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25亿美元引发“蝴蝶效应”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英特尔完善中国布局
早在三年前的2004年,英特尔便一直在海外寻找12英寸芯片工厂的落脚点。当时,中芯国际同德州仪器达成协议,双方共同开发90纳米芯片生产工艺,但当时困于美国政府限制等原因,英特尔在中国建厂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为此,英特尔当时的CEO贝瑞特一直是耿耿于怀。
不过令贝瑞特感到欣慰的是,在2007年的春天他终于可以在中国圆梦了。3月26日,英特尔在京宣布,将在中国辽宁省大连市投资25亿美元建立一个生产300毫米晶圆的工厂。这一工厂(英特尔Fab 68号厂)是英特尔在亚洲的第一个晶圆厂。大连晶圆工厂是继1992年英特尔在爱尔兰建立英特尔Fab 10号晶圆厂后另行择址新建的又一个晶圆工厂,计划于今年年底动工,并将于2010年上半年投产。工厂的初期生产将主要专注于芯片组以支持英特尔的核心微处理器业务。这是英特尔相继在上海、成都设立半导体封装测试工厂之后,在中国的最新投资设厂动作,也将是中国首座生产英特尔芯片组的工厂。至此,英特尔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得到了完善。
事实上,英特尔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注重与中国宏观发展战略相配合。从1985年进入中国,到如今在大连设立芯片工厂,英特尔在中国的投资先后出现三次高潮,而且,从在华投资建厂的布局来看,很明显,英特尔每一步都紧扣中国政府的区域发展战略。投资上海,配合“浦东崛起”,投资成都,呼应“开发西部”,投资大连紧跟“振兴东北”,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台阶“先提速东部,再提升西部,后复兴东北部”保持同步。
英特尔的芯片工厂,让大连这个老工业基地看到复兴与新兴的希望。它的设立不仅有助于大连引进外资,发展软件产业,建设创新城市,而且借助大连的区位优势和辐射效应,将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使大连成为中国、亚洲IT产业的中心,带动整个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发展。
对此,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表示,该项目是近几年来中美两国间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的大型合作项目之一,它将进一步巩固英特尔公司全球半导体芯片制造的核心地位。同时,在大连投资建厂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大连市市长夏德仁表示,作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大连拥有许多对外资有利的地理、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优势。我们很高兴英特尔选择大连兴建晶圆生产基地。我们相信,这一投资不仅会为大连的社会经济发展,还会对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产生重大的深远影响。
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认为,中国是英特尔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市场,因此我们相信在这一市场加大投入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客户,实现和中国共同成长的愿望。英特尔大连厂是我们15年来第一次在全新的地点兴建晶圆厂。在植根中国的22年里,英特尔在封装测试和研发等领域在中国的投资已累计超过13亿美元。此次新投资将使我们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近40亿美元,从而使英特尔成为在中国投资额最大的跨国企业之一。
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实力
那么英特尔为何要选择在中国来建晶圆厂呢?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认为,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主板和芯片组生产的大国,在中国设厂拉近了英特尔与客户的距离,有助于其节约成本。此外,除了生产的成本外,单就建厂来说,在中国建立同等规模的晶圆厂,比在美国建立可以节省几亿美元。
众所周知,生产工艺在规模经济明显的芯片行业的竞争中非常重要。更大的晶圆,更小的芯片,更密集的晶体管,更微细的制程,就能够实现更低的单片成本,更高的产量。可以说,英特尔每一次制造技术的进步,虽然带来了生产线成本的提高(一条生产线近20亿美元),但更带来了质量和性能的飞跃,同时进一步降低了产品成本。例如,在2004年向90nm工艺和300mm晶圆的技术大飞跃中,英特尔在生产成本总体上节省了近十亿美元。
除了建厂和最终产品的成本降低外,英特尔在大连建厂还会从当地政府享受到优惠政策。辽宁副省长刘国强称,英特尔项目落户大连,仅仅是我们双方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双方的合作将随之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辽宁省人民政府愿意为此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创造最好的条件。
除了降低成本和拉近与客户的距离,英特尔更要直面的是AMD的竞争。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芯片市场的整体规模将增长18%-20%,约为450亿美元,2006年的市场规模约为370亿美元。其中用于个人电脑的芯片收入占中国芯片市场全部收入的25%-30%。
2006年,电脑芯片行业竞争加剧,AMD凭借在双核市场上的成功反击抢夺了英特尔不少的份额。根据IDC的统计数据,去年英特尔在CPU市场的全球份额已经从84%下滑到了74%,在中国市场上,其损失的份额甚至还要高于这一数字。尤其是在2007年初,AMD打出了平台化的市场策略,希望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以完善的产品搭配从英特尔手中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尤其在台式机生产厂商方面,这种平台化的策略使得AMD的低价优势更加明显。
有鉴于此,英特尔在今年初就开始了策略调整,先是赶在春节前大幅调低了双核产品的销售价格,继而又在最近宣布将于第三季度大幅降低双核CPU售价,其中降幅最高的达70%以上。而英特尔在华投资25亿美元建设电脑CPU芯片组,显然也是希望配套的主板商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从而在价格上更好地和AMD进行对抗。
内地芯片制造格局将变
面对英特尔在中国的建厂,首先感觉到压力的是中国台湾芯片代工厂商台积电。台积电主席张忠谋近日发出警告称,台湾当局对台湾芯片制造商到中国大陆投资的禁令如果不撤销,将进一步损害台湾芯片制造商的科技能力。他强调指出,由于英特尔的中国大陆投资计划,大陆在先进芯片技术方面已经不再指望台湾。
尽管英特尔在大连的芯片厂在短期内不会对台积电大陆工厂形成威胁,但如果台湾当局始终维持对台湾芯片制造商到大陆投资的禁令,台机电的优势将会逐步丧失。
除了台积电外,其他虎视中国大陆市场的台湾厂商也会面临着英特尔规模和成本优势的压力,那么未来是继续加大在大陆市场的技术和市场的投入还是另辟蹊径,是中国台湾晶圆厂必须面临的选择。
回过头来看中国国内市场,在过去的2006年,中国芯片制造行业整体水平再次提升。海力士-意法在无锡的12英寸与8英寸生产线建成投产之后,内地12英寸芯片生产线已经有2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已经达到10条。
赛迪顾问表示,从数量上看,内地12英寸和8英寸芯片生产线已经占内地芯片生产线总数的1/4强。而从产能上看,12英寸和8英寸芯片生产线产能在内地晶圆总产能中所占的比重则已经超过60%。可以说,8英寸以上的高端生产线已经开始成为内地芯片制造行业的主体,内地芯片制造行业开始迈向高端。
另据SEMI的统计,2004至2008年之间,至少有43家晶圆厂计划上马。同时,至少有12个当地政府热衷于吸引芯片项目投资。而在中国大陆最近批准的“十一五”规划中,兴建若干家200毫米工厂及300毫米晶圆厂也成为其重要主题。
在12英寸新线建设中,中国仍处在扩张的态势,中芯国际除了在北京有12英寸生产线之外,上海的8英寸生产线已处于设备安装阶段,另一条武汉的中芯12英寸生产线已加快步伐,预计2007年底可能提前进行设备安装。目前唯一在中国大肆扩张的是无锡海力士及意法的合资存储器厂,其进展速度超出业界的预期。到2007年底扩充硅片月产能将达到8英寸5万片及12英寸6万片,将成为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厂。
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中国芯片产业正在逐步成长壮大。虽然也有中芯国际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以及全国8英寸硅片的产能规模已达每月30万片以上,但是从总体看,产业的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
由于英特尔在中国大连的晶圆厂是自己生产,而且英特尔具有规模和成本上的优势,那么在2010年其投产后,至少在区域市场会给内地的厂商以很大的竞争压力,同时,英特尔的晶圆相关产品也会以外销为主,届时对于我们内地厂商在海外的代加工业务造成冲击。那么未来的内地芯片制造业的格局很可能出现兼并或整合的趋势。
尽管英特尔声称在大连建造的生产线是最新的,但IT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业内人士认为,英特尔此举不仅是对于2005年AMD公司向中国科技部指定的技术受让机构——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转让其所拥有的低功耗X86微处理器核心技术的回应,更是为了对中国政府表达提供先进技术的诚意。但是,鉴于目前英特尔自身芯片的技术已经全部转向65纳米和45纳米,明年将进入32纳米,那么到2010年,其在大连所建厂投产之时,是否能像英特尔所说提供最新的技术,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