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面临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无人驾驶是指通过车辆上所搭载的先进传感器、控制器以及执行器等装置,再结合和运用互联网、信息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车辆的部分自动驾驶或者是完全自动驾驶。
在当下,无人驾驶和新能源化,都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大方向。但是想要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绝非易事,虽然各大汽车厂商和研发机构已经投入到完全无人驾驶的研发研制中,但是目前也没有谁敢保证完全无人驾驶已经可以投放市场了。
这是因为完全无人驾驶所需要的技术条件十分复杂,单就传感器而言,就需要精密和灵敏程度非常高的传感器。同时现在路面情况复杂,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很大,这对于无人驾驶的信息处理装置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就目前的技术而言,还是没办法处理这么大的信息量和突发状况。
同时,无人驾驶的交通事故牵动着舆论神经,也考验着人们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容忍度。
无人驾驶目前还面临许多困难,比如坑洼的路况及冰雪路况的行驶,先进的谷歌公司也不敢保证能完美克服路况的困难。
其次,没有完整的法律,出现交通事故由谁负责?人在开车时有自主意识,而无人驾驶中的电脑又不具备意识,如果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电脑做出判断,它能做出完美的判断吗?
还有一个则是安全性。无人驾驶依赖互联网,互联网存在许多安全漏洞,无人驾驶能保证安全吗?
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性如何保证?如何避免被黑客入侵和劫持?由于这不仅仅涉及到财务,还有人身安全,所以人工智能安全防护功能还需要更多的重视。
基于AI的自动驾驶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提供给AI学习,而这方面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初步完善的AI自动驾驶就投入客户使用,然后通过大量用户是驾驶数据,不断的让人工智能学习升级,特斯拉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
而另外一种就是研究机构自己驾驶然后产生数据来调测人工智能,不断完善后最后才推广出来。这就是google采用的模式。但是google采用的这个模式产生的数据量相比于特斯拉这种模式数据量少很多,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能部分赶超google自动驾驶的原因。
无人驾驶汽车作为全新的颠覆性应用产品,缺乏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缺乏产品安全技术标准,并且未被赋予道路通行权。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上路行驶的汽车必须达到各种安全技术标准,获取机动车行驶证,驾驶人员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只有具备这两个证件,机动车才能获取道路通行权,合法上路。由于无人驾驶汽车是由智能系统操作,不需要驾驶人员拥有驾驶证,依照目前法律规定,没有驾驶证,就不能合法上路行驶,这与现行的驾驶证制度相冲突,与现行的道路通行法规相违背。针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笔者建议应当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设立专门监管机构,加强无人驾驶汽车管理。一是设立特殊的登记管理制度。无人驾驶汽车登记,应当在传统汽车登记条件基础上,附加登记软件供应商,以便寻找产品源头与划定责任归属;二是实行有区别的号牌管理制度。机动车号牌是识别机动车的重要标识,应当为无人驾驶汽车设置独特号牌,以便对无人驾驶汽车进行有效区分;三是改革汽车驾驶证制度。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实现完全无驾驶员的自动行驶,对驾驶员要求相对宽松,应当根据汽车智能化程度对驾驶员作出不同要求,逐步降低驾驶证申请条件。通过完善无人驾驶汽车管理制度,解决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准入问题,为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提供制度保障。
无人驾驶汽车的法律责任主体问题
划定无人驾驶汽车事故的责任归属,首先要明确无人驾驶汽车的法律主体资格。按照《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规定的通用技术标准,依照无人驾驶智慧化等级程度,无人驾驶汽车可分为L0-L5六个等级,其中L0-L3为半自动驾驶,是需要驾驶员辅助行驶,驾驶员对汽车拥有监督和接管义务,是汽车驾驶的法律责任主体,承担着交通事故的侵权责任。L4-L5为全自动驾驶,是依靠智能系统自动运行,完全脱离驾驶员,做到真正的无人驾驶。全自动驾驶汽车由于不需要驾驶员操作,因此是不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特殊法律主体,它的责任主体是由汽车制造者、销售者、程序开发者、汽车所有者、实际操作者等多方主体组成。当发生交通事故时,涉及产品责任、侵权责任、交通肇事刑事责任、交通违法行政责任等多种责任,由于缺乏细化的法律规定,难以按照过错责任原则进行归责,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解决无人驾驶汽车发展中涉及的各种法律问题,科学认定法律责任主体,合理规划各方主体责任,清晰判定主体责任类型,从而为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化营造科学的法治环境。
无人驾驶汽车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无人驾驶汽车是智能车和车联网的有机结合,通过自动驾驶系统收集大量周边环境路况与用户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处理,得出最佳行车路线,记录准确的时间地点。这些收集的大量信息一旦被上传网络,可能会遭到黑客攻击或信息泄露的风险,用户隐私权受到侵犯,甚至有人会通过网络控制和攻击无人驾驶汽车,给车内人员和道路安全造成重大隐患。如何正确使用和妥善保管涉及个人隐私的海量数据,如何防止用户信息被泄露和被非法利用,是无人驾驶汽车发展必须解决的法律问题。针对用户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问题,需要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网络安全法,把无人驾驶汽车用户信息纳入隐私权保障范围,依据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制定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制度,健全网络安全防控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监督机制,对无人驾驶汽车信息数据合理规制,并且采取严格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保护无人驾驶汽车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科学划分侵害隐私权法律责任,为无人驾驶汽车发展奠定安全的法律保障基础。
无人驾驶汽车的保险制度问题
无人驾驶汽车与传统汽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所采用的保险制度有较大区别。现行汽车保险制度是针对有驾驶员的机动车,保险金额是以事故责任比例进行分配。而无人驾驶汽车的法律责任主体不易确定,现行的机动车保险制度不能最大程度保障相关人员合法权益,为此,需要更新保险法和侵权责任法,明确无人驾驶汽车保险的主体和责任。一是制定无人驾驶汽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无人驾驶汽车不需要驾驶员控制,乘坐在车内的人员对事故发生没有责任,要把车内人员纳入保险受益主体范围,对车主、乘客、被保险人、车内人员等不同受益人,按照合理比例确定保险赔偿数额。为彰显对无人驾驶汽车人员保护,也应适当提高保险赔偿金额,致力于降低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营风险;二是创设无人驾驶汽车设计者责任险险种。为鼓励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应当创设设计者责任险这一全新险种,既能分散设计者责任风险,又能使受害者得到相应赔偿。通过对无人驾驶汽车保险制度的规划,使无人驾驶汽车得到合理的保险救济,促进无人驾驶汽车行业稳定快速发展。
第一,网络安全是其面临的挑战之一。
无人驾驶汽车目前网络化和信息化程度很高,一旦受到黑客的攻击或者程序乱码,软件系统的安全就会被破坏,乘员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第二,无人驾驶汽车面临成本的挑战。
传感器及感知系统高昂的费用让无人驾驶汽车的成本居高不下,很多用户在无人驾驶汽车面前只能望而却步,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化的发展遇到瓶颈。
第三,面临消费者对于无人驾驶汽车信任的挑战。
即使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安全路试了数万公里,但毕竟是在特定的测试道路上,同时近年来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频发,导致乘客很难将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全地托付给无人驾驶汽车。
第四,无人驾驶汽车面临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挑战。
自动驾驶技术需要处理数以万计的传感器数据,并需要对周围环境及时感知并预测,虽然使用了现阶段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进技术,但是仍对不同道路的适应性有限。美国已允许无人驾驶汽车进行道路试验,但对无人驾驶汽车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无人驾驶汽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无人驾驶汽车可认为是一个综合系统,主要由环境感知系统、智能决策系统和运动控制等系统构成。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指其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主要包括: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和网络安全。
硬件安全是指车载传感器、车载芯片、执行器等实际部件的安全性。确保相关机械、传感器和计算机等不受随机硬件失效的影响,无人驾驶汽车才具有安全行驶的基础。
软件安全是指车载决策系统能够保证根据收集到的行车数据,对无人驾驶汽车给出正确的转向、加速、减速、停车等指令。在硬件安全的基础上,软件安全决定了无人驾驶汽车能否根据复杂的行车环境做出正确决策。如果大脑不能根据周围环境做出正确的反应,那么视力再好都没有意义。
网络安全指的是相关车联网系统的设计能否保障无人驾驶汽车免受网络攻击,或在网络攻击下应有的驾驶功能不受影响。在网络信息的配合下,无人驾驶汽车能够获得更多的路况和周围车辆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可是随着车辆的外部接口类型的不断丰富,攻击路径也不断增多,在车载系统抵御黑客非法入侵方面,仍存在信息泄露、车辆控制系统被操控等诸多漏洞。网络安全问题是无人驾驶汽车的最大风险之一。
以上三个安全概念相互关联、互为影响。当无人驾驶汽车的传感器或者执行器发生故障时,将导致驾驶能力不能满足决策系统的要求,影响行驶安全;如果黑客能够通过网络入侵无人驾驶汽车,软件决策系统将直接受到影响,汽车被随意操控,甚至会影响硬件安全。如果把自动驾驶汽车比作一个人,那么硬件是躯体,软件是灵魂,正确的网络信息是营养,错误的网络信息是毒药。
从手握方向盘到丢掉方向盘,无论汽车行业如何发展,安全始终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同于传统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是通过车载传感器系统感知道路环境,并自动规划行车路线的行驶过程,复杂的系统结构给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带来了更高的挑战。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安全一直是各大企业努力追求的目标,研发人员在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和网络安全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