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记忆里,是否会有这样一个黄色身影?当时的它,或许承载着你童年的美好回忆;或许纪录着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或许,它见证着你年轻时期,奋斗、打拼的无数汗水......
而提起它,大家脑海里出现的,多是当年街上成群结队的“黄虫”、“黄面”,当然,那些年,天津人更喜欢称它为“面的”或者“小面”。
这辆由日本大阪发动机厂和天津汽车厂联合生产的汽车,不仅迅速风靡天津,更以极快的速度“席卷”了全国,普及程度丝毫不亚于如今的共享单车。
甚至连当时的央视,都曾播放过它的广告语:要发家,买大发,发发发!
没错,这辆车就是于1984年开始生产、代表着中国汽车一个时代符号的“致富法宝”——天津大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国内经济开始了迅猛的发展,人们对汽车这一“高端消费品”的需求也空前高涨。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国内汽车市场,上海大众(现为上汽大众)占领了轿车领域的制高点,北京吉普则在越野车领域独占鳌头。相比之下,我国在(小)微型车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对此,天津市汽车制造厂决定从差异化入手,着重发展(小)微型车,在这个领域树立自己的优势。同时,当时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也表示大力支持。
1983年初,天津微型汽车建设工作小组正式成立,并展开对(小)微型车的市场调研。同年2月,时任天津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的纪学澂(cheng二声)带领考察团奔赴日本进行考察,很快他们便将目光锁定在了日本大发、铃木等身上,这些在小型汽车制造有所造诣的厂商。
有趣的是,纪学澂看中了日本大发汽车公司生产的Hijet 850,而饶斌(时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人”)则看上了同样由日本大发生产的Charade轿车。此外,包括铃木在内的多家厂商均向天津市汽车制造厂抛出了“橄榄枝”,表示愿意合作,一时间,天津市汽车制造厂在选择与谁合作的问题上犯了难。
随后,经过考察组的反复调查、研究,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的深度考量,一致认为引进大发品牌的车型是一条正确道路。首先,大发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具有车身小巧、经济省油、皮实耐用等多项特点,适用于多种用车条件;其次,大发汽车公司产品与天津市汽车制造厂之前生产的车型具有较高的通用度,其技术消化、吸收起来更为方便,也更容易成功。
此外,天津市汽车制造厂选择与大发进行合作还有另一重要原因,当时对天津市汽车制造厂抛出“橄榄枝”的车企大多希望采取合资办厂的合作方式,即将我国的车企“变为”他们的总装车间、生产车间;而天津市汽车制造厂与大发的合作却并不是常规的“合资”,而是买断了大发相关的技术,从而进行自主研发。
不可磨灭的回忆,车市发展的缩影
1984年9月25日晚,天津市汽车制造厂以CKD形式生产的第一台天津大发驶离生产线。而当时第一台天津大发零部件大多为日本原装进口,零件进入国内后,由工人进行组装、总装、质检等。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第一批车辆仅有8个人参与装配。最初三个月里,一共也就生产了几十台天津大发。而到了1986年2月,天津大发开始逐步国产化之路,截止1987年底,天津大发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由1984年的8%提升至85% ,让不少人为之咋舌。
同样是在1987年,天津出现了第一台大发车型的出租车,很多人对“黄大发”的记忆也诞生于此。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既能拉货又能拉人等特点,很快受到人们的热捧。据老一辈人回忆,尽管它是0.8L三缸发动机;尽管它“冬天冷、夏天热”;尽管它价格一度被炒到翻倍,但当时前去购买天津大发的人,可是住满了天津的一条街!
根据公开资料,从1984年到1999年,天津市汽车制造厂共生产30万量大发车,其中有90%则供应给全国各地的出租车行业使用。而仅天津市,就有超过5万辆大发出租车。
的确,在当时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黄大发”以其空间大、载重大、省油、灵活等诸多优势,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直到90年代末,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天津大发逐渐退出市场,于2002年完成使命、功成身退。
哦,差点忘了,关于天津大发的“黄色”,也十分有趣。其实,当初选择黄色调,一是为了与美国出租车的主流颜色接轨,二是因为黄色透视性很好,在一片车辆中,一下子就能认出它是出租车。不过,可能当初将大发带入中国的专家们并没有想到,短短几年之后,“黄大发”竟会成为中国诸多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结语:“当年,站在路边招个手,拦个‘面的’,简直太有面儿了。带上个姑娘,瞬间就比那帮骑着自行车拉妞的高端太多!”的确,天津大发,车市的一代经典,一个时代的符号。
如今,中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而天津大发也早已被更多、更好的车型所代替。但站在这个高点回望过去,天津大发不仅成就了一代人的记忆,更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
最后,如果还能再看到“黄大发”的身影,你是否会给它一个会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