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践行双碳目标绝不能孤军奋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万物互联”和“碳中和”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与以往改变人类社会原动力、驱动力不一样的是:“万物互联”和“碳中和”超越了技术,是全方位系统性的,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与汽车工业息息相关。
汽车行业作为传统燃料使用重地,对我国实现减碳的整体目标产生了一定阻碍作用。当前我国的发电结构还是以火力发电等传统发电方式为主,因此在发电过程中仍将产生大量污染与二氧化碳排放。不同于国际上常见的碳交易与碳税制度,我国的双积分碳排放管理模式正是基于上述两条减排路径设计而成的,即通过平均燃料消耗量(CAFC)和新能源汽车数量(NEV)来对各大车企排放进行限制。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科技创新对我国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三个方面: 第一,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将单项技术在整车和行车系统应用上发挥整体集成、系统协同的功能。 第二,积极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将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 “十四五” 阶段目标做出贡献。 第三,有利于促进制造业、新能源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满足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对于轿车来说基本上就是纯电,对商用车目前来看,燃料电池是长远选项,但是技术路线还不清楚。所以商用车对于碳中和来说挑战非常大,而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是满足法规最好的技术。增程实际上不是简单解决成本问题,而是解决续航里程、冷启动问题的最佳选择。
汽车企业应设置明确的绿色供应链准则,保障其各级供应商的矿产采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和产品制造过程的绿色透明。也应将产业链资源循环视为最终目标,资源循环不但可以将废弃材料再利用,同时由于使用了再生材料,能够适当减少行业对于原生材料的需求,也能降低开采原生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新的挑战,产业自身存在短板,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过高,安全可靠性、低温实用性、使用便利性仍然有待提升,当前努力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国际共识,汽车产业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系统思维、协同方式推动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节能减排。要把大力发展动力电池技术作为实现车能协同的主攻方向,以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带动绿色氢能应用与能源变革,坚持智能化发展方向不动摇,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动能。
虽然在长期来看,大力促进电动汽车的生产和使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但是研究发现,电动汽车产业仍需要在生产制造环节以及使用环节进行低碳化变革,才能真正助力国家的碳中和战略。其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是:保障动力电池的资源绿色供应,提升充电环节的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汽车产业践行双碳目标绝不能孤军奋战,而要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领域有效协同、加强联动,因为脱碳是一场系统性变革。产业内部必须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实现减碳,即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降碳脱碳;产业外部必须通过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实现脱碳,尤其是能源产业要支撑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中零碳能源的应用,交通行业要提供给汽车产业低碳和零碳的出行应用场景。
作为全球交通领域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电动汽车诞生的意义不应是仅比燃油汽车清洁一点。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的驱动下,电动汽车的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其技术发展速度相比,汽车使用过程中的电力结构转型程度,以及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绿色供应还远远不够。长期来看,电动汽车行业应该追求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将目标指向100%可再生能源使用、资源减量和资源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