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被迫“升级”8英寸芯片 投资近10亿美元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上华)将在无锡新区建设一个8英寸芯片生产厂。业界有传言称,该公司将投资10亿美元。
据记者了解,华润上华位于无锡新区的厂房建设暂时停顿,因为计划中此厂房原本是为6英寸生产线配套的。在决定将其改建成8英寸的厂房后,实施方案必须进行调整。
华润上华现在已经有3条6英寸生产线。2003年9月、10月间,华润上华收购了美国LUCENT公司的一条6英寸生产线,并将设备从美国宾州迁至无锡。从去年底开始,华润上华又从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引进一条6英寸线,目前特许半导体的设备转移项目也已经接近尾声。这两条新引进的6英寸生产线目前位于华润上华的老厂区内。
业内人士指出,芯片行业的国际主流设备是8英寸,为6英寸设备提供零件、技术支持的厂家越来越少。而华润上华已经有3条6英寸线了,必须进行产业升级。
正在建设的8英寸新厂区究竟要引进哪一家的设备,目前还尚未确定。但其财务长黎汝雄向媒体透露,新厂预计2007年竣工,每月将增产3万片芯片。
至于投资金额,无锡市政府方面称,华润上华上报的投资总额只有1.5亿美元。
“听说华润上华已经在美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8英寸旧线,可能5亿美元就能解决问题。以他们的经营风格,不可能出资10亿美元买一条新线。”消息人士分析道。
在上海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华虹NEC已经实现8英寸芯片量产的情况下,华润上华要想后来居上,并非易事。“只停留在6英寸,只能在中低水平进行价格竞争;升级到8英寸,进入高端,又要有高强度的资金、人力投入。”业内专家对华润上华的未来并不乐观。
整合上市?
华润上华是华润集团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华润励致(1193)重组其半导体业务的产物。
2003年8月,华润励致引入国际投资机构——3i、CCI、国际金融公司和邓普顿股本基金。
随后,华润励致又引入了策略性股东新加坡特许半导体。2003年2月,由于连续第九个季度亏损,新加坡特许宣布将在2004年3月前关闭其在新加坡的旧厂Fab 1,将该厂的6英寸设备运往中国进行生产。现在,特许半导体已将这部分设备和相应的技术许可、客户资源转让给华润上华。
“华润集团改组无锡华晶芯片业务的思路清晰可见:通过引入国际资本和技术形成独立的业务模块。华润将来肯定会将这部分业务分拆出来上市。”
时隔半年,预言应验了。
华润上华新闻发言人向记者证实,华润上华计划在今年4月赴港IPO,筹资约2亿美元。花旗集团为其承销商。
标准普尔认为,当前半导体产业周期的上升势头将依然持续下去,其推动力主要来自于亚洲以及半导体产品在消费品领域的普及率持续提高。
华润微电子(控股)有限公司是华润上华的第一大股东,具备0.35μm以上工艺加工能力,拥有2条4英寸、1条5英寸、1条6英寸晶圆生产线,年产150万片晶圆片。
“华润集团下一步还有大动作,要把这些分散的、产能较低的生产线进行升级和整合。”业内人士称。
产业复苏,福兮祸兮?
2003年的前10个月,世界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6.4%。人们确信,期待已久的芯片产业复苏已经实实在在的到来。
而此次拉动芯片业增长的动力,不再是企业技术设备升级或者诸如手机和互联网等革命性应用产品的出现,而是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的增长以及地域扩张效应的结果。标准普尔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由此在亚太地区产生的延伸波浪效应,在带动最近的半导体产业增长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半导体产业协会(SIA)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三大半导体市场,2002年的销售额达到190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的14%。
台积电和联华电子等芯片代工巨头目前都是满负荷开工。
考虑到亚洲经济的持续走强,标准普尔认为当前这个上升周期将轻易持续到2005年,今年的半导体销售增长预计为16%,2004和2005年都将达到22%的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润上华等国内芯片制造商纷纷增资扩产。
“但国际芯片市场的整体复苏,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未必就是好事。”业内专家分析,“第一,中国的芯片产品集中在中低端,这部分市场几乎饱和,而且波动不大。复苏的也并不是这部分市场。第二,产业景气上升,国际、国内厂家纷纷扩产。到去年为止,我国6英寸芯片的产能已达到每月25万片。到2004年下半年,8英寸芯片的产能也将达到每月20万片。到2007年,全球将有40家投资数十亿美元的芯片加工厂投入生产,芯片月加工能力为57.5万片。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预计,即使芯片行业从衰退中复苏,这个产量也是预期的全球需求的一倍。
供过于求,国内制造企业的苦日子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