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双刃剑 电动车发展3种可能模式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人们之所以对电动汽车心存顾虑,主要的痛还在电池。高成本、不稳定性这样的问题在技术层面上难以突破时,新的商业模式或可以成为解决之道
“愿意现在购买电动汽车的人请举手?”
当主持人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时,台下百余位嘉宾和记者中举手者寥寥无几。零星的几个举手者,要么是来自于高校专注于电动汽车的教授,要么是电动汽车的设计和制造者。
这一幕出现在7月27日世博园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内,通用汽车“直达2030可持续交通系列论坛”的第三场“电气化—未来驱动力”正在激烈地谈论中。通用汽车把电气化的开发视为公司的战略重点。
论坛上,除了其车辆工程全球副总裁卡尔·斯塔克(Karl Stracke)向包括《汽车商业评论》在内的与会者介绍了第二天将要在北美正式销售的VOLT增程型电动车,通用汽车还希望能够和中国的学界、专家们碰撞出电动汽车现实应用的火花。
通用汽车除了证实了人们对电动汽车信心仍然不足,还得出了新的结论——人们之所以对电动汽车心存顾虑,主要的痛还在电池。当高成本、不稳定性这样的问题在技术层面上难以突破时,新的商业模式是否可以成为解决之道?
设想一:电池租赁
电池成本高,是因为我们在购买电动汽车时必须拥有它,而且电池寿命到期后,其剩余价值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毫无意义。
那么是不是可以尝试这样一种方法:
成立一家第三方公司,它拥有电池,然后把电池出租给客户。顾客减少了一次性为电池支付的成本,这使得电动汽车的价格压力大大减轻。客户也不必再担心电池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专业的第三方公司会为这些还有价值的电池做好充电和保养。
这个模式还具有另外两项优势,一是,车外充电可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二是,电动汽车无法使用的电池,第三方公司还可以在其他渠道加以利用,发挥电池的剩余价值。
其实,类似的电池租赁在北京奥运会的纯电动公交车上有过示范,京华客车的纯电动公交车从中信国安盟固利租赁电池,支付给盟固利一部分租赁费用和电费。使得整车价格接近传统欧Ⅳ车辆价格。在运营中逐渐摊销电池组系统的成本。
设想二:电池快换
至少从现在看,快速充电还不适合电动汽车。慢充,充电站恐怕要排起长龙。于是人们想出了电池快换系统。
建设足够多的换电站,由第三方公司服务。车辆开到站内,只需要把电池卸下,再更换上新电池就可以继续行走。当然这个模式只是解决了充电和电池保养问题,用户还需要支付一块电池的成本。
北京奥运会纯电动公交示范的京华客车也曾尝试过这种模式。减少车辆的电池组,把续时里程控制在100公里范围内,通过机械快速更换电池系统,用时仅5-6分钟就可以更换电池继续行驶。
目前,北京的阿尔特(中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也在为北京未来的电动出租车设计电池快换系统,奇瑞汽车与量子汽车在电动车上的合作也选取了这个模式。
但问题仍多,一是快换系统对车辆的设计要做大幅度修改甚至全新设计,二是众多厂家的电池尚难统一,只能服务于同一家电池企业的产品。
设想三:转移支付
电动汽车贵在哪里?贵在电池。如果一辆5万元的传统汽车变为电动汽车,电池成本也要5万元。那么我们能否尝试把这样的价格进行转移支付?
电池成本是5万元。假设电池寿命是10万公里,按照百公里10度电来计算,一辆车需要耗电大约1万度。非民用电价约0.4元/度,其10万公里的使用成本大约为4000元。如果把电池成本和使用成本通过电价调节的形式全部转移到使用中,10万公里的使用成本就是54000元。
而传统汽车10万公里大约消耗的燃油为7000升,如果我们预期油价可能涨到7元左右,其使用成本为49000元。电动汽车的使用成本与传统汽车已经十分接近,如果再加上国家的补贴做导向,电动汽车在电池成本上的难题将迎刃而解。
三种商业模式有利有弊,若能取长补短,加以组合,电动汽车的未来也许不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