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中期亏损扩大至2.77亿美元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中芯国际公布截至09年6月30日止中期业绩,录得股东应占亏损2.77亿美元,每股亏损0.01美元,不派中期息。
该公司08年同期录得亏损2.7亿美元。
特许与中芯国际谁更幸运
阿布扎比金主再次搅动半导体业,继上次拯救了AMD的财务困境后,此次又花重金收购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并将两者合并组成新的GF。此举在全球代工业中产生极大的震荡,非常明显此举既救了特许,同时又冲着台积电而来。
处于全球代工第三及第四名的中芯国际与特许,如今两者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好像特许又找了个“好爸爸”,相比之下,中芯国际却远没有那么幸运。
代工两强变四强
全球代工从80年代未兴起,历来就是台湾双雄,台积电及联电霸占天下。2000年后中芯国际在大陆诞生,并迅速的扩張,形成代工业中台积电、联电、中芯国际 及特许四强的局面。其中特许与中芯国际于伯仲之间,排名交替上升,几乎不分上下。
然而在此后数年的发展过程中,两者的命运却不尽相同。特许的发展相对稳健,尤其是“命”好。 在困难时有新加坡政府的资金支持,此外技术上加盟IBM俱乐部后,不但拿来先进工艺制程技术,而且有订单跟随,如AMD的处理器及微软的Xbox芯片等。所以特许是非常幸运的,在关键时刻总有人相助。此次ATIC兼并特许后,至少对于特许今后的发展,有足够的财力支援。因此说它找了个“好爸爸”并不为过。
中芯国际的两难
相比之下,中芯国际 在中国半导体业中是个奇迹,也是一面旗帜。业界总是拿中芯国际的水平来表征中国半导体业。如在北京建中国第一条12英寸生产线,90纳米存储器产品代工高峰时达月产12英寸2万片以上,以及65纳米自主研发产品即将投产、45纳米产品研发也在进行之中等。
然而由于中芯国际的地位非常特殊,被外界贴上“红色标签”,而在国内被认为是个“外资企业”。一方面中芯国际受到西方瓦圣纳条约的控制,导致许多不平等现象在它身上呈现,如进口有些设备时,美国不放或拖延发放出口许可证。又如,日本尔必达让中芯国际代工90纳米存储器产品的同时,让台湾力晶代工70纳米产品。再如,中芯国际被贴上红色标签后,其在美国上市的股价一直受打压。
另一方面,在国内,由于中芯国际的股权结构中,国有成份占得太少,一直被有关部门视为外资企业,在享受国家有关支持国内高科技的政策优惠时总要被打折扣。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随着国内增值税的转型,集成电路享受的进口设备优惠政策将予以终止,面对更加激烈的世界集成电路竞争环境,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发展前景。
目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中,尤其是存储器业,有几家不困难?亏损期都到了46个季度,有的甚至更长,如海力士、美光、尔必达以及台湾地区众多的存储器厂。但是各国地区与政府都把它当成是战略产业,名正言顺地的出面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而中芯国际却是势单力薄,无人相援,于08年3月31日宣布退出存储器业,比奇梦达还早,为此业界都感到不解与婉惜。因此中芯国际在中国所处的地位,其实是个两难境地。这也是在中国半导体业中一个无法讲得十分清楚的问题。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在中国半导体业中取得的点滴成绩均来之不易。如果拿特许与中芯国际的发展相比较,从中可能感觉到中国半导体业发展中的艰辛。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首先应该搞清的是如何正确地为产业定位以及政府应该如何更加有所作为。经过了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今非夕比,我们看到了今天的政府支持航空航天的空前力度,这样的支持力度完全可以针对基础性、战略性如此之强的半导体产业。
中芯国际要思变
诚然,回过头来看中芯国际的发展过程,也有一些可以值得探讨的地方,如全国菱形布局及多条12英寸生产线等。尽管外部环境因素等无法与它人相比,但是内因仍是占主导地位。因为目前产能并非是主要矛盾,加上单纯靠芯片代工利润很薄,同质化现象造成价格战。所以即便折旧再减少,产能利用率再提高,也无法抵御毛利率太低而导致的亏损局面。
因此,中芯国际可能要重新考虑盈利模式。我们来看台积电,它己经实现盈利,而且那么强大,也不断地在推出新的思路,如代工2.0版本、扩大MEMS代工、 甚至进军solar等。
似乎只有求变,才有生存的余地。但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假如今天中芯国际也被xxxx重金收购,中国半导体业会是什么样?这对于中芯国际而言,也许是企业行为,而对于产业、对于政府,我们不应该想得更深一些吗?
中芯国际二季财报背后:淡化海内外风险
净利为-9800万美元,中芯国际已连亏9季度。但是,2009年第二季度,却是这家公司有史以来最具竞争力的时期。
2009年第二季度,中芯总销售额由第一季度1.46亿美元上升到2.67亿美元,提高了82.5%,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22%。
这不是让中芯真正高兴的地方。它最得意的地方在于,中高端产品所占的比例。财报显示,90 纳米至130纳米高端逻辑芯片营收环比增长135%,已提高至41%,其中,90纳米产品占16.6%,历史最高。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很高兴,财报中,他不厌其烦叙述了一大段。[!--empirenews.page--]
另一个让张汝京高兴的理由在于,第二季度,所有地区客户需求都在恢复,而亚洲市场需求带动力最强劲,其中,大中华区收入增加了87.4%,北美收入环比也增加了85.3%。中芯国际来自大陆的营收已超过30%。
同时,中芯65纳米产品今年已试产,45纳米产品正在紧急认证。
经济危机之下,这些数据让人感觉到,中芯比以前强壮了。但是,如果看到它面前潜在危局的话,才能真正明白,它为何在中高端订单以及大陆市场下工夫了。
除了整个产业及中芯内在成长驱动力外,这与它面临的延续多时的诉讼有着密切关系。
它与台积电之间,又进行了一年暗斗。
2005年春,它与台积电达成和解、答应6年内支付1.75亿美元专利费后,两家公司曾其乐融融一阵。
2006年8月,台积电在美再度兴讼后,除了2005年之前的中芯虽然表面轻松,但实际上相当紧张。但这次台积电的用意更深。它将矛头之一指向中芯最主流的逻辑工艺,即130纳米,它要求加州法院禁止中芯用这一工艺生产逻辑芯片。
这对中芯的威胁很大,这一制程技术生产的产品,创造了中芯最大比例的营收,已是其最成熟的工艺。如果威胁奏效,中芯境外客户关系自然会大受影响。
尽管中芯坚持自身没有任何侵权,但是诉讼前景依然不明。即使是它在北京对台积电提出的反诉,今年6月10日一审判决也没有支援它的请求,中芯已无奈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这一切充满不确定性。中芯不得不加速布局高端技术。尤其是去年,在IBM支持下,它已一举成为45纳米代工俱乐部成员。
中芯大陆订单比例增加,主要理由虽然与大陆3C市场潜力巨大以及设计企业成长迅速有关,危机时期,能淡化海外订单缩减风险。但是,这背后同样也有预防对手的效用。
诉讼结局的不确定性,迫使它不断吸纳本地客户,以消除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的危险。事实上,2008年,其新增的115名客户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亚太已占其近40%的营收。
中芯拥抱大陆市场,除了订单外,也包括多年来它在生产方面的布局,它已在上海、北京、天津、成都、武汉、深圳6城拥有生产基地。张汝京的“菱形布局”完成了。
此外,这一过程中,中芯国际自然也很愿意在资本上拥抱大陆。去年,大唐控股注资1.70亿美元,加上之前大股东上海实业的力量,中芯在大陆的话语权已大大增强了。就连那个909半导体工程——“国家队”企业华虹NEC,也已远远落在它后面。
但是,拥抱本土客户,短期可能降低中芯利润。因为,本地企业资本能力有限,对流片价格敏感。不过,为争订单,中芯价格一直比较“实惠”,比如第二季度,它的平均单价已下调为700多美元,远低于对手。。之前,它与对手的价格差约为200美元。如今有拉大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