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谈机器人的必须:工人阶级将消失?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当德国总理穆克尔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将一根食指伸进机械钳,坚持要亲身试验机器人“玉米”的智能程度时,几乎所有在场的观众都屏住呼吸,心中捏了一把汗,但“玉米”的钳子立即原地定住,大家都松了口气。
自2005年ABB中国研究院成立至今, ABB中国研发人员研发了全球速度最快和精度最高的六轴机器人——“龙”IRB 120,并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向市场推出全球首款真正实现人机协作的双臂工业机器人YuMi(“玉米”)。
在ABB中国研究院成立十周年之际,该集团全球首席技术官Claes Rytoft先生就ABB机器人业务发展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机器人“玉米”的研制是否针对特定行业的应用需求?
Claes Rytoft:在说“玉米”之前,我们先看看此前其他在工业界应用的机器人,基本都是工业手臂,做一些复杂的重复性工作。但这些机器手臂并不是安全的,他们必须被放在一个笼子里面,和人隔离开一段距离,因为他们并不够安全。
那么再回头来看“玉米”,他可以和人一起协作,可以就站在你的旁边,一起来参与工作。在你们人机协同工作的过程中,如果你无意中手臂碰到它,它会马上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这种协作机器人在整个机器人领域是一个创新。
我讲一个花絮,上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ABB的机器人“玉米”成为了焦点,几乎是博览会上最吸引观众的展台之一。当时德国总理穆克尔坚持要亲自试验“玉米”的安全和智能程度,就把自己的食指伸进了“玉米”的手臂上的机械钳中。当时几乎所有在场的观众都屏住呼吸,心中捏了一把汗,怕“玉米”出问题让穆克尔受伤。但穆克尔的手指一伸进去,“玉米”的钳子立即原地定住,大家都松了口气。
这个例子也说明“玉米”是一款真正的人机协同的机器人,他针对的用户就是需要人机协同作业的用户。
“玉米”可以在很多装配和制造行业中应用。在人机协作方面,它作业的精度没有任何折中,可以准确达到0.02毫米的精度,相当于人手能感觉到的最小的缝隙。形象一点说,可以用“玉米”去“穿针引线”。
记者:ABB机器人在中国确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发展的推动力是什么?
Claes Rytoft:ABB机器人业务最早是从汽车行业开始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规模生产时代,利用机器人进行一些复杂和危险的作业,比如喷涂和焊接。
以焊接为例,要保证焊接达到标准,必须由非常熟练的技术工人来操作,而机器人经过编程后也能达到标准,这就是为什么当时第一台机器人在ABB瑞典的研究院诞生,迅速推广到全球。
这个行业一直是存在发展空间的,饱和也是相对的。中国现在成为电子消费产品的生产基地,生产工厂中大部分还是依靠人工的,所以当ABB在2005年在上海建立了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之后,就开始研究机器人要为哪些制造业服务,最后认为替代这些工厂的人工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这一点更多要靠中国团队来实现。
2009年,ABB(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顾纯元博士带领本地团队成功开发了IRB 120机器人,就是专门针对汽车行业的小件装配的。
至于发展的推动力,就是成本。2005年顾纯元博士去了中国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装备企业调研,他当时就设想,如果ABB设计的机器人能够完成这种生产线上人手的所有作业动作,就可以把这些年轻人从这些繁重的、密集的且极度枯燥的高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别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ABB机器人在中国确定这样的发展方向。
有人说这样的机器人会抢了工人的饭碗,但是你去那些工厂走走就会知道,没有年轻人能长期忍受这样的工作。一家装配企业招聘一个工人要让他熟悉三到四个月,但工人做了五到六个月然后就会离职。所以这些行业很难找到足够熟练的工人来保证产品质量,这一点是让企业家十分苦闷的事情。
记者:最近全球几大经济体都提出自己制造业的远景目标,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德国提出了“工业4.0”,美国也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您作为技术专家,您认为全球制造业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Claes Rytoft:其实叫什么名字不重要,最主要的现象是过去几年全球制造业的技术出现三个方向的巨大变化。首先是传感器变得越来越便宜,第二是通讯的速度越来越快,第三是计算能力也发生几何级、爆炸性地增长。这三种技术在相互融合,催生了制造业的升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大生产中的废品率。所以这些基础的东西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新技术让整个制造过程更加动态和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