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曾经在市场开拓时难以逾越的行业“巨无霸”,如今却成为并购的对象,这样戏剧化的“反转”再次在青岛企业身上发生。11月17日一早,一则来自可靠消息人士的信息——海信拟斥资10亿美元收购西门子交通信号灯和其他道路交通控制系统业务在网络广为流传,一石激起千层浪。要知道,海信智能交通广受客户和市场认可的开始,正是从一次与西门子的正面PK开始的。
这不是海信的第一次“反转”。早在2018年,海信就完成了对“曾经的老师”——日本老牌彩电企业东芝映像的收购。此后,还有欧洲厨电巨头古洛尼、全球汽车空调巨头日本三电。通过一次次并购,海信加速向世界级公司前行。
海信也不是青岛唯一书写类似“反转”故事的企业。海尔并购GE家电、双星并购锦湖轮胎、青啤收购雀巢中国水业务,面对这些赫赫有名的全球巨头,每一次并购背后都是青岛企业实力的体现以及布局未来的雄心。
01
角色“反转”,向行业“巨无霸”抛出橄榄枝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西门子,曾经是智能交通市场上绝对的“王者”。
资料显示,作为智能交通服务提供商的西门子,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针对世界所有重要区域标准提供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其中,智能交通系统(ITS)业务部门主要提供用于监控和引导交通的硬件和软件,包括交通灯技术,摄像头和雷达,收费系统,停车和路灯控制,年营收超过6亿欧元且保持稳定增长。ITS业务部门隶属于西门子交通技术子公司Siemens Mobility,后者专注于铁路技术,并生产制造ICE城际特快列车。据媒体报道,西门子计划出售的智能交通板块业务,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信与西门子的交锋始于本世纪初。彼时,海信是初入智能交通行业的“新丁”,而西门子则是海信要打开市场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门槛儿”。当时的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西门子、泰科等国外企业长期居于垄断地位。
来自中国的潜在收购者海信集团,其旗下的智能交通板块在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处领先地位。海信自1998年涉足智能交通领域以来,至今已23年。赛文交通网数据显示,2011-2020年国内城市智能交通最终用户订单合计规模,海信居首位。目前,海信智能交通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已应用于中国169个城市。
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海信智能交通业务也加速“出海”。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总裁张四海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海信正在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智能交通项目招标,并已经中标了一些国家的智能交通项目。
此次并购背后,是国产交通设备产业的崛起。2005年,海信在北京数字奥运工程智能交通项目的招标里中标,从此以海信为代表的国产交通信号机开始在国内市场逐渐替代国外品牌,结束了西门子、泰科等国外企业长期垄断中国智能交通信号机的历史。
众多分析海信拟收购西门子智慧交通领域的文章指出,海信国际化提速,是海信此次收购的一大背景。事实上,针对当下国内市场,海信此次收购的另一大背景,是海信从智能交通品牌升级成智慧城市品牌的战略引导下,急需强化技术核心竞争力。
海信自1998年涉足智能交通领域至今已深耕23年。目前,海信智能交通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中国169个城市。
中国智慧交通领域,每年的市场规模在200亿左右。三四年前,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携带强大的资本进入这个领域,加剧了行业竞争。这些善于在C端贴身肉搏的互联网企业,在营销上对海信这些传统优势企业产生了影响。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中国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交通状况的复杂性放之全球少有,锤炼了国内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上的竞争力,中国企业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反应速度非常快,能够迅速以数据驱动去发现交通问题、以AI驱动去解决交通问题,这使得国内智能交通企业与国外企业具备了真正掰手腕的实力。
另一个背景是海信的国际化提速。近年,海信接连进行跨国并购,来自海信集团的信息显示,其连续收购了东芝电视、日本三电等品牌,目前在全球已经拥有近50家研发机构、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这些在国外本土化的布局,也让海外市场在海信的收入构成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今年前三季度,海信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52.4亿元,其中海外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38%,占比42%。
在一位熟悉海信业务布局的人士看来,如果本次并购西门子智能交通板块成功,海信将在跨国并购中再下一城,并且有助于加速其智能交通业务的全球化进程。
大约一个月前,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曾向记者表示:“从2016开始,在投了100多个亿之后,海信的国际化总算真正起步了。”贾少谦表示,预计海信集团的海外收入最快三年内就将反超国内、占比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