或许更疼。
岁末年初,如果回顾一年光伏板块起起伏伏,也不难发现:尽管新政“横插一足”,市场信心大降,行业受到洗礼,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暖意或已“回归”。据统计数据,2018年1到10月份,国内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47亿美元,同比增长12.1%,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量均实现了同比大幅增长,其中组件前10个月的出口量已超过2017年全年。预计2018年全年国内新增装机可达40GW,光伏产品出口额超过155亿美元,同比2017年增长近7%。
另外,截至11月底,全国2018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38.2GW,预计12月仍有3GW左右的光伏电站并网,即2018年全年的全国光伏新增装机将是41GW左右,高于5·31光伏新政刚刚出台时30-35GW的市场预期,预计2019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42GW。
2018年已过去,尘埃落定。回顾这一年,有行业人表示:这一场光伏业的“寒冬”,最终却并不冷。这也得益于国内光伏行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摸爬滚打”多年所积累的成熟经验。
平价上网大势所趋,行业大可不必经久“唱衰”。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为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提高风电、光伏发电的市场竞争力,其中要求促进风电、光伏发电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无补贴发展。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于近日发布的《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也释放了明确信号。
2019年是光伏发展的“非补贴”元年,尽管国家能源局已明确2022年前光伏发电仍有补贴,但在电站指标竞争性配置的制度设计下,2019年必然会是以点带面,开启光伏平价时代的一年。
既然是“元年”,2019年也将是光伏板块优胜劣汰、大浪淘沙、产业重组的整合年,对行业人来说,与其说是严峻挑战,不如说是难得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