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面临的两个问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微 观 问 题 Micro-Problem
虽然芯片制造商已经使用了各种手段来跟上摩尔定律的步伐,但还是无法避免摩尔定律的加倍效应已经开始放缓的事实,不断地缩小芯片的尺寸总会有物理极限:现在最新的制程工艺特征尺寸仅为7nm,而硅原子的半径为0.117nm,也就是说,在7nm工艺的芯片中的晶体管的特征尺寸仅为不到30个硅原子组成(因为原子空间利用率的原因,实际上要更少,详见后面分析),随着特征尺寸的进一步减少,其数量还会进一步减少。 在同等面积大小的区域里,随着集成越来越多的晶体管电路,漏电流增加、散热问题大、时钟频率增长减慢等问题难以解决。1)特征尺寸是晶体管结构中的最小尺寸吗?
我们先来看晶体管的微观结构,下图是目前最主流的FinFET(FinField-EffectTransisto)晶体管的结构。特征尺寸指的是栅极的宽度,目前主流芯片最小为7nm。对比下面的显微图像,我们也可以判断出其特征尺寸为下图红线所标识。从上面两张图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特征尺寸并非是晶体管里的最小尺寸,Fin (鳍) 的宽度至少是小于特征尺寸的,因此特征尺寸为7nm的晶体管中,所需要制造的最小尺寸其实是小于7nm的。而到了下一代堆叠纳米片的晶体管结构,这种趋势则更加明显,在特征尺寸(栅极宽度)为3nm的晶体管中,其最小需要制造的尺寸(例如纳米片的厚度)则要远远小于3纳米,甚至要小于1nm。
小于1nm会遇到什么问题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硅的原子结构。
2)硅原子的物理结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硅原子的物理结构,下图为硅的晶胞结构:晶胞是反映晶体对称性质的最小单元,在由硅原子构成的一个面心立方体(8个顶点 6个面各有一个硅原子)的晶胞内,另外还有四个硅原子,分别位于四个空间对角线的 1/4处,平均到每一个硅晶胞中的原子数为8 (8*1/8 6*1/2 4=8) 。硅的晶胞边长为a(晶格常数),在300K时,a=5.4305Å (0.543nm),1nm相当于不到2a,也就是说在1nm的宽度内两个晶胞都安放不下。硅原子空间利用率:硅原子体积/单位原子在晶胞中占有的体积,硅晶体空间利用率约为34%,即晶胞空间内1/3为原子,2/3为空隙,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硅已经不再是平滑连续的,而是由离散的原子团组成的。
此时,在连续系统中适用的定律和法则很多都会失效,晶体管也就不能正常工作了。因此,从微观角度看,摩尔定律是不可持续的。
宏 观 问 题 Macro-Problem
摩尔定律,无论是1965年提出时的:“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将每年增加一倍”,还是1975年修正的:“每18到24个月增加一倍”,从数学意义上来看,其曲线都是指数增长的。假设某一个时间点上,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为X,则18月后为2X,2个18月后为4X,n个18月后为2^n*X,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可以估算人类生产的晶体管数量:Y=X(1 2 4 8... 2^n),给公式两边同时乘以(2-1)则可得Y=X(2^(n 1)-1)。具体请参看:地球上的硅能生产多少只晶体管?从公式1 2 4 8... 2^n=2^(n 1)-1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以前生产的数量有多少,到了下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内生产(消耗)数量将为以前所有周期生产的数量的总和还要多1。从另外一个角度,只要晶体管数量的增长继续遵循指数曲线,那么,未来的每一代人回过头来看时,过去的时代都会是几乎没有进步的时代。这其实就是一个悖论。(图片来源于“指数发展曲线”的真正意义)
宇宙中的原子数量才有10^80个,如果晶体管的数量按照指数曲线增长,仅仅需要一个半世纪(150多年),宇宙中的原子都要消耗殆尽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需要读者注意的是,本文在估算的时候,做了一些前提假设,实际的数值会和前提条件的变化有关,但不会发生数量级上的变化)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物理学的意义上来讲,指数曲线基本上都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从宏观角度看,摩尔定律也是不可持续的。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甲问乙,你觉得一张报纸能对折40次吗?乙说,我觉得可以啊,说完就找到一张最大的报纸折叠起来...... "最后的结果如何呢?这实际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一张报纸对折40次的厚度超过了11万公里,远超过绕地球两圈半了!一张报纸只要对折27次,其厚度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对折36次,就超越了中国最北端到最南端的距离,对折42次,就超过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指数曲线的增长就是如此可怕,越往后,越可怕!前面所有的增长相对于后面的增长来说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记!
既然从微观和宏观上来看,摩尔定律都是不可持续的,那什么定律能够代替摩尔定律呢?作者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功能密度定律,请参看原创文章:摩尔定律 vs 功能密度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