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片业正逐渐升温 厂商排名显露新格局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国际金融报记者 王婷婷 发自上海
在即将过去的2003年中,芯片业恐怕要算整个IT界最引人关注的行业之一了。沉迷了许久的芯片业终于在今年苏醒,并且迅速升温,而一些芯片厂商更是在这一年里取得了喜
人的成绩,不停地建厂扩充产能,通过一系列业内合作来争取更多订单,每个芯片企业都忙得不亦乐乎。可是这派欣欣向荣的表层下,却隐藏着暗暗的杀机和更加激烈的竞争,明争暗斗中,芯片业新的格局正在形成。
12月22日,台积电告中芯国际侵权及窃取商业机密,此起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厂商告新兴芯片代工商事件,无疑给2003年的芯片战场又扔了一枚重磅炸弹。有业内人士认为,正是由于中芯国际这个新兴芯片代工商的迅速崛起,造成了对台积电的威胁,才会引致台积电控告中芯。
中芯明年第三?
对于芯片代工业的龙头老大台积电来说,让它怨气最大的应该就是中芯国际了。中芯国际不仅从台积电挖走了大批员工,而且中芯国际早早扎根祖国大陆,建厂销售都做得红红火火,再加上中芯迅速攀升的市场占有率,都让台积电感觉到威胁。
根据全球领先的电子市场研究机构iSuppli所公布的2003年上半年全球芯片代工最新统计报告显示,尽管台积电仍稳居全球芯片代工龙头地位,但是它2003年上半年全球市占率为51%,明显低于2002年市占率54%。iSuppli指出,中芯在2002年还未跻进前10大的,却赫然在iSuppli所公布2003年上半年排名中跃居第五。
在台积电投资祖国大陆受阻之时,中芯国际及时抓住机遇,以最快的速度在大陆积极扩张实力,在芯片制造上已获德州仪器0.13微米和亿恒0.11微米生产工艺,与台积电现有的工艺水平已经接近。
今年10月底,摩托罗拉同意把天津8英寸芯片厂MOS17移转给中芯,并换取部分股权,取得中芯一席董事。摩托罗拉是台积电重要客户,与中芯结盟后将影响订单流向。业内人士认为,这也成为了台积电告中芯的一个引爆点。
另外,业内普遍认为,台积电选在此时提起对中芯的诉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影响中芯上市,进而影响中芯筹资扩产。中芯已委托德意志、瑞士信贷两家券商,主办7.5亿美元股票于明年首季在美国纳斯达克及香港上市案,现阶段每股承销价暂定3美元,总市值逾36亿美元。台积电的控诉可能影响中芯挂牌时程及筹资计划,进而影响中芯北京12英寸芯片厂投产时程。
中芯目前在上海拥有三座8英寸厂,加上在天津合并摩托罗拉8英寸厂,在北京兴建中的三座12英寸厂,因此,有关人士认为,明年极可能超越新加坡特许,成为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厂商。台积电控诉若生效,将可遏止客户赴中芯下单,考验中芯。
四面夹击
随着中芯国际的崛起和台积电市占率的下降,全球的芯片生产市场正在形成新的格局。台积电遭遇的竞争对手有增无减,老大的位置面临挑战。同在台湾的联电是最有可能取代台积电地位的对手。
几年来,联电先是吃掉11家IC设计公司,目前,联电不仅拥有自己的芯片厂,而且拥有从IC设计、到芯片组开发、再到CPU制造的完整IC产业链。
除了来自台湾本地的联电以及大陆的中芯的竞争,全球的芯片厂商都在加大力度发展。英特尔在低谷时期加大投资力度,总共投入100亿美元,组建4家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厂;IBM也投资25亿美元,在纽约建立了一座新的芯片制造厂;索尼、SCE(索尼计算机娱乐)和东芝与IBM结盟,也建立起了一个目前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半导体联盟,以期能在未来成为领导半导体业界潮流全球三大集团之一。
在东南亚地区,新兴半导体代工企业不断涌现,竞相打入台积电的势力范围,蚕食其原有的市场份额。尤其是中芯国际神速挤进前五名,更是加快了全球芯片业新格局的形成。
高潮再起
之所以从去年以来,各芯片厂商都在积极扩产,争取订单,就是因为全球的芯片业在走过低谷之后,2004年将迎来一个高潮。
根据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半导体市场今年将达到1610亿美元,这个数字与去年全球出售的1441亿美元芯片规模比增长14.2%。预计明年将会继续增长并且增长的幅度会达到19.4%。
上海集成电路协会副秘书长薛自表示,在明年芯片业大回暖的时候,谁的产能大,规模大,谁的优势就大,不至于因为没有足够的产能而失去订单。
根据台湾媒体报道,目前台湾芯片双雄台积电和联电产能满载,中芯国际于近期调高代工价格。IC业者指出,台积电第三季产能利用率达98%,迫使IC设计公司寻找第二代工来源,新加坡特许、中芯及苏州和舰近期都受惠,部分代工价格因而悄悄上涨,幅度达到一成。
因此,面对明年更大量的芯片需求,包括中芯在内的大陆芯片厂商也都在纷纷扩产。中芯和竞争对手宏力半导体公司纷纷计划筹资扩大产能。为提高上海厂产能,中芯今年9月已透过私人配售股票筹资6.3亿美元,用来扩充上海厂产能,希望年底前把产量提高到6万片。宏力半导体也表示,酝酿在2005年上半年之前发行股票筹措30亿美元,把产量扩大10倍。
大量的需求,大量厂商的介入,使得2004年全球芯片市场势必还有另一番恶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