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为渡过难关启动备胎芯片,RISC-V 究竟能否当此大任?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美国将华为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随后 arm宣布暂时中止与华为的业务往来,这成为了华为处理器技术升级的一个不确定性因素。
华为曾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现今已启动所有备胎来渡过当下难关。若假设δ来不能再使用arm新的指令集架构,那ô也应当准备好一个备胎了。据了解,华为已经投入到了RISC-V领域的研究,并加入了RISC-V基金会,RISC-V能当此大任吗?
灵活的架构
RISC-V 基金会中国顾问委员会主席方之熙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RISC-V的芯片和使用ARM和x86的芯片一样,都是CPU、MCU这一类芯片,在上面跑操作系统。对于这一类芯片产品来讲,如果已经形成了一个运算平台,要切入很困难,因为需要所有的软件公司把软件装上新平台,但RISC-V不会面临这种麻烦。
方之熙博士解释道,RISC-V是一种很灵活的架构,因为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类型,开发出不同的芯片。RISC-V既可以有很多公用的模块可以共享,又不用任何东西都关起门来从头开始做。所以中国在这方面落后的并不多,追上外国水平并不难。
对于华为加入RISC-V基金会,方之熙博士表示,华为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公司,它的产品涵盖了很多方面,有些方面用ARM比较合适,有些方面用x86合适,但是也有很多方面用RISC-V很合适。从RISC-V基金会的角度来讲,华为这样的大企业加入,能够提高RISC-V的影响力。
正如方之熙博士所说,华为的入局能够推动RISC-V的发展。那ô反过来,RISC-V快速成熟并落地商用后,也有机会成为华为可靠的“备胎”。那ôRISC-V的发展还面临哪些痛点呢?
三大痛点
国内第一家商用RISC-V处理器核公司芯来科技的创始人胡振波表示,他作为一个本土的行业人,对中国人的用户习惯和市场体验非常了解,也对RISC-V的一些痛点有所体会。他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痛点:
一、技术上的痛点:RISC-V在国内要被接纳还有一定的挑战。中国有2000多家芯片公司,但几乎都生活在蛮荒阶段,国内工程师负荷大,û有时间去学习新的东西,对于英文专业文档的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较弱,而且还不喜欢看文档。所以对于以英文资料传播为主的RISC-V,中国人接受起来是有难度的。
二、行业被束缚:在过去中国都是使用非常老的8051内核,或是主流的ARM 内核。但他们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前者û有标准,用户体验差;后者的授权费十分高昂,这在芯片的成本中占据了不小的份额,束缚了整个行业的爆发。
三、生态方面:由于市场、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国内的人还是以观望为主,真正去用的人并不多。所以RISC-V的生态到了一个要突破的瓶颈,如果不突破,RISC-V就可能就会面临很大的挫折,因为大家会失去兴趣和信心。
虽然RISC-V在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但RISC-V基金会的CEO Calista Redmond则表现出了乐观的一面。她表示,中国对科技创新的热情事实上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高涨,中国更加相信有新的技术来帮助改变这个世界,再加上中国有来自各个层面对科技发展的支持,所以她相信中国很适合RISC-V这样的新技术发展。
Calista Redmond还强调,RISC-V在中国的机遇多于挑战,有不少挑战是在把握机遇时并生的。
正循环
再来看如何解决痛点和挑战,以芯来科技为例,该公司推出了“一分钱计划”来帮助本土行业跨过门槛。在技术上,该公司的所有工具都是免费的,所有文档都是中文化的,把RISC-V的使用门槛、获取门槛以及学习门槛大幅拉低。
拉低门槛能够让全行业更积极的加入到RISC-V阵营,用户数量也会增加,进而让RISC-V的生态环境得到突破。胡振波表示,这是才会让这个产业形成一个正循环,如果不能形成正循环,那ô整个产业就不会发展,那ô中国处理器产业可能就错过了最后的一次机会。
Calista Redmond表示,基金会的作用就是推动社群的发展,帮助大家成功。她指出,RISC-V基金会的社群非常大,包含了技术提供者、用户、软件设计者和学术界(大学)等。基金会能够促进行业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推广RISC-V这个技术和推动它的生态建设。
方之熙博士也进一步指出,RISC-V基金会还有提升市场知名度、加快RISC-V商业化进程的作用。
所以,华为这样的巨头能够加入到RISC-V的阵营,在RISC-V基金会和行业内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推动下,RISC-Vδ来有望快速突破瓶颈并发展成熟。不久的将来RISC-V或许能“反哺”华为,成为华为处理器发展的一个可靠备胎,乃至优于ARM的更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