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水平至关重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规模化、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新阶段,一些新的问题随之产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让新能源汽车更具吸引力,需要各方加强协作。当减污降碳、绿色出行成为一种新风尚,新能源汽车的优势自不待言。近年来,从政策推动到地方实践,从行业布局到企业研发,各方积极探索,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是“三电”,包括电驱动、电池、电控。目前,电驱动和电控还存在技术难关,但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已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三电”中最为棘手的仍然是电池的问题,人们普遍认可的电池有磷酸铁锂、钴酸锂、锰酸锂、三元、高镍三元等。受限于电池技术和充电技术的水平,存在着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充电站的建设等制约因素,目前混合动力Hybrid到了市场水平,几乎每个汽车厂商都有相应的车型或者在研发阶段,价位也在市场能接受的水平,当然比传统内燃机的汽车价格还稍高一点。但它仅是一个过渡的技术。纯电动汽车是终极的方向。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规模超速发展,对产业链整体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汽车产业链条长、产值大,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快速崛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安全体系建设、原材料涨价、动力电池回收等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快速解决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问题,加快战略布局,突破产业掣肘,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边发展边崛起的时代命题。
燃油车时代的基础设施只有加油站、加气站,汽车电动化的发展将使未来能源基础设施发生重大变化。充电、换电、快充、慢充、电池的移动补电、加氢等,将构成融合的基础设施。这将是未来电动化发展的重大亮点,也是行业投资的热点。新能源汽车进入真正的市场化阶段后,将带动大量商业模式快速创新,例如光储充一体化模式、换电模式、电池银行模式等。
总体来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正在加速重构百年汽车工业,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机遇。2021年我国汽车市场为“十四五”汽车产业开了一个好头,成功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2022年在政府的政策引领下,以及汽车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汽车产业必将大有可为。
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水平至关重要。由此,《意见》提出,企业要积极与动力电池供应商开展设计协同,持续优化整车与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匹配以及热管理策略,明确动力电池使用安全边界,提高动力电池在碰撞、振动、挤压、浸水、充放电异常等状态下的安全防护能力;鼓励企业研究应用热失控实时监测预警装置和早期抑制及灭火措施。
新能源汽车“涨”声一片。谈及为何涨价,动力电池成本上涨成为主要原因之一。记者调研发现,受供需错配等因素影响,包括碳酸锂、镍、钴、石墨等在内的动力电池原材料全线上涨,部分动力电池企业成本承压,传导至新能源汽车消费端。业内预计,年内原材料供应将持续偏紧,在主管部门调控下,部分原材料价格可能会逐步回归。
推进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系统绿色能源融合技术的创新发展;鼓励车企研发具有丰富车网互动功能的新能源汽车,促进人、车、桩、网、云等各环节的融合衔接,支持运营企业增大双向充电桩的建设力度,实现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