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如何抢到 8个第一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科技业重量级法说会最近一两周正陆续登场,最热门的话题围绕著业界公认的敌人──来自三星的威胁。一提起三星,科技大老们共同的形容词不是「抓耙子」,就是「可怕的对手」。三星从制造端到品牌终端垂直集成, 大打营销战、专利战、冲市占,让台商付出不少 代价,但痛定思痛,台商究竟记取多少教训?
三星在全球科技产业已经拿下8个第一!包括平面电视、Android智能型手机、大型LCD面板、AMOLED面板、DRAM、NAND Flash、SRAM,以及手机CMOS(影像传感器)。虽然不情愿,但不得不佩服,在IT产业自创品牌hTC的宏达电董事长王雪红透露「其实蛮欣赏三星广告营销策略,也影响宏达电改变机海专注精品。」
营销战 直接面对终端消费
王雪红5月底在大陆看到三星营销是邀请画家用Galaxy Note作画,当场打印出来送人。「同样有笔,hTC只会宣传口号,很难让用户切身感受。而三星营销却十分贴近使用者和消费者。」
hTC智能手机品牌在畅销全球后红回台湾,其实很少被提及最早是从国际大厂PDA的ODM(原始设计制造)代工起家,后来才转入自主品牌。
因为切入产业链的方式有ODM的影子,所以hTC的营销一向凭借著运营商定制的B2B2C策略(卖方透过交易平台再给买方),不像三星是产品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B2C模式。
在重庆一手催生计算机城的台商,石桥舖数码广场总经理林恩慕指出,卖场在销售智能型手机时,光看hTC屏幕顶多4.7寸,消费者总会抱怨连收个邮件都要滑半天,无法一目了然;但三星手机屏幕一上市就是5.3寸,消费者称赞手机上网比计算机还方便。林恩慕说,营销如果贴近终端消费的需求,往往能小兵立大功。
专利战 防卫侵权也排挤竞争
全球手机第2季销售量上周刚出炉,三星正庆祝冲出9040万支的好成绩,遥遥领先苹果iPhone 2890万支,高兴的还不到两天,24日苹果控告三星侵犯智能手机与平板计算机专利判决大胜,不但三星最热卖的Galaxy S3恐将下市,更糟的是牵动后续的专利战,对智能型手机市场投下震撼弹。
前工研院院长,生技中心董事长李锺熙说,「三星产业供应链垂直集成,是最大的优点,也会是致命的弱点。」三星掌握终端产品跟系统,但也面临必须跟自己的客户竞争。
不过,三星与苹果仅管互控抄袭吵得不可开交,但专利战战火扫射,台商也无法幸免。去年6月三星指控友达与其客户三洋电机、宏碁、明基所进口与销售的LCD产品侵害多项专利权,台湾厂商同样卷入与三星的专利权诉讼。
虽然后来友达也反控三星侵权,吵了大半年才握手言和,友达与三星签署和解及专利交互授权合约。
整并潮涌现 台商不缺席
事实上专利诉讼在科技业商战中是很常见的,不过就象是核弹一样,打下去不一定对自己有利,但躺著也可能不幸中枪。
「遇上了三星,无疑是步兵连遇上了大军团。」全球最大存储器模块公司金士顿创办人孙大卫分析,即使是台积电,对上三星都算是中小企业,短期内规模无法抗衡,因此政府如果再不协助产业进行整并及集成,台湾产业恐将率先出局。
「趋势大师」大前研一表示,在ECFA之后,台湾下一步应该要走国际化,不能以在中国大陆赚了钱就满足,要有往世界跨出一大步的大志。他建议,趁现在不景气,买下跨国企业,把招牌擦亮一点进军世界,「这对台湾会是一条捷径」。
成功收购日本矽晶圆厂CM半导体矽晶圆事业群的中美晶董事长卢明光,因为跨国收购过15家企业的成功案例,被称为是「购并天王」。
卢明光最厉害地方不在并吞别人,而是能让被购并的公司起死回生。「没有别的,只有一个大原则:卖掉非核心事业,聚焦主力产品。」卢明光说,重新改造失败企业,必须用「共利」与员工同享盈余。
小米机 创新商业模式
在大陆以「高规低价」造成抢购风潮的小米机,打著苹果供应链制造,价格只有苹果的一半,一上市半年内就狂销三百万支,连大陆手机第一品牌华为都追不上,更遑论宏达电。资深媒体人杨方儒指出,小米机的成功是以网络公司创新商业模式,跟三星凭借的是技术垂直集成有很大的不同,值得台湾借镜,才能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商业模式,而不仅只能追逐三星。
前联发科财务长,现任小米科技财务长喻铭铎指出,小米机营销的成功在于贴近消费需求,每周举办网络论坛投票,从使用者意见出发,把重要意见更新至手机操作系统,「跟三星的营销策略是异曲同工。」
从台湾转战北京不到1年,喻铭铎看台湾科技产业「问题不在三星的强大,只是三星凸显了台湾缺乏品牌,也缺席新兴科技产业的窘境。」他认为三星最值得台湾科技业效法的地方在于立志成为世界第一,所以「三星也会是可敬的对手,台湾应该做好5年、甚至10年来打败三星的准备。」
更多半导体资讯评论尽在中国电子网网友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