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Nature》杂志在封面发表一篇文章: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诊断皮肤癌,准确度达到91%,可以与医生比肩。
据报道,科学家说,那些彻底丧失任何能力的病人终于可以交流了。医学人员利用一种可以识别人脑信号的电脑来读懂病人的想法。这些病人在医学上被称为闭锁综合征(locked-in patients)。
去年感恩节时,美国斯坦福大学心血管外科的一位医生造访了印度,那次访问对他感触颇深:一台救治同种心脏疾病的手术在美国的花费需要90000美元(约合62万人民币),但在印度,费用却只需要1800美元(约合1万2千人民币),不仅价格只有美国的2%,就连医疗效率也远超美国:这里一个月大约要做900台心脏外科手术,而这几乎是美国一所普通的大学医院做一年的量。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春节假期的结束,意味着大家已经正式步入2017年的繁忙中。回首2016年,我们亲历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风波频发、人工智能的火热不断、基因领域的资本蜂拥、医药电商的政策收紧.
心电图是心脏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在医院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给医生诊断病症带来很大的帮助。传统的心电仪虽能有效地监测心电、降低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 ,但不能对患者进行长时间的实时监护,而且存在体积大、功耗高、携带不便等缺点。鉴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靠的便携式心电仪,能够在家庭、野外等一些场所对心电进行实时监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家族形态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医疗、护理等社会保障制度也相应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制度改革。云服务的普及以及网络利用范围的扩大,使得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以下称ICT)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人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和开放数据信息,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
由于缺少早期诊断的机会,低收入国家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只有40%,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仅需要一台普通的喷墨打印机,就可以生产便宜而且可以重复使用的诊断用途的“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
今年的CES展,大多数参展代表都会同意这个观点:这里几乎没有什么颠覆性的产品。2016年的CES展上更多的是更新而不是创新。
预计今年之内会正式发布可穿戴产品的国家标准。第一就是分类和标识;第二是数据规范,比如很多数据的格式衔接,硬件和软件供应商间的结合;第三是服务架构,第三方算法和不同的设备厂商之间的互通。相信标准出台后智能可穿戴设备会更加有的放矢。
正如同汽车仪表盘可以提前显示汽车快没油了,可穿戴设备也有望成为人们健康的“仪表盘”。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不久的将来,可穿戴设备可通过追踪人们的运动、生活、睡眠习惯,在潜在的疾病出现前就发出预警。
Jawbone转型可能需要摈弃纯硬件思路,更多地在模式上创新,培养用户并提高黏性,从而挖掘用户的价值。
CT扫描永远只能解答患者的部分疑问,但是寻求其他医生继续诊断费时又费钱。针对这一问题,以色列初创企业Zebra Medical Vision研发出了新型的机器学习平台,能够为患者提供CT扫描后的下一步诊断。
医疗机器人是国家实现工业4.0战略的重要一环。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纲要及《中国制造2025》等后续指导文件中提出,要重点发展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积极鼓励国内医疗器械的创新。
剧媒体近日报道,乌干达工程师团队发明了一种“智能夹克”,其诊断肺炎的速度比医生快,为对抗这种在世界范围内对儿童造成巨大威胁的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美国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一种软体机械装置,可在不与血液接触的情况下帮助心脏跳动泵血。这种可定制的柔性设备,或催生出新的心力衰竭治疗方案,对于心衰患者来说是一个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