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ic新闻大爆炸:爱立信退出手机芯片业 竞争仍呈寡头态势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 、爱立信退出手机芯片业 竞争仍呈寡头态势
爱立信日前宣布将停止芯片开发,并表示将部分投资转至无线网络领域。“芯片市场亦面临着竞争激烈、价格侵蚀以及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的种种挑战。”爱立信认为,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获得成功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投资,因此,爱立信作出上述决定。
就在今年五月份,爱立信仍认为芯片市场是一个“可期”的市场,并表示爱立信从来没有离开过手机芯片市场,所需要的只是更多的时间,把之前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爱立信的战略定位一直强调的是端到端,芯片是其最主要的端到端在终端侧的支撑点,尤其爱立信退出手机制造的业务后,芯片在这当中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来支撑爱立信端到端总体产业发展的思路。”相关负责人此前对记者说。
21ic点评:芯片的竞争从来不缺少挑战者,有进必然有退。
2、2014年中国电源管理IC市场预计超过5亿元
得益于智能手机等便携电子产品产量高速增长的契机,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近年来保持了快速的增长。2013年电源管理IC(PMIC)市场增幅约为20~30%,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2014年预计超过5亿元人民币。
随着物联网、可穿戴电子等新兴应用热潮袭来,电源管理芯片市场面临新一轮商机与挑战。根据HIS公司对电源管理市场的调查,预计截至2017年全球数字电源市场营业收入将增至124亿美元,是2013年预期水平37亿美元的三倍多。但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等手持设备的屏幕更大、功能更多、电池容量更大,电源管理IC的技术要求也更为严苛,因此需要更快速的充电、更精确的监控,以及体积更加小型化等,此外,电池管理的过压、过流、过温等保护也是不可或缺的功能。
21ic点评:电源管理市场很大,挑战也不少。
3、芯片商全力猛攻磁共振无线充电市场
磁感应市场过去系由德州仪器(TI)、PowerbyProxi、TDK、Panasonic等芯片和天线制造商所主导。然而,2013年下半年开始,愈来愈多处理器大厂投入布局无线电力联盟(A4WP)无线充电技术,瞄准磁共振无线充电未来在智能手机和平板装置的庞大市场商。处理器大厂挟SoC和完整的参考设计,准备在磁共振无线充电市场攻城掠地,除冲击独立型无线充电芯片开发商之外,亦将加速压缩模组厂的市占。
在处理器大厂力推之下,未来所有多模Rx方案最终将走向SoC,在处理器和芯片商发布更多多模Rx/Tx芯片方案及参考设计之下,愈来愈多的终端商品将会倾巢而出,助力磁共振无线充电市场加速普及。
21ic点评:无线充电市场虽然前景光明,但水亦然很深。
4、可穿戴医疗设备受热捧 成智能手机后新蓝海
据消费者电子协会透露,2014年有意愿购买可穿戴设备的消费者比2012年翻了四倍。未来可穿戴设备可能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据报道,苹果公司最早被外界曝光正在秘密研发的一款智能手表,随后不久,谷歌公司对外展示了带有摄像头的智能眼镜,人们戴上这款眼镜后可以随时查看邮件、和朋友对话聊天。另外,美国运动外设厂商Jawbone已经推出了JawboneUP智能手环,戴在手腕上,就能监测自己的日常活动、睡眠情况和饮食习惯等数据。由此掀起了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发展的热潮,不仅Apple、Google、百度等IT巨头热衷于此,而且英特尔、TI、美信等半导体厂商亦瞄准可穿戴设备的研发与创新,乐此不疲。在可穿戴设备发展领域中,尤以医疗健康用途的设备最热。
21ic点评:可穿戴医疗设备是继智能手机后又一个巨大的“蓝海”。
5、微型植入器再造“金钢狼”监控恢复器官健康
近日消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最新研制一种微型植入器,植入人体之中。这种植入器叫做“ElectRx”,植入人体后通过电子脉冲监控并修复重要器官。ElectRx非常小,可以使用针头注射在患者身体中,并监控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如果它探测到一个器官遭受病毒感染、损伤或者衰弱,它将刺激神经系统,使其有效恢复健康状况。这一植入器设计方案是基于人体自身监控系统——神经调节,在人体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调节监控器官状态,并控制它们对疾病的反应。
这种闭合回路系统将取代药物治疗,未来还可研制微型智能起搏器,该技术可持续监控和评估人体健康状况,有助于维护健康器官功能,仅通过患者身体机能使身体更加健康并保持健康。
21ic点评:这是科幻片中的金刚狼要走进现实的节奏。
6、MIS研发首款首款柔性机器人
传统“坚硬”型机器人由于连接关节的弊病而有诸多限制,他们不能够在狭窄的空间中移动,并且必须安装特别坚硬的部件,以此应对诸如建筑崩塌等种种危险。近日,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研发了一款功能更为强大的机器人,能像蛇一样滑行。在本周的IEEE / RSJ智能机器人和系统国际会议上,CSAIL研究人员表明将开发一个柔软的机器人手臂。
不过,柔性机器人研发并不容易,它的可变性关节,意味着它能够在各种环境下移动自如,比如钻进细管,变换方向等。此外,由于机器富有弹性,它还能应对轻微的冲撞,并能通过冲撞来获取环境信息。为了得出一个让机器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弹性值,该团队需要进行大量实验和复杂而精密的计算。
21ic点评:机器人威胁论甚嚣尘上的时代,柔性机器人或可缓解人类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