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中传感器雷达和激光雷达是竞争 or 协作?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自动驾驶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为未来交通勾勒出全新的蓝图。而在这一技术体系中,传感器雷达和激光雷达作为核心感知部件,犹如自动驾驶汽车的 “眼睛”,对其安全、高效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二者究竟是处于竞争关系,还是走向协作之路,成为了行业内广泛探讨的话题。
传感器雷达:全天候的可靠伙伴
传感器雷达,尤其是毫米波雷达,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自动驾驶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工作于毫米波频段,通常为 24GHz 至 77GHz。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并接收目标反射波,能够精确计算目标物体的距离、速度和方位。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大雾弥漫、暴雨倾盆或雪花纷飞,摄像头的成像质量会因光线受阻而大打折扣,激光雷达的激光束传播也会受到干扰,而毫米波雷达却能凭借电磁波的强穿透性,稳定地感知车辆周围环境,为自动驾驶系统持续提供关键数据。在自适应巡航控制(ACC)功能中,毫米波雷达实时监测前车距离和相对速度,精准控制车辆的加速与减速,确保行车安全与舒适。其成本相对较低,体积小巧,易于集成在车辆的各个部位,这使得它在中低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了普及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力量。
激光雷达:高精度感知的王者
激光雷达则代表了高精度感知的巅峰水平。它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接收反射信号,以极高的精度测量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从而构建出周围环境的高精度三维点云图。这种能力使自动驾驶车辆能够精准识别行人、车辆、建筑物等各种物体,甚至对道路的轮廓、坡度等细节特征也能精确把握。在复杂的城市道路环境中,激光雷达能够清晰区分不同车道上的车辆、路边的障碍物以及突然出现的行人,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丰富而准确的环境信息,极大地提升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在高级别自动驾驶(L3 及以上)场景中,激光雷达的高精度感知能力成为了实现复杂路况下自动驾驶的关键。然而,激光雷达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其高昂的成本使得大规模普及面临挑战,并且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如浓雾、暴雪,性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竞争态势:技术路线的博弈
从当前市场来看,传感器雷达和激光雷达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竞争态势。部分车企和科技公司基于成本控制和现有技术成熟度的考虑,选择以传感器雷达为主构建自动驾驶感知系统。他们通过优化算法、增加雷达数量和改进硬件性能,试图在不依赖激光雷达的情况下,实现较高水平的自动驾驶功能。比亚迪在部分车型上采用了纯视觉与毫米波雷达融合的方案,通过大量的实际道路测试数据优化算法,提升系统对环境的感知能力,以较低成本实现了较为可靠的驾驶辅助功能。而另一些追求极致安全和高精度自动驾驶体验的企业,则将激光雷达视为核心传感器。蔚来汽车在其高端车型中搭载多个激光雷达,配合先进的算法和高算力芯片,致力于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智能驾驶体验。这种技术路线的差异,导致了传感器雷达和激光雷达在市场份额、应用领域等方面的竞争。
协作趋势:融合带来的无限可能
但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识到,传感器雷达和激光雷达并非只能二选一,二者的协作融合才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传感器雷达和激光雷达各自的优势,弥补彼此的不足。在数据层融合中,传感器雷达提供的目标物体速度、距离等信息,与激光雷达生成的高精度三维点云数据相结合,能够构建出更加全面、准确的环境模型。在决策层融合方面,当传感器雷达检测到目标物体的速度变化,激光雷达同时确认该物体的精确位置和形状,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基于两者的信息进行综合决策,大大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这种融合方案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一些高端自动驾驶车型中,传感器雷达和激光雷达协同工作,使得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的行驶更加平稳、安全,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二者的融合将更加紧密,成本也将逐步降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奠定坚实基础。
在自动驾驶的宏大舞台上,传感器雷达和激光雷达既存在竞争,又有着强烈的协作需求。竞争促使它们各自不断提升技术性能、降低成本,而协作则为自动驾驶系统带来了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市场的逐渐成熟,二者有望在竞争与协作中找到完美的平衡,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驶向更加智能、安全的未来,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