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斯科收购案尘埃落定 “鲁冠球造车”梦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北京时间2月15日,中国万向集团以1.492亿美元收购价击败了”小超人”李泽楷旗下的混合动力技术控股公司(Hybrid Tech Holdings LLC,下称”混合动力公司”)。
两天多的竞拍中,万向集团美国总裁倪频一直坚守在现场。终于松口气的倪频给记者写了一封邮件:”拍卖结束了,对方出局了。”
一位万向集团高层在电话中对本报称:”我们会在交割完成后尽快恢复生产,菲斯科在美国有一群忠诚的客户,我们也想尽快恢复客户信心。不仅要恢复生产菲斯科首款车型卡玛,也准备启动新车型的研发。”
”我们希望菲斯科尽快恢复生产。” 菲斯科供应商————生产混合动力电机的北京精进电动公司CEO余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菲斯科曾欠其公司400多万美元的货款。
不出意外,菲斯科预计在4月份左右恢复生产。万向集团主席鲁冠球的”整车制造梦”离实现又近了一大步。
一波三折的收购历程
菲斯科在2月15日发布的声明中表示,这次拍卖持续三天,经历了19轮投标。万向集团出价1.492亿美元,比李泽楷团队出价高出10万美元而胜出。美国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破产法院法官凯文·格罗斯(Kevin Gross)按计划将于2月18日批准此次出售。
万向集团能够在一波三折的收购过程中胜出,不仅在于其出价比李泽楷团队高出10万美元,最重要的是其赢得了菲斯科债权人的支持以及拥有菲斯科唯一电池供应商A123系统公司。
菲斯科在去年11月申请破产之时,曾要求破产法官准许混合动力公司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完成购买。但由菲斯科下游的零部件供应商和经销商组成的无担保债权人反对这一报价,从而帮助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万向集团于去年12月进入到交易环节中。
成立于2007年的菲斯科一度和美国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齐名,与特斯拉生产豪华纯电动汽车所走路线不同,菲斯科选择的路径则是生产豪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两者都曾经是”高富帅”,如今特斯拉”意气风发”,而菲斯科的处境则是被收购。
菲斯科2012年春季的资产评估为22亿美元左右,由于经营不善与财务控制不力,菲斯科陷入破产边缘。截至2013年7月,其账面上还有一笔来自美国能源部的1.71亿美元贷款未偿付。如今,菲斯科停产已超一年。
在2013年10月11日美国能源部举行的菲斯科汽车债务拍卖会上,李泽楷旗下太平洋(601099)世纪公司击败万向集团及王晓麟旗下美国GTA环保汽车公司,拿下该拍卖标的。但包括菲斯科此前供应商在内的其他债权人,因无法在公司破产后获得满意的受偿而向法庭发起诉讼,并力挺万向集团作为可供选择的潜在竞购者。
”我们刚开始的态度并不一定要收购菲斯科。我们只是想参与,因为我们拥有菲斯科的唯一电池供应商A123。不过美国的州政府以及菲斯科的无担保债权人认为我们只是参与还远远不够。去年12月份,菲斯科的债权委员会邀请万向集团参与竞购菲斯科,万向集团才决定参与收购菲斯科。”接近万向集团高层的人士告诉记者。
菲斯科的债权人委员会极力邀请万向集团竞拍菲斯科的主要原因除了希望万向集团的收购不忽视债权人利益外,还因为万向集团拥有了A123。没有A123提供的电池,菲斯科就没有办法运营,其产品开出停车场都很困难。如果菲斯科更换新的电池供应商,则需要耗费几年时间才能研发配套成功。菲斯科的债权人不能忍受这个等待时期有可能错失的市场机会。
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万向集团推高了李泽楷团队收购菲斯科的价格。
12月31日,万向集团联手前通用副董事长鲍勃领导的美国跑车制造商VL杀入竞购,第一次报价为2572万美元,在提交给法院的文件中,万向集团表示将恢复菲斯科在芬兰代工厂的生产计划,并最终将生产线迁回到密歇根州的前通用工厂,李泽楷团队则将竞标价格抬高至5500万美元,其中3000万美元为现金。
双方不断竞争报价背后难掩一个不争的事实:菲斯科自2012年7月停产以来能撑到现在,离不开李泽楷的持续投入,从某种程度上说,李泽楷控制了菲斯科的资产。
不过李泽楷的弱势则是其没有提及收购菲斯科后如何恢复生产,这被怀疑为一种资本炒作。
接近李泽楷的人士称,李泽楷自去年起,就对菲斯科所拥有的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非常感兴趣,2013年以2500万美元的低价向美国能源部购买了菲斯科原本价值1.68亿美元的债券,并且有意进一步收购菲斯科。混合动力公司也在一份声明中称,公司在拍卖过程中积极争取,但最终还是被选定为菲斯科的债权人,无法继续争取菲斯科的所有权。
”新能源汽车本身发展还不成熟,收购菲斯科不只是资本层面的收购,还需要和产业结合,从这个层面上看,万向集团更适合收购菲斯科。”接近万向集团的人士表示。
”造车”梦圆?
对方的出局或许成就了鲁冠球的”造车梦”,这是万向集团此轮收购菲斯科的最大意义。
”他是一个稳健中带有冒险气质的人。”有人曾如此评价鲁冠球,总能在关键的节点切入政府鼓励的行业。
鲁冠球带领万向集团从一个小乡镇企业发展成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之一,现在不仅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集团,也是一家旗下板块包括农业、财务投资的综合性集团。
鲁冠球的造车梦一直未泯灭:”我不造汽车,我儿子也要造”。在过去10多年里,鲁冠球一直在寻找切入整车制造的机会。
传统汽车生产入门门槛比较高,鲁冠球找到了制造新能源汽车的突破口。他曾解释道:”一旦电动汽车的关键环节————电池技术得到突破,汽车制造业格局必然出现颠覆性变化,而先行一步的万向集团肯定占有先机。”
1999年6月,万向电动汽车项目组筹建成立,随后万向集团确定了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战略。2002年,万向集团就成立了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不过,万向电动车十年来一直没有获得国家工信部颁发的整车生产资质,直到去年10月份,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发布《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254批),在拟发布的新增车辆生产企业名单中,万向集团子公司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名列其中,这意味着万向集团将获得专用车生产资质。[!--empirenews.page--]
2009年4月是万向集团造车历程的转折点,万向集团宣布投资13.65亿元,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和锂电池生产基地。同时展开了一轮密集的海外并购。2010年5月,万向集团与专注于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业务的美国Ener1公司合资,首期投资3亿多美元,在杭州建立全自动化的电芯及电池系统生产基地。去年1月,万向集团以2.56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最大的新能源电池制造商A123。
鲁冠球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入热情的同时,还要直面新能源汽车目前的市场冷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09-2012年中国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累计销量仅为3万辆左右。而有消息称,万向集团的电动客车和改装车在2009~2012年的总销量低于1000辆。截至2009年4月,万向集团在电动汽车项目上的累计投资为4.5亿元,而在2009~2012年间,万向集团的该项投入则高达36.38亿元。
混合动力汽车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已经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但在中国的销售才刚刚起步。收购菲斯科后,万向集团对其市场重点应该首选美国以及欧洲,其次才是中国市场。
能否盘活菲斯科这个烫手的山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万向集团的身份转型是否成功。重启卡玛的生产和销售相对容易,但是引导菲斯科盈利并不简单。菲斯科曾被批评为”没有开发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新技术”和管理不善,菲斯科必须要投入资金和人力研发电动车核心技术,而这个周期会比较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