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速递
三星集团最近有了大动作。他们关停了国内的
LCD面板生产线,退出了LCD市场;同行业的LG也将LCD产业大幅缩减。据业内人士透露,三星有意将部分LCD产线出售给国内公司。
三星打算放弃LCD产业,早已不是什么行业秘密。早在2019年10月份,三星就曾打算把优质产能集中在QLED的研发与生产上,而在2020年1月份,三星更是宣布将关停其旗下位于韩国本土以及中国的所有生产线。只不过,由于疫情的到来,LCD行业回春,面板价格提高,三星延期了关停LCD工厂的计划。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变,面板价格回落,三星终于下定决心将自己所有LCD工厂关停。
三星LCD面板发家史
上世纪90年代,笔记本电脑的问世,推动了液晶产业快速崛起。从1991年到1996年,全球至少兴建了25条TFT液晶面板生产线,其中有21条建在日本。在1990年--1994年,日本在全球液晶面板产业的份额占比高达90%--94%以上。伴随着液晶面板产业的崛起,日本形成了平板制造供应链中完整的上下游配套体系。
1990年代中期,韩国的面板企业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韩国三星和LG两大公司在1995年实现了液晶面板的大规模量产。当年三星和LG进入这一领域,是因为发现液晶面板的技术结构和存储芯片非常类似(都需要半导体技术制作晶体管),而存储芯片一直是它们努力攻克的战略产业。1987年,三星集团不惜连续亏损7年,发展液晶业务。三星的液晶业务从1990年到1997年连续亏损了7年,在1991-1994年间,平均每年亏损1亿美元。LG的液晶业务从1987年到1994年,年均亏损5300万美元,持续亏损了8年。
在1995-1996年的第二次衰退周期里,韩国企业大规模投资新生产线。1996年10月,三星建成第一条3代线,LG在1997年11月建成了3.5代线,并推出了全球第一片14.1英寸XGA等级的笔记本电脑面板。现代集团在1997年底建成了3代线,东芝与其签订了每月购买1万片12.1寸液晶屏的合同,还向现代转让了一些技术许可。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面板市场再次低迷,日本厂商虽然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但大多面临亏损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三星电子和LG却再一次采取了反周期的投资战略,果断投入数十亿美元,继续建设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如此高的投资强度,让日本企业望尘莫及,也将三星推上了龙头宝座。凭借韩元贬值和生产规模扩大,三星到1997年末实现了“咸鱼翻身”。1998年三星的液晶面板出货量,跃居世界第一。1999年,三星在全球液晶平板市场占据了18.8%的份额,名列第一; LG达到16.2%,名列第二;这两家韩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超过了原来的行业霸主——日本夏普。(以上部分截取自股市动态分析杂志-《大国意志:细数面板行业的前世今生》)
国内异军突起
先说京东方。1998 年,BOE(京东方)明确提出“进军液晶显示领域”的战略抉择,并开始战略布局与技术积累。事实上,BOE(京东方)早在1994 年就成立了预研小组,主要跟踪研究TFT、PDP、FED 等平板显示技术,而当时TFT-LCD 液晶显示技术刚开始在日本产业化。在1998 年整个中国显示产业尚未意识到进军液晶显示产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且CRT 产业盈利性还较好时,BOE(京东方)就预见到新一轮的技术替代。
2003年的时候,韩国现代公司(HYNIX)因背负沉重债务,为保全核心的半导体业务,不得不忍痛割舍具有良好盈利潜力的TFT-LCD业务,以挽救公司的现金流危机。2003年1月,BOE(京东方)成功以3.5亿美元收购HINIX旗下的HYDISTFT-LCD业务,获得HYDIS的全面知识产权(包括TFT-LCD应用技术、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等)及团队,以及全球性TFT-LCD市场份额和营销网络,进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领域,这标志着BOE(京东方)的TFT-LCD事业的战略布局正式全面启动。
通过收购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2003 年9 月,BOE(京东方)投资12 亿美元自主建设北京第5代TFT-LCD生产线,该产线于2005 年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的“无自主液晶显示屏时代”,翻开了中国自主制造液晶显示屏的新篇章。
自2008年至2013年,BOE(京东方)相继投建了成都第4.5代TFT-LCD生产线、中国大陆首条高世代线——京东方合肥第6代TFT-LCD生产线、中国大陆唯一一个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大陆首条8.5代线——京东方北京第8.5代TFT-LCD生产线、鄂尔多斯第5.5代AM
OLED生产线、合肥第8.5代TFT-LCD生产线、重庆第8.5代TFT-LCD生产线,建立了具有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半导体显示事业,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至此,京东方的LCD战线,全面铺开。
再说华星光电。TCL华星光电是TCL集团于2009年组建的一家专注于半导体显示领域的创新科技公司。2011年10月12日,TCL华星成功量产,标志着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TCL华星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由建设阶段转入生产运营阶段。2012年2月21日,110吋四倍全高清3D液晶显示屏 “中华之星”成功研发。2012年3月9日,TCL华星光电110英寸全高清3D液晶屏“中华之星”在京正式发布。2014年9月16日,TCL华星光电的6代LTPS(低温多晶硅)
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简称“t3项目”),在武汉光谷左岭正式开工建设。华星光电公司是TCL集团大力发展,深圳市国资委鼎力支持的企业,在经历了前期的亏损之后,其业绩以“√”形式迅速增长,现在企业已经成为了仅次于京东方的大型显示面板生产厂商。
三星放弃LCD面板的理由
随着移动端显示(消费电子)的兴起,LCD面板的确也赶上了风头,韩国企业当初用不计成本的扩产以亏损换市场战胜了日本,中国的企业如京东方觉醒比较早,在韩国LCD产业如日中天之时就踏入LCD市场,而像华星光电一类的企业则在集团以及国有资本的支持下随即加入,应该说中国显示面板企业是占据着LCD面板的红利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绝不是在LCD技术面临更替之际才占领的市场。
国内显示面板企业将技术与成本优化,同时扩大产能,国内国际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同时三星、LG等企业发现LCD市场利润逐步降低之后,为了在新技术上抢占市场,开始研发OLED技术以及近两年的QLED技术。OLED技术已日趋成熟,可以由原先的硬屏改进生产技术为柔性屏,当OLED技术拥有了柔性屏,其技术扩展面变的更为广泛。而LCD技术,在三星看来,只能算是鸡肋。无奈LCD市场逐渐饱和,供需关系在逐渐改变,利润被摊薄,三星决定将这个“鸡肋”舍掉。
可以说如果没有国内LCD面板企业的兴起,LCD市场虽算不上肥肉,却是被国外厂家牢牢掌控的,我们国内相关企业的兴起,正是为了打破这一垄断。在国内LCD面板企业发展的同时,国内的市场替代也在同步进行,可以说由于我国显示面板产业的大力发展,使得LCD面板技术被三星在计划前更早的放弃了,这是有可能的,三星开始转向研发先进面板,也是市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例子。
LCD淘汰无用论与我国新面板技术的兴起
LCD技术在国内现在依然有规模庞大的生产线,且LCD技术在笔者之前接触的广电领域,仍然占据着市场。监视器这种广播级监看设备,在索尼之前出过OLED产品之后,现在也都是LCD面板。LCD面板不能像OLED一样器件自发光,故不能做到纯黑与纯白的标准亮度,而且在面对画面亮度变化较为复杂的区域时,由于LCD面板大部分使用的是区域调光技术,所以这种亮度复杂的区域显示效果往往要大打折扣。
但即使如此,无论是监视器还是大屏电视,大多使用的依然是LCD技术。原因在于LCD技术成熟,元器件正常使用寿命长,且LCD切割大屏方便。OLED则不然。早期的OLED(硬屏)切割大屏技术不过关,良品率低下,OLED只是高端移动显示设备的首选;随着OLED柔性屏技术的攻克(国外及国内),发展大屏OLED设备不再是梦想。现在OLED面板烧屏的故障也在逐渐降低概率,这也跟OLED面板良品率增加有关。
国内的显示面板厂商在发展LCD技术占领市场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发新技术。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分别在2014年以及2017年开始研发OLED显示技术,近些年技术逐渐成熟,产能也有所扩大。
与三星的QLED技术路线不同的是,国内厂商开始布局Mini LED技术研发。现在的5家龙头企业分别是:京东方、TCL华星光电、新益昌、三安光电、国星光电。MiniLED技术本质上是LCD技术的延伸。使用微米级LED器件,拥有更为精确的背光控制,实现更高的峰值亮度、更广的色域覆盖。其显示效果媲美
OLED面板。自此,我国的显示面板发展路线开始与国际龙头分开,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写在最后
应该说,此次三星将LCD产线部分出售给中国企业,实质上对市场影响不大。我国的LCD技术并不落后,产能充足;随着新一轮技术竞赛的兴起,各个企业都把主要资源放在新技术的攻克上,意图赢得下一个市场。国内企业亦是如此,应该说,大方向没错。
三星出售所有的
LCD面板产线,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我国的
显示面板企业应当居安思危,在新的技术竞赛上赢得一席之地。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