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的时机来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和科技密不可分,无论是智能手机、笔记本还是平板电脑,都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但是这并没有阻止创新的脚步,科技总是在不断的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如今智能手机市场已不能出现重大变革,可穿戴设备成为了各厂商角逐的新战场。
可穿戴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的创新技术,但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广泛的普及。而随着谷歌、苹果等IT巨头争相加入到可穿戴设备产品的研发当中,无疑给可穿戴设备领域带来充分的良性竞争和发展动力。
据美国信息咨询HIS发布的一份穿戴式科技白皮书显示,公司预计到2016年可穿戴式设备将达到3900万-1.7亿的出货量。另外有一家调研公司也表示,今年可穿戴式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8亿美元,明年这一数据将增长至15亿美元。
可穿戴计算技术已经成熟
如今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有许多产品,但没有一款产品能吸引大量用户。谷歌的谷歌眼镜、苹果的iWatch等都配备智能手机已有的功能,音频、拍照、蓝牙、打电话、短消息提醒等,只是使得终端产品更加的新颖、使用方便,目前并没有特别新的技术。可穿戴设备似乎只是对高度集成的智能终端的又一次“打散与重新分布”。
举例而言,智能手表可分为四类,包括通知型、语音功能型、混合型以及完全独立型的智能手表。通知型智能手表可在用户接到来电。短信与通知时提醒用户;而语音功能型则能是通过语音识别控制技术的支持让用户进行通话以及发出语音命令。Iphone的siri功能已经让人们感受到了语音识别控制的便捷,由于可穿戴设备的尺寸较小,按键与触摸都受到限制,语音技术的引入将会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而且通过高效的连接技术(如蓝牙4.0),可穿戴设备可以便捷的与周围设备连接并进行数据的传输,实现数据的共享。再结合热门的NFC技术,移动支付也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
由于可穿戴设备对人的数据收集快捷而全面,它会比你更了解自己。用户隐私问题是可穿戴设备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可穿戴设备助力健康生活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运动腕带、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将发挥功效。用户只要佩戴手环,计算引擎将会启动,可记录包含人体移动的距离、消耗的卡路里、活动时间等数据。这类设备通过内建的振动马达和运动感应器来判断使用者的活动情况。运动传感器包括MEMS加速计、MEMS陀螺仪、电子罗盘和MEMS压力传感器等,可以感应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体动记录仪侦测细微动作,可以识别佩戴者是轻度睡眠、深度睡眠还是非睡眠状态。
通过对长期的数据记录分析,可以获得使用者的健康状况,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可穿戴设备与健康结合可以帮助用户及时发现身体的健康异常和重大疾病预警,促使用户保持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穿戴设备是医疗电子健康大数据的开始,未来把个人健康数据化,有利于寻找病因以及减少对医生和医院的依赖。
未来需软硬件互联网公司共同创造
其实,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采集、计算、反馈,以及最终对人的行为的改变。这个过程需要在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3个层面共同乏力。通过硬件产品收集数据,软件产品分析数据,互联网产品实现对用户的反馈。虽然开发者称硬件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但是硬件背后的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服务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可穿戴设备的时机已经到了,但未来需要软硬件厂商以及互联网公司的共同创造,毕竟现在仅仅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