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宝确定不是大忽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手机厂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先是小米在最新旗舰机型小米9的上市发布会上推出了主打无线充电的移动电源;接着,三星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Galaxy Unpacked 2019新品发布会上曝出获得FCC认证10000mAh无线充电移动电源的外形和部分特性;在刚刚结束的WMC上,诺基亚也表示会推出诺基亚品牌的无线充电宝。
虽然手机厂商们在几年前就已经发布了带有无线充电技术的智能手机产品,无线充电技术先是在三星的Galaxy S系列上实现了标配,苹果在iPhone X/iPhone 8上市后陆续对旗下新品全线支持,国产品牌小米、华为等在高端产品上也有配备,但是手机厂商们齐刷刷的推出无线充电宝这一手机周边配件产品,这还是第一次。
只是,无线充电宝即便有了手机厂商的品牌背书,还是难以摆脱其“鸡肋”形象。
无线充电宝确定不是大忽悠?
实际上,在手机厂商们集体推出品牌无线充电宝之前,罗马仕、飞利浦、南孚、绿联、网易严选、倍思等电池和数码厂商也都推出过各自品牌的无线充电宝产品,但围绕着智能手机建立的周边配件生态圈中,无线充电宝始终未能成为主流,究其原因,在于无线充电宝似乎是一个专门为了技术而强行落地的产品,在充电效率、使用体验等方面都未能解决用户痛点。
首先,在现有技术下,无线充电的效率大大低于有线充电。
苹果推出AirPower无线充电器时,由于其接触式充电方式,加上充电效率不高,就曾被网友吐槽为“苹果产品摆放盘”。小米最新推出的无线充电宝,也并未在充电效率上作出太大革新。根据小米官网显示,新发布的小米无线充电宝容量为10000mAh,支持10W无线快充,最多可支持三台设备同时充电(1 台无线 + 2 台USB 线充设备),为电池容量为3300mAh的小米9充满电需要两个小时,为iPhone XS充满电需要3小时20分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样的这款充电宝,在连接充电线的情况下,为小米9充满电只需1小时25分钟,为iPhone XS充满电只需1小时55分钟。
当手机电量报警引发的焦虑涌上心头,在体验了“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甜头”后,墨迹的无线充电速度只会让人愈发捉急,在充电效率上,用户用脚投票都会选有线快充。想象着无线充电宝连接充电线给手机充电的场景,会不会觉得有些讽刺?
其次,无线充电宝无法满足用户边玩边充的需求。
无线充电宝存在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在不连接充电线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一边充电一边使用手机。而目前所有的无线充电设备都是接触式充电,也就是说无线充电有着非常严格的充电距离要求,手机必须与充电设备紧密接触,部分无线充电底座或者无线充电宝还必须对准指定位置才能充上电。这也难怪,南孚在发布无线充电宝产品时,曾有网友吐槽:不带线可以,得带两根橡皮筋。
这是一个让人蛋疼的体验,用户想在躺着刷剧或者玩游戏的时候,手机电量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同时还能摆脱充电线缆对其活动范围的束缚,无线充电宝很想在其中做些什么,但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有线快充。
最后,相比普通充电宝,无线充电宝售价普遍偏高,用户难以找到迭代更新的理由。
以10000mAh的充电宝产品为例,热销的普通充电宝价格都在百元以下,但带有无线充电功能的充电宝基本都贵了一倍以上。在绿联的天猫旗舰店,10000mAh普通充电宝最便宜的一款只要59元,而无线充电宝则到了149元;小米旗下的10000 mAh充电宝售价也才79元,此次新发布的小米无线充电宝产品售价则比同容量的小米充电宝售价贵了70元。
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无线充电宝充电速度又不快,从某种程度来说,其使用体验也比不上有线充电宝,加上售价也贵,怎么也找不到更换的理由。
无线充电宝如此“鸡肋”,手机厂商就不怕砸了招牌?
其实,在手机厂商推出无线充电宝产品之前,无线充电设备的种种缺点早已暴露出来,网友将无线充电宝视为“鸡肋”,手机厂商也心知肚明,即便有专业的电池和手机配件厂商在前“冲锋陷阵”,可它们依然义无反顾的推出此类产品,就不怕因此招黑损了自身形象?在智能相对论看来,手机厂商此次在无线充电宝上集体发力,或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量。
1、展实力,秀肌肉
实际上,智能手机经过近10年的狂飙猛进,发展到现在无论是其外观结构还是功能应用都已基本定型,即便有所谓的更新迭代,也只是在局部细节或者个别功能上进行“修补”,这也让手机厂商们集体陷入到创新的焦虑之中。
最近行业大热的“折叠屏风潮”,就是典型的手机厂商们在创新乏力的背景下,将折叠屏当成了“救命稻草”,短暂喘息后的集体自嗨,在技术的可靠性、用户使用的便利性、应用生态的丰富程度等方面都还没有确切答案时,折叠屏更像是被手机厂商的创新焦虑而催生出的“早产儿”。
无线充电宝也与折叠屏类似,虽然其话题性稍弱,但也并不妨碍手机厂商将其作为展示实力“秀肌肉”的一个战场。纵观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通常是某个品牌发布一款新品后不久,马上就会有其他品牌迅速跟进其中的新技术,并且宣布技术已经完成了迭代,哪怕技术并不成熟,智能手机也就是在这样的往复循环中完成了进化。只是在创新热点逐渐枯竭的行业背景下,此次手机厂商将风口对向了折叠屏和无线充电宝上。
2、用落地产品来打磨技术
早在2012年时,诺基亚就发布了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Lumia 920,此后三星在Galaxy S系列上进行标配后,这项技术才在智能手机中普及开来。手机厂商们直到2019年才开始推出无线充电移动电源产品,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它们不想再等了。
无线充电技术在理论上来说已经比较成熟,在行业内也形成了电磁感应式、磁共振式、无线电波式、电场耦合式4种解决方案,但在充电效率和充电方式上都存在着短时间内难以跨越的难点,是将技术闷在实验室中等待突破,还是将技术放出,用落地产品来推动技术进步?手机厂商们选择了后者,用不算完善的落地产品来打磨技术,利用用户对落地产品进行测试,从而推进技术一点一点前进。
站在手机厂商的角度,即便这种“全民测试”的方法对于技术提升有限,但如果能在用户们的吐槽或者实际使用中,挖掘出新的应用场景或使用方式也是不错的,像那些磁贴式或者手机套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不就发现用户使用痛点后的改进吗?
3、无线充电赛道占位圈地
手机厂商们都很明白,无线充电一定是未来的方向,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在智能手机这类产品中完成了布局,从整个手机生态圈和产业链来看,无线充电设备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现在很多电池和手机配件厂商已经入局无线充电赛道,作为生态圈和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手机厂商们在无线充电设备这一赛道自然也不能缺席。特别是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无线充电宝必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入口。在很多时候,厂商们推出一款新产品,其用意并不是为了一时的销量或市场份额,而是为了表明一种姿态,向市场和用户传达出自己的品牌声量。
距离真正的无线充电还有多远?
实际上理想中的无线充电,应该是在一定范围内,手机和无线充电设备无需充电线的连接也能完成充电,如果无线充电设备部署的足够密集,那么手机无时无刻都在充电,永远摆脱电量焦虑。如果将应用场景放大一些,在马路上或者红绿灯前设置无线充电设备,那么电动汽车在等红绿灯时,甚至在正常行驶时都能进行充电。
苹果就根据这一思路,申请了一项名为Peloton的无人驾驶汽车专利,设想多辆无人驾驶汽车通过“连接臂”共享电池系统、动态调整位置以及提高行驶效率等功能。
在学术界,曾有专家提出,利用高频电磁波来实现远距离的无线充电,像WIFI这项技术既然可以传递数据,那么理论上也可以传递能量。
家用无线路由器的功率等级大概是10mW,如果将路由器的功率等级增大2000倍,就可以给手机进行充电了,如果将概念转换一下,也就是说要想在家中达到无线充电的目的,需要部署2000个无线路由器。而这到底又是否是我们所需要的呢?即便完成了对2000个无线路由器的设备集成,设备工作时的电磁波能量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呢?
其实,这些问题不需要答案,对于新技术来说,需要的是在不断试错过程中获得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