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硅谷科技圈发生了这五大变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刚刚过去的2015年对于硅谷来说,是既热闹又平淡的一年,热闹在于,无数的新奇概念、创业点子仍在不断发酵,创业的热情依然火热,但繁华过后,这里的人们发现,生活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智能生活”的绝大部分依然是由那些“科技巨头”所提供:打开电脑,第一眼看到的依然是微软的 Windows或苹果的Mac OS,你的智能手机还是iPhone或安卓手机,你在网上购物还是会去亚马逊,与家人朋友联系交流,依然会用Facebook或者其提供的其他社交服务,或许这里的生活被改变最多的是Uber和Airbnb所提供的出行和住宿选择,但这两家公司也已创办超过6年,并且估值已经超过百亿美元了。
尽管在硅谷有无数的创业公司号称“改变世界”,但遗憾的是,世界没有改变,至少在2015年,硅谷地区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或许这就是硅谷的常态,每天都有无数的公司诞生,也有无数的公司死去,没有一个巨头在2015年被颠覆,它们反而变得更为强大,创业的风险依然很高,今年好几个例子再次证明:即便是进入了“独角兽”俱乐部也不保险。
但也不要太过失望,如果你用心观察,这里还是不断会有事物刺激你的兴奋感和新鲜感:路上时不时徐徐开过的造型奇特的谷歌(微博)无人车每次 都会引来众人侧目、在商店结账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直接用手机支付、你还可以享受到很多初创公司开展业务带来的“福利”:例如免费送餐、免费送货等。
在经历了去年的“过热”后,硅谷正在逐渐回归到“新常态”,这里无疑依然是“创业圣地”,最好的资源、最优秀的人才,但也别幻想改变世界是一朝一夕的事。
独角兽的境遇:两级分化更为明显
在硅谷地区,“独角兽”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对象,是无数人眼中的成功典范和追赶目标。所谓“独角兽”是指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公司,能够进入“独角兽俱乐部“的成员至少其商业可行性是已经被众多专业投资机构所认可的。根据《华尔街日报》的统计,截至目前为止,全球共有超过130家“独角兽”,其中美国有超过80家,绝大部分处于硅谷地区。
但即便是身处同一“俱乐部”,独角兽和独角兽之间也存在差别,甚至今年以来,这一差别正在变得愈加显著。Uber和Airbnb等估值超百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已经与其他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公司拉开明显差别,它们是最受投资者追捧的对象,是人们最为熟知的成功的初创公司。
可以说,同样是“独角兽”,在2015年却处在不同的境遇中,甚至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Uber 和Airbnb等第一集团在这一年中不断壮大,但像估值近百亿美元的Theranos,近期却遭到涉嫌欺骗的质疑,Zenefits今年未能完成业绩目标,45亿美元的估值也岌岌可危,还有今年以来遭遇关闭办公室、裁员、高管离职等一系列风波的Evernote,能否继续停留在所谓“独角兽”俱乐部中值得怀疑,因为其上一轮融资发生的日期已经是2014年3月。
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Thomas W. Farley近期在谈到初创公司上市的话题时便指出,需要将Uber、Airbnb等区别对待,它们的资金实力和业务规模,已经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初创公司。
除去第一集团的百亿美元以上的估值以及徘徊在“独角兽俱乐部”边缘的初创公司,真正“靠谱”、前景可期的初创企业也是屈指可数,由此不难看出,初创公司的风险很大这一特征没有根本的改变,即便是已经跻身“独角兽俱乐部”的成员,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业绩不能完成目标,也可能随时面临失败甚至一切重归于零。
上市期延长
2015年,硅谷创投环境总体保持了持续的热度,创业项目的火热和大量的资金催生了另一个明显的现象:初创公司上市的时间被大大推迟。
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其所跟踪的190家科技初创型公司从风投和其他投资方处总共筹集了250亿美元,这一数额大大超过在今年上市的科技公司从公开市场总共筹集的94亿美元的资金额。今年以来,仅有28家科技公司上市,数量远少于去年的62家。
其他一些市场报告也显示,今年科技公司的IPO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数量最低的一年。
创业公司不缺钱,尤其是倍受外界追捧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更是不愁资金问题,投资者争相抢夺优质项目成了新常态。
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前期投资者需要退出,只能通过被投企业上市或收购,对于估值已经极高的部分初创公司来说,被收购并不现实,因此只剩下上市这一条路,有分析指出,明年或将再次成为科技公司上市的“大年”,至少Uber,Airbnb等估值数百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在明年上市基本上已没有悬念。
保持非上市的好处包括不用披露信息,可专注于公司长远发展等,但对于部分初创公司来说,也并非保持非上市性质的时间越久越好,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公司Square的上市便是一个生动的教训:由于前期估值过高,在上市前夜,Square不得不将上市发行价调低至此前发行价区间的最底端,按此计算其市值较上一轮融资时估值折价近50%。
非公开市场的估值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多数初创公司的估值存在“虚高”的问题,一个月前,投资机构富达基金下调了其所投的多家初创公司的估值便反映了投资者对这方面的担忧。
对于部分初创公司而言,不上市是最后一块“遮羞布”,因为一旦上市,二级市场的公开信息和充沛的流动性和自由交易,将更加真实地反映其内在价值,或许这一市场价格和其前期估值想去甚远。一个例子便是Dropbox,这家公司2014年1月份最后一轮融资完成后,估值达10亿美元,而今年上市的另一家云存储公司Box,目前市值仅为17.3亿美元,如果将两者简单比较,按照相同的市售率来计算,Dropbox的估值或仅为3亿美元。
巨头变得更强大
与初创公司境遇千差万别相比,2015年对于很多巨头型科技公司而言,是稳扎稳打,进一步扩大规模和行业地位的一年,苹果、微软、谷歌、Facebook等市值均连创新高,在各自领域的领先优势仍在不断扩大,市场地位依然牢不可破。[!--empirenews.page--]
与此同时,可以明显看出这些巨头居安思危、积极求变的意识更为强烈,“不安全感”似乎在每一个巨头身上都能感受到,苹果尽管是智能手机市场无可争议的霸主,但今年也通过推出苹果手表向可穿戴设备领域进一步拓宽,另外有消息称,苹果也在积极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传统软件巨头微软在这一年中,向外界表达了更为强烈的进军硬件领域的决心,其推出的高端二合一笔记本电脑Surface Book以及最新一代Surface Pro,甚至树立了笔记本研发生产行业的标杆,引领着下一代笔记本研发设计的思路。谷歌通过公司架构的重新调整,将业务线梳理的更加明确,无论从面向普通用户的搜索、广告、安卓系统业务,还是到距离市场较远但前景巨大的生命科学和无人车的研究,一个更为强大的“谷歌帝国”在2015年已经逐渐成型。而“社交之王”Facebook,也并没有舒舒服服地从其全球十几亿用户身上坐享其成,而是在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新的业务,对虚拟现实、无人机等领域的关注和投入,让未来一个更为多元化的Facebook值得期待。2015年, 没有一个巨头倒下,相反,它们正在变得更加强大。
进入中国
2015年在硅谷地区,另一个热门的话题是关于业务进入中国。今年以来,关于谷歌和Facebook要入华的消息不绝于耳,尽管目前外界还没有确凿的消息,但这两家巨头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开展业务应该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有趣的是,这两大巨头对此的态度反应则完全不同,谷歌保持了低调,其创始人并不愿意就此事太多表态,而是由旗下具体的业务部门来推进,目前最为确凿的消息是谷歌商店将率先进入中国市场。而Facebook方面,其创始人扎克伯格多次访华,无论是在西雅图举办的中美互联网峰会上与习近平主席直接用中文对话,还是多次赴清华大学用中文演讲,都极大的表达了Facebook想要进入中国开展业务的积极姿态,但至少目前关于Facebook入华还没有确凿的消息。
对于两家“超级独角兽”Uber和Airbnb而言,前者已经先人一步,进入中国市场并占据了重要的市场地位,但在滴滴快的的本土强有力竞争者面前,Uber在国内的日子并不好过,依靠补贴维持市场份额的能否在长时间持续、未来能否留住用户存在大大的问号,而Airbnb在今年也向外界明确传达了想要入华的强烈信号,通过红杉和宽带资本,Airbnb希望通过这两位“领航者”将Airbnb的业务在中国进一步扩展开来。
对于任何公司而言,中国市场无疑是巨大而充满机会的,但无数前人的经验也表明,“水土不服”的问题一直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两年的Linkedin正在摸索的一套推广两种产品,进行“本地化”业务的思路,目前来看并没有收到太好的成效。
除了市场环境的不同,来自硅谷的公司进入中国开展业务,都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一些相关政策法规方面的问题,
智能穿戴设备风口未来临
2015年伊始,智能硬件概念曾被炒的火热,被普遍认为是智能手机时代后的下一轮“风口”,大到英特尔、高通、苹果、谷歌等巨头,小到不计其数的智能硬件创业公司,似乎全行业都在积极推动这一领域,然而一年过去,人们所期盼的“风口”并没有起来,这一领域依然不温不火,苹果发布Apple Watch后,虽然一段时间内带领起一股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风潮,但苹果至今未公布苹果手表的销量,或许反映出销量可能并未及预期。
可穿戴设备没能火起来,业界缺乏统一标准可能是原因之一。目前,各大厂商都在力推各自的生态系统,而这一系统的建立还远未完成,此外,市场对智能硬件设备的接受度低也是另一大重要原因。目前,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几乎已经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的所有需要,智能硬件还远未到替代智能手机的地步,至多只能作为围绕智能手机生态圈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此外,虚拟现实领域存在相似的问题,从去年开始,关于虚拟现实的关注度开始不断上升,以微软、 Facebook等巨头引领的虚拟现实研发让该领域的前景可期,但在经历完2015年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虚拟现实距离消费者还是太远,无论是技术的成熟度、相关内容的丰富度等,都远未达到投向市场的标准,Facebook和微软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设备,仅仅在开发者大会上亮相过几次,对外依然是半公开状态,而另一家堪称最神秘的VR公司Magic Leap时不时放出一些酷炫的VR视频,但除此之外,没有人知道他们目前的研发进展如何。
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也在面临技术、法律法规、市场接受度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从消费者角度看,对于无人车的态度大多是观望、好奇,所以不难理解为何近期的一则“谷歌无人车由于车速过慢被警察叫停”的新闻甚至成了社会新闻或娱乐新闻,无人车要真正投入市场,进入普通用户的家中或许依然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