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定位于商业路线 欲带动多重市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半导体行业经历的三次增长分别由PC、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带动,业界预测下一阶段的增长将由定位导航应用带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成功应用于诸多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精度定位与惯性混合定位技术
北京东方联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峻林介绍说,北斗的第一阶段主要覆盖从西亚到日本的范围,第二阶段将部署35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这时的北斗将优于GPS系统;因为北斗可以实现卫星之间的组网互联,而即使GPS3都无法进行卫星间或与地面间的联系。另外,即使某颗北斗卫星失效,也不会影响整体系统,其余卫星会实现自动组网。
对于北斗常用的定位方式,张峻林表示,目前常用的技术有两种:脉冲测距码和载波相位测量。前者是用于测定从卫星至接收机间距离的二进制码,然而由于测距码的码元长度较大,导致其精度较低,约为5m左右;后者测量的是接收机所接收的卫星载波信号与接收机本振参考信号的相位差,可实现极高的精度,一般动态精度为厘米级,静态精度为毫米级。
“卫星可以实现准确定位,但很难对系统的姿态实现判断,与MEMS惯性导航的结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张峻林补充道,除姿态控制外,在卫星信号较弱的场所也可以继续使用惯性导航。目前惯性导航多基于MEMS的器件,除汽车外,在无人机等领域也有较多应用。综合利用卫星和惯性导航的优势需要二者较紧密的结合,而基于硅工艺的MEMS使这种结合更加容易。
北斗促进气象观测系统升级
北斗卫星定位除了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在气象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气象参数的获取一般采用探空气球,目前我国对探空气球的追踪方式仍为雷达,比欧美国家以GPS定位为主的技术落后近10年。由于种种原因,如果我国的气象观测系统也采用GPS,将受制于人,因此北斗探空仪将有希望改变这一情况。
张峻林说,气象应用需要探空仪升至25km~35km的高度,环境十分恶劣,对定位芯片有非常特殊的要求。如果采用通用芯片,除了有18公里的定位距离限制,其在高空也非常容易受到温度、气压、湿度、宇宙射线等影响,可能导致经常性的复位,甚至烧毁。“我们曾经用基于东方联星OTrack-32多模芯片的多模探空仪参加国内外多次实际比对,其定位精度、功耗、产品体积等都不亚于国外GPS产品”。
芯片:多种应用的支撑技术
“在北斗成功大规模应用的背后,相关芯片则是起支撑作用的核心。除刚才提到的气象探空仪定位,空军定位导航系统也是如此”,张峻林指出,如果用GPS系统则需要从美国进口昂贵的设备。首先由于禁运等限制,我国很难得到高速定位的产品,运动速度超过100m/s则不能工作,使功能严重受限;另外目前进口GPS模块的价格不断攀升,而性能却在逐年下降;最后最重要的就是供货渠道经常不能保证,对于国防需求十分不利。一直非常低调的北京东方联星科技有限公司在过去的六年里,默默无闻地设计开发了多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多模卫星导航核心芯片,应用遍布我国航空、航天、航海、测量、通信、电力、气象、车载、手机等领域,部分产品已销往美国、日本等地。
商用化:大规模部署的必经之路
商用化和民用化是北斗发展的必经之路,否则就可能步俄罗斯的后尘。北斗系统如果只定位军用,则只会每年消耗大量的投入,没有任何产出来实现对系统的升级和维护,让军方不堪重负,因此商业化将是北斗商业模式的最终目标。如果只是研究所等机构使用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商业企业的参与,这一过程可能需要3年左右。
目前东方联星认为低成本手机是打开北斗的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也正在与展讯、SiRF、MTK等积极接触。另一方面,东方联星还采取灵活的芯片授权方式,客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得芯片或软/硬IP核心,”张峻林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