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新能源汽车无疑被寄予厚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当下,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汽车及相关产业链掀起一场自上而下的减碳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新能源汽车无疑被寄予厚望。
我国在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上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措施,例如以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替代传统燃油汽车、完善充换电站点布局及服务设施、开展多能融合交通供能场站建设等,旨在使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能够互动、协同发展。
聚焦至优化产业布局等“顶层设计”上。统筹布局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新能源汽车一定不能太分散,鼓励一个重点企业要在一个地方达到一定规模再建第二个点,并且全国要统筹布局,不能遍地开花。一是按照主体集中、区域集聚的原则,引导产业向发展基础好、产能利用充分的地区和主体聚集。二是鼓励引导重点地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产能发展新能源汽车,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整车企业要突出重点布局,依托现有生产基地集聚发展,现有基地达到合理规模之前,不再新增产能布点。三是严格执行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加强新能源汽车违规项目清理整治,依法依规查处未批先建、批零建整、边批边建等违规行为。四是规范整车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推动落后企业和无效产能退出,构建布局合理、发展有序、运行高效的产业格局。
可反应出技术的创新开发与应用才是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打开市场的驱动因素。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正从“哑铃型”向“纺锤型”逐步优化,在主流市场的竞争中,价格将会是该类车型取胜的重要砝码之一。新能源汽车想要更好地参与市场化竞争,降低成本势在必行。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方面也表示,新能源汽车的规模效益明显,头部企业的单车规模应不断提升,有效降低成本。
面向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竞争,培养勇于创新、勤于实干的青年科技力量;对于看不准的技术方向,支持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包括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凝聚高校、科研院所及上下游、大中小各类企业创新资源服务全行业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充分利用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机制,围绕新能源汽车、低碳交通出行与气候变化等,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的企业主动融入全球创新链。
顺应政策思路、依据市场生态,可看出该市场后续的发展趋势,建设储能型应急备用电源、探索新能源汽车在分布式供能系统中的应用,以及智慧用电设施、双向互动智能充放电等领域的研究,将成为接下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展储能聚合应用的重点方向。在技术之外,很多新能源车企也尝试通过采购管理等手段来改善成本压力,可以预见,新能源汽车成本下降之后,价格优势大概率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销量规模优势,从而摊薄单车制造成本。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参与方目前呈现比较多元化的形态,据乘联会不完全统计,除传统自主品牌之间的竞争,新加入的同类企业份额也达17%的水平,而且大型企业的新能源表现分化有加剧现象,这些企业的自主表现力相对较强。整体来看,无论是通过技术的突破,还是供应商的管理和博弈,新能源汽车降本已是必然发展趋势,相信该市场的后半场竞争会出现更加“白热化”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