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缺芯和涨价带来的严峻形势实施自主造芯潮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芯片制造行业中,氖、氪和氙等惰性气体是芯片生产中使用的激光器所必需的原材料。不仅如此,作为芯片生产的重要原料,俄罗斯提供了全球40%产量的金属钯和镍。随着两国战事的持续,芯片制造所需的多种原材料原有的供应链将被彻底扰乱。据相关人士预测,尽管未来相关企业中就可以找到现有供应链的替代方案,但在此之前,由原材料短缺带来的芯片停产甚至车价上涨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芯片”代表半导体原厂产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集成电路。如果说手机芯片是手机的“大脑”,那么汽车芯片就相当于汽车的大脑。其中汽车芯片主要可分为“功能芯片”、“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三大类。
汽车芯片对于一辆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功能芯片、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这三种类型中,传感器可以说是市场份额最小的,但是如果没有传感器,汽车甚至不能踩油门。现在相信大家都明白为什么没有芯片就造不出车了。从制动传感器到动力转向再到信息娱乐系统,汽车制造商几乎在汽车的每个部分都使用了芯片。
据统计传统汽车中的芯片数量约为500-600颗。随着自动驾驶、新能源等功能的增加,现在大部分车型普遍装配的芯片数量至少在1000-1200个。而一些以智能为主打的车型,则需要的芯片数量更多。而除了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才是芯片“大户”。
始于2020年底的“缺芯”潮至今仍未完全平息,一枚小小的芯片成为影响2021年汽车产业的最大“黑天鹅”事件。这一年,由于芯片短缺导致行业乱象频出,停产、减产、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延迟交付、减配交付,在一年多的缺芯浪潮中,从整车到零部件企业,再到经销商、消费者几乎无一幸免,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波及。“芯片荒”始于意外,累于人祸,最终贯穿了2021年全年。
“缺芯”潮冲击了国内汽车产业的同时,更暴露出了其“卡脖子”弱点。面对缺芯和涨价带来的严峻形势,行业企业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始终在采取相应手段实施自救,这也引出2021年汽车产业又一大关键词“自主造芯潮”。
芯片短缺和大幅涨价让很多中国车企意识到,供应环节不能过度依赖国外,而是应该在国内寻找合适的芯片供应商,或者自主研发芯片,这对于自主芯片研发厂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事实上,在缺芯潮来临之前,一些车企就已经涉足部分芯片领域了,而此次危机的到来才使得车企造芯大范围铺展开来。过去的一年,长城、五菱、北汽、吉利、比亚迪、上汽、小鹏、蔚来、零跑等国内车企都纷纷加入了自主造芯大军。
缺芯减产对于车企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尤其是对于过于依赖进口芯片的中国车企来说,供应链的安全保障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命题。“缺芯”潮是对汽车产业链的一次重塑,芯片荒给各国芯片产业发展提出更高制造需求,进而引发芯片竞争焦点的转变:从过去的设计领域转向制造领域。在此背景下,包括中美日韩欧等国家与地区都出台了全新的芯片发展战略。
在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着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处于变革发展关键时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技术新趋势。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之迅速世所瞩目,新能源汽车领域所需汽车芯片规模迅速上升。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芯片规模仅为13.23亿元,占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的3.4%;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芯片需求规模95.74亿元;传统燃油车芯片需求规模上升为563.66亿元,占比达到14.5%。
我国汽车芯片已进入第四个发展阶段,特别是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单车所需芯片数量猛增,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智研咨询发布的《2022-2028年中国汽车芯片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机会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为623.3亿元,2020年市场规模上升为659.4亿元,同比增长了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