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支团队分别在量子算法和量子通信领域轰动了世界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首次在室温大气条件下实现基于固态自旋体系的可编程量子处理器。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NPJ量子信息》上。
发表的文章部分截图
目前绝大多数量子计算实验仅仅被设计来运行特定的量子算法,如果要执行新的量子算法,往往需要重新配置量子计算的硬件。可编程量子计算概念的提出就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发表的文章部分截图
这种处理器对于用户而言,仅需要对一系列参数进行有效配置,就可以完成多种量子算法,避免了繁琐而且昂贵的硬件重新配置。
另外。还有一个重磅消息值得欢呼。
美国科学促进会31日宣布,将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Newcomb Cleveland Prize)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以表彰他们通过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推动大尺度量子通信实验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
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设立克利夫兰奖90余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得这一重要荣誉。该奖项将于2月14日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正式颁发。
8月10日,“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两项成果,同时以封面标题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