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的未来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接下来最重要的科技是什么?我想有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人工智能、VR、无人驾驶。
但如果横向比较这三者的话,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甚至底层生态已尽完善;VR好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十几美金的眼镜到昂贵的一体机,消费者只要愿意已然可以拿出钱包。
然而,无人驾驶呢?
无论我们如何赞美这一技术的未来前景,无论国内外巨头如何下重注造车,无人驾驶距离能在中国正式上路,来到消费者手中依旧太遥远太遥远。
最近我一直在想,现在就把无人驾驶这个听起来无限美好的“气球”放在舆论和资本的面前,会不会把其他汽车科技、汽车互联网的突破给掩藏起来。让众人都看着无人驾驶这个宣传册上的大蛋糕流口水,却忘了炉子里已经烤好的蛋挞?
总体而言,汽车在无人化、网络化、新能源化这三条路上,都是一个渐进式、长时间发展的过程,这其中会叠生出大量机会。并且无人驾驶也不是突然炼成的,而是众多技术、应用、硬件的积累。
由手机控车向车载网络过渡,存在着大量应用机会
“互联网汽车”这个概念,在2016年变的不再新鲜。分析各种互联网汽车的模式,有一点都是相通的,就是让汽车本身连上网络,并通过车载屏幕、车载传感器、车载摄像头进行人机交互。
从地图导航到支付,再到天气、路况查询、音乐等内容下载与播放,这些原先由手机完成的控制要素正在由汽车本身来实现。
这种变化看似只是载体的演变,但其实含有非常多的可能性,尤其是针对车载网络应用的需求。
比如手机的汽车场景应用,能做到的只有内容与信息的释放。而车联网可以控制汽车的各个硬件端口,能传达出的指令步骤也会相应增多。车载屏幕体系、音响体系的内容释放端也远比手机复杂,需要的应用也会更加多元。
另一方面,车联网带来的汽车认证识别体系,与相应的支付、内容获取、个性化方案,都有较大的应用投放空间。汽车广泛接入网络之后,每一辆车本质都是一个消费个体和支付源。针对这一场景的价值提供和商业转化模式并不在少数。
此外,基于车联网用户建立的服务与商业模式也是一种可能,汽车O2O、汽车团购、甚至汽车社交方案都不难实现。
总之,汽车网络虽然不能像PC转化为移动一样带来巨大的用户基数红利,却不难为一些适配型应用提供价值支撑。
自动驾驶与无人驾驶之间,辅助技术与相关硬件是刚需。
观察美国和以色列的汽车创业空间,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很多小团队并不造车,却提供各种各样的垂直技术与相关硬件。
而这类小团队提供的最主要产品和技术,集中在从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走向完全无人驾驶的中间地带上。
无人驾驶,是一个能针对各种路况、行驶环境做出百分百正确判断的架势系统集成,而绝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所以从现在特斯拉等汽车已经投入使用的自动驾驶,一直走到无人驾驶的终点,需要数百万项技术的积累。
比如说以色列的Mobileye,这家公司与英特尔、宝马一起研究无人驾驶汽车,但其最重要技术却集中在车辆的上下坡场景上,制作了包括自动上下坡、自动控速、自动超车等系列智能化解决方案。
在辅助驾驶和智能驾驶领域,必然要有大量的算法和智能交互技术来推动整体升级。这其中留给创业者的空间很大。
并且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前行,所需要的智能硬件也在不断增加。智能刹车片、智能油控,甚至帮助完成自动驾驶的挡风玻璃,都是未来的刚性需求。
通过技术专利占领这些行业高地,其实不失为一个巨大机会。
共享出行的身份适配与智能个性化,也值得思考
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车的发展中,另一个议题也是行业关注的重心,那就是共享出行。
但与租车不同,完全的共享汽车解决的是家庭日常对出行的需求。对车辆的要求、用户的需求、商业运作模式都有着巨大的改变。当然其中的衍生机会也不少。
比如如何解决共享汽车的身份适配问题,尽量在保障汽车这种高价值产品的使用度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共享体系的人力投入,就是一个不错的机遇。
共享单车的火爆,让消费者见识到了无人化与智能化管理带来的便利。那么汽车是不是可以如此呢?所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一是车辆如何准确识别用户身份,完成身份适配与信用度管理;二是如何保障车辆不受损,并监控保养进度与安全系数;三是如何让消费者尽量方便的取车与停车,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电桩端口的配合。
另一个问题是,汽车作为一种相对私人的使用品。每一个用户会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和驾驶习惯,共享汽车作为一种共用资源,如果能准确判断用户,并个性化调节系统与驾驶配置,那将是一个重要革新。
这些共享汽车的领域,都需要相应的解决方案来配合。目前这一领域创业者还寥寥无几,而未来呢?
从无人机开始,把汽车变成变形金刚
另一个今年的新变化,是各种车载设备在快速增加。比如车载无人机和运动相机,让在车声自拍、航拍,甚至多镜头直播变成了可能。
然后就是车载自行车、车载炊具,甚至车载娱乐系统,都开始进入造车方案之中。随着智能化驾驶和汽车互联网的推进,汽车里暗藏各种“机关消息”的趋势应该不会更改。本身就是科技消费热点的无人机,为这条汽车副驾硬件之路开了个好头。
大的趋势来看,驾驶需要越来越智能,那么人类在汽车里无聊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多。通过附加硬件、附加功能,尤其是泛娱乐功能来改善汽车的市场转化率,也是各大车企的共需。
这种情况下, 汽车外的车载硬件应该会有市场,至少在车企和互联网巨头造车那里绝对有需求,也是资本可能关注的目标。
结束语
如果把汽车从自动驾驶、新能源体系、汽车互联网等新技术作为开端,无人驾驶作为终点,那么中间是一座跨越无数技术、经历漫长时间的桥梁。这座桥上的每一块砖都是一个机会,千万别因为无人驾驶的远方,忘了近在咫尺的“粮食和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