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时代来临 汽车电子迎新发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尽管未来的汽车行业发展成什么样子现在无人能准确预测,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大胆的设想:
首先,无人驾驶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试想一辆无人驾驶汽车途径看似空旷的街道戛然停住,此时坐在驾驶员位置上的你正双手脱离方向盘,在iPad上与一只愤怒的小鸟玩得不亦乐乎。就当你莫名其妙的探视车窗外四周、甚至怀疑车载系统出故障时,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从马路中间绿化带冒了出来。
其次,人机交互不仅仅停留在电影《007》詹姆斯•邦德的神驾概念车中。挡风玻璃,正在以一种比大屏手机更炫更酷的尺寸,在行进过程中充当手机屏幕的延伸——全屏映射、多点触摸、支持视频通话,在玻璃上比划几下就能导航、显示路况、查询天气和附近美食、阅读电子书、回复邮件,一时兴起再搞局三国杀。
还有,汽车互联。虎嗅网曾在这篇文章中勾勒出未来的某种交通景象,彼时的交通流已被计算沟通所主宰与决定,而不是人脑子里的行为预设:
“整个城市会有一个互动主管,而自动交通指挥的概念也不再是红灯停绿灯行。我们甚至不再需要交通信号灯。所有交通工具的速度、方向,将由计算中心决定完成,交通将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流概念,它流动的速率足以使一个正常的人类司机疯掉。”
在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上,沃尔沃汽车产品战略高级副总裁莱克斯•科斯迈科斯也向我们现场推销“无人驾驶汽车”的概念——被吉利收购接近3年,这家昔日的瑞典巨头正在竭力恢复生机。
对于未来的城市交通,莱克斯•科斯迈科斯提出了几点:(1)无人驾驶将释放驾驶者的双手。(2)呆在驾驶仓中的人们将享受与家中相同的娱乐休闲体验,车载应用尽在云端。(3)未来的城市交通,将是人与车、车与路、路与环境和用户体验的系统工程。(4)最大的挑战是安全。
倘若前三点实现商用的话,这将意味着汽车驾驶舱内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遍布传感器和嵌入式CPU的车身,摄像头与GPS对接,实时捕捉车内信息及车辆之间的信息,生成海量数据,源源不断的传输至智能交通网络,从而对整个交通流进行低能耗、高效率的调度;另一方面,数据传输至汽车生产商总部,制造者通过对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及决策,制造出更聪明的汽车,为消费者创造更安全、更舒适的驾驶体验。
试想,当下形形色色的汽车广告无一不在突出发动机多么的性能卓越,多么的省油耐用;相比未来汽车,卖点是否会增加人机交互、无人驾驶智能系统?
甚至,完全驾驭大数据,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决策和运用将以各式面目出现在车企所提供的服务中。
大数据开始成为传统工业、制造巨头的热词。它们开头高谈阔论大数据提供的各种可能性、试图向消费者及合作伙伴描述大数据下呈现的未来各类场景。其背后是画大饼的营销噱头也好,潜心打造生态系统也罢,无可厚非;另一方面,大数据、互联网正在为工业巨头的变革提供前所未有的动力,这一点,应该没有人会质疑。
已然有大数据武装下的互联网企业闯入汽车领域分羹。众所周知,Google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独领风骚,正是基于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这也是Google所擅长之处。众车企欲开发无人驾驶技术,绕不开与Google的合作。这不禁令人联想到智能手机时代互联网企业反扑下昔日风光的终端厂商逐步沦为代工的命运。
无一甘心受第三方钳制,通用、福特、丰田、奥迪等各大品牌汽车制造商正在马不停蹄的加大对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与测试力度,包括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福特、通用更是以结盟、赞助编程马拉松等形式,频繁拉拢APP开发者,令其开发适配性车载应用。在不久的将来,“开放平台“这个词儿或许并非互联网领域BAT的专利。
“公路列车”是沃尔沃基于庞大的道路数据库、汽车互联数据库所打造的一套系统。在车流时速低于每小时50公里时,尤其是在堵车的情况下,汽车可以自动跟随前方车辆行进,车辆之间保持适当车距,同时保持对转向的控制,这时的驾驶员就可双手脱离方向盘干点别的了。“就和火车一样,只不过它的车厢是由一辆一辆的小轿车组成的,只需要领队的头车在驾驶就可以了。”据莱克斯•科斯迈科斯称,单就技术而言,这套系统1-2年后即可实现商用。
很难说这是不是沃尔沃打着科技的幌子制造的营销噱头,但可以预见的是,两年之后,它依旧是个噱头。其背后有未来交通错综复杂的不确定因素。例如,不同品牌的汽车实现互联互通,需借助一套统一的标准,美国的标准也好,中国的标准也罢,这是一套整个交通系统达成一致的标准,迄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套标准的制定无需借助政府的决策来推动。再有,无人驾驶不意味着无限制的自由,当“弄潮”面临最基本的人身安全的拷问,想必无一企业胆敢贸然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