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未来汽车座舱什么样?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未来汽车座舱的畅想就未曾停止,不管是如科幻电影般被全息影像覆盖的科技座舱,还是无限趋近于家庭氛围的舒适环境,千奇百怪的畅想之中,无一不透露着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即便在具备最高专业素质的车企眼中,对未来的人车关系也有着不同理解。
斑马智行Banma ME情景概念座舱
斑马智行是目前国内消费者最熟知的智能化人机交互系统之一,在车机向智能化、网联化调转的初期,阿里巴巴集团与上汽集团合作开发的车机系统,长期占据标杆地位。在当时,斑马智行系统凭借超强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从车机延展到空调车窗等汽车电气设备的更多语音控制场景、以及借助阿里和上汽资源打通的自动停车缴费、维修保养免密支付等外部资源链接,真正意义上成为了智能车机。不夸张的说,斑马智行对车机领域有着巨大影响,当前车机大多数走的都是自然语音识别、更多语音控制场景的路线。
然而,斑马智行在最新发布的“情境智能”产品理念中,已经将重心转移到了外部资源链接,大体可分为用车和生活两大角度。
首先是用车,斑马智行一直都在强调,人机交互最大的用途之一,是减轻驾驶员负担。从语音识别,到如今的“情境智能”产品理念,都是如此。接下来,斑马智行将会搭载AR-Driving 2.0系统,通过增强现实技术(AR)结合传感器、云计算及高精地图,将在道路实景影像上标注导航、道路标识、驾驶数据、周边设施等信息,最终的画面暂时会投放的全液晶仪表盘上,未来随着技术升级也有可能投放到前风挡上面。
斑马智行在最新发布的Banma ME情景概念座舱中,展示了下一阶段斑马智行的应用状态。位于中控台上方面的屏幕,将同时显示AR-Driving 2.0系统、导航、娱乐等多种信息,同时还在A柱上集成两块屏幕,通过实时显示的摄像头画面替代原始的反射式外后视镜。Banma ME情景概念座舱还在后视镜旁增加了全息投影设备,在使用语音系统时将出现拟人化的AI伴驾智能助手,提升交互时的亲切感。
斑马智行的提出的理念是具有强烈现实性的应用场景,核心依旧是对驾驶员辅助而非替代,不久后可能就将逐步实现。
星途E-IUV概念车
星途在上海车展期间发布了E-IUV概念车,这款车展示的是星途对未来产品的前瞻构想,而且也对座舱和人车关系作出了相应阐述。未来,星途将从交互范围和交互方式上,同时作出革新。
在星途的介绍中,E-IUV概念车将把人机交互从前排扩展到全车,从车内扩展到车外。星途计划通过柔性屏技术使后车窗、后风挡具备画面显示功能,为车外使用场景和后排乘客提供对应的交互能力,尽可能扩大人与车的交互范围。
在交互方式上,星途E-IUV概念车将从当前的触控、语音转变为视觉识别,进一步减少交互步骤,并提升精准性。实际上,这个发展方向,在星途首款量产车TX/TXL上,就已初见端倪。星途TXL已经搭载了视觉识别技术,利用朝向主驾驶的摄像头,实现面部ID、疲劳监测、刷脸支付等初步功能。
下一阶段,星途还将通过面部识别来确定驾驶员的内心状态,提供符合当前场景的推送内容,并根据心情好坏来调节推送频率。同时,星途还将借助视觉识别系统进行初步的视觉控制,比如点头、抬头、摇头等操作,控制确定、取消、切换等简单功能。
未来,星途还将通过更高精度的识别技术,达成目光操作,利用瞳孔的收放和角度变化,进行屏幕触点的移动和确定。这时的交互系统,可通过语音和视觉两种模式的结合,完全脱离开传统的触控操作,便利性、安全性、操作速度上都有全面提升。而且,视觉操作也是未来实现全车交互的前提,位于后风挡和车窗的交互系统,所处的环境显然不再适合触控操作。
奔驰Vision URBANETIC概念车
与注重交互方式不同,奔驰在Vision URBANETIC概念车上,展示了自己对未来座舱形态的终极设想。在奔驰看来,全自动驾驶时代到来之后,应该实现用更少的车辆,运送更多人员和货物的高效目标。为此,奔驰打造了可以在货车和巴士之间切换的Vision URBANETIC概念车。
奔驰Vision URBANETIC概念车的底盘与车身将完全分开,配有巴士和货车两种形式的车厢,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的方式切换。在巴士状态下,奔驰Vision URBANETIC概念车最多可搭载12人。货车状态下,货箱有效载物长度可达到3.7米,最多设有10个货架。每种状态下的内部布局也可以自定义调整,减少座位或货架数量。
另外,在奔驰的构想中,Vision URBANETIC概念车未来将主要以共享交通工具的形式出现。这种情况下,奔驰Vision URBANETIC概念车可利用智能系统,对客户的需求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比如可根据人群密集程度按需分部空闲车辆,或者在演唱会、电影结束前,提前在周边部署更多车辆。
结语
技术未曾实现前,谁都无法盖棺定论。多元化的畅想和竞争,带来了更的多种可能,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并非坏事。车企间研发方向的差异,看似没有集中资源攻克的速度更快,但是不同路线的技术,在未来并不是没有结合的可能。最终的座舱及汽车形态,甚至可能会兼具以上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