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多家网络媒体和公众号看到转载《我国工业软件失去的30年》一文,其阅读量甚多,留言甚是热烈,貌似大家都认同此文观点。原文观点大概可以总结如下:工业软件之所以没有发展,是因为在2011年后,主管部门(工信部)不够重视国产工业软件,没有继续资助而导致工业软件失去了这黄金的30年。
对此观点,我只能报以哈哈大笑:工信部为此背锅真是冤枉啊!一个产业或者公司,由国家扶持了25年(1986年到2011)都没有市场化成功,单单因为少扶持了10年就让国外软件摘了瓜,还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国产工业软件不争气,是国家和政府的锅。这真乃业界奇谈,且这个观点还能引得一片叫好声,是不是这年头只要埋怨国家和政府,大家就围观吃瓜喝彩呢?
在此,我就想问:华为公司没有获得国家政府的那么多资助,那华为是如何打败爱立信等一干国外IT巨头的?难道通信设备比这些工业软件CAx简单么?论可靠性,CAx软件的要求没有通信设备高;论代码量,通信设备需要兼容各种复杂通信协议;论技术深度,通信设备需要设计硬件和芯片等底层技术。怎么就轮到工业软件就出来哭穷了呢?
我们再看《失去的30年》一文中所列举的国家扶持的工业软件企业,或许能看出些门道。这些公司都是啥背景呢?从此文中摘取一段: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连理工等一批高校和中科院、航空航天等一批院所先后开展CAD/CAE软件自主研发,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包括中科院的飞箭、郑州机械所的紫瑞、大连理工的JIFEX、中航的APOLANS、HAJIF。
这些公司不是研究所就是高校,我们先统称为校企。就当今中国来看,大家分析一下,哪家大的软件公司是校企出来的或者国企出来的?我们要不要查查这些校企的账本,每年多少是国家项目经费,多少是市场上赚来的钱?如果国家一直扶持,是不是这些所谓的校办工业软件公司就一直忙于申请项目做项目过验收拿经费?他们为什么要苦哈哈的去打磨产品,去市场上搏命呢?
显然工业软件失去的30年更多是体制的问题。现在又有某些专家学者等叫嚣国家应该出课题项目经费资助工业软件的发展,我妄加揣测,这是不是又是某些体制内的研究所和公司关起门来分钱的套路?如果不解决体制问题,即使国家花再多的钱扶持下去,总有人时不时的哭穷,来个“失去的40年”或者“失去的50年”之类的文章。而真正做工业软件的民营企业连这些经费的影子都看不到。显然《失去的30年》作者和其拥趸根本就没搞清楚工业软件如何才能成功?与其撒经费给这些围绕着课题项目转的体制内公司,不如多培养几个任正非。
我们国家的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发展得不好,原因很多。但和有话语权并能影响政策的一些人有很大关系。就比如自主可控这个提法,明明我们没有能力做到自主可控,可非要资助一些企业搞自主可控。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他们没做好,还倒打一耙说是因为没给钱或者钱没给够,而我们在不停地在失去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
很多人在评论区留言说抱怨没用,解决之道呢?我提下面几条,大家可以一起讨论:
-
立即禁止高校及其他公立研究机构用纳税人的钱购买美国的商业软件及其服务,以此阻止各类代理商通过高校来推广商业软件。
-
鼓励学生和老师使用开源替代品,并要求其尊重这些软件所使用的开源许可证。对使用 GPL 等许可证的自由软件,要求严格执行其许可证条款,并鼓励老师和学生参与开发者社区,贡献代码。
-
把本来计划要购买海外商业软件的资金花在支持同类软件的开发上。对所有受政府资助的基础软件、工具软件的科研项目,强制要求使用GPL许可证开放源代码,以确保知识及源代码的共享、分享和积累,并防止由于源代码不可见而导致的科研弄虚作假行为。
-
正视我们国家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方面的差距,不要再提所谓的“自主可控”。这个提法给了一堆人作恶的空间,而应该大力倡导创新、开放和协作。
-
不要妖魔化自由软件,允许使用 GPL 许可证的代码申请著作权,并受著作权法以及相关法律的保护。
-
开展尊重知识产权,以购买正版软件和服务为荣,盗版清洗代码为耻的全民教育。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21ic获得授权后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