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的发展成为“碳中和”事业的重要支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自2010年开始,车联网获得市场关注,而在智能网联快速发展的当下,车路协同相较单车智能越发受到业内关注,而资本市场也开始聚焦车联网领域相关企业。中信证券近日研报指出,伴随着智能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智能驾驶领域中的感知系统、决策系统、高精度定位、智能座舱、汽车软件、车联网等领域将迎来新的投资机遇。
尤其是在“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落地的大前提下,智能汽车整个行业的发展也走上了加速的快车道。不但应该包括汽车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研究,还应包括汽车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和制造汽车使用的材料对应的碳排放。同时,制定适宜的行动方案,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体系框架。由此让智能汽车的发展,成为“碳中和”事业的重要支撑。
在国内,早期商用车车联网是为了满足政府对车辆动态监管的法律法规要求而产生并发展壮大,如卫星定位装置(包括北斗系统)的强制安装推动其渗透率迅速提升,带来了大量用户基础。政策监管上的需求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中国商用车车联网渗透率快速提升。预计2022年中国商用车车联网市场将进一步扩大,渗透率达到81.2%,对应新车销量将达到329万辆。
车联网的内涵不断丰富,价值空间不断拓展。车联网应用服务体系日益丰富,与汽车、交通等行业加速融合。车联网应用不仅服务于辅助驾驶、高等级自动驾驶等智能网联汽车应用,还能够有效解决交通效率、城市治理等系统性工程问题。城市道路环境下车联网应用创新活跃。信息服务类应用普及,且在网联技术赋能下实现创新发展;智能驾驶类应用加速渗透,且与网联系统逐步耦合;智慧交通类应用不断深化,且逐步衍生出新型场景。
关于智能车联网方面的建设上,尽管关于5G和自动驾驶的讨论如火如荼,但摆在人们面前的首先是一个法律和法规的问题。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就表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应走在前面,比如尽快完善现行交通安全法规,确认“机器驾驶人”的法律主体资格,明确解决不同场景下的责任承担及特殊管理问题,这目前是智能车联网乃至自动驾驶普及度先决条件。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承担规定,这些全新的技术是很难被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可以说,自动驾驶想要普及,保障制度必须先行。
从发展趋势看,传感器、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等厂商推动了汽车智能程度的提升,而网络运营商、芯片与模组厂商、终端设备商等加速了汽车网联化的进程。从参与主体看,车联网对传统汽车产业的影响主要为参与主体数量增加和影响扩大,一方面是更多的消费类电子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加入到汽车产业链中,汽车零部件和主机厂数量增多;另一方面是汽车电子和软件在汽车产业中的重要性增加,为传统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带来影响。
车联网是关乎国家未来交通运输战略方向的关键所在,肯定不是哪几家企业就能主导和完成的,因此,必须联合国家交通部门和各省市交通运输相关部门,统一制定行业技术参数标准和数据化平台接口,运营商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需联合国家相关部门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完成车联网最顶层的设计,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造成行业秩序混乱。
中国商用车车联网的发展主要受到上游零配件供应商、司机、车队管理者和物流行业各领域下游客户的需求推动。从零部件供应商和车企角度来看,车辆行车大数据如发动机、变速箱、车桥和其他关键零部件的参数对车企及上游零部件供应商有着宝贵的价值,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其可以对产品研发和改进起到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