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结构件产业两极分化明显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的需求也不断加大。
在动力电池市场快速增长和产能大幅扩充之下,锂电池精密结构件的需求量也呈现倍增趋势。
这给结构件制造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想要吃上这块蛋糕却并不容易。高工锂电网调研发现,由于结构件企业与电池客户绑定较深,下游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导致结构件市场高度集中,行业两极分化发展日趋明显。
与此同时,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和电池包轻量化的急迫要求之下,电池企业对锂电池结构件在产品性能和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构件制造企业压力倍增。
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锂电池精密结构件主要为电芯外壳顶盖、钢/铝外壳、正负极软连接、电池软连接排等,对锂电池的安全性、密闭性、能源使用效率等都具有直接影响。
作为锂电池和电池模组的主要构成材料之一,动力电池市场的快速增长,推动锂电池结构件行业市场规模及产值出现迅猛增长。
“公司去年年初定的目标是1.2亿,年底的业绩在1.6-1.8亿,公司2017年的目标是4个亿。”深圳市欣迪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元刚对高工锂电网表示,2017-2018年是锂电行业的爆发期,期间结构件行业将会形成较为清晰的竞争格局。而欣迪盟将凭借着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场份额。
业内人士认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和动力电池产能大规模扩充的保证之下,未来两年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领域将迎来新一轮的市场爆发。
GGII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销量30.8GWh,预计2017年中国电动车产量达78万辆,动力电池产量达40GWh。这将给锂电上游产业链企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有技术、有实力的锂电池结构件制造企业将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技术要求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新进入的结构件制造企业也逐渐增多,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行业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
精密结构件作为保障动力电池安全性能的硬防火墙,国内外动力电池企业对结构件的产品质量都特别重视。和动力电池企业产品进入整车企业供应链一样,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制造企业进入电池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同样困难。
高工锂电网调研发现,精密结构件制造企业与下游大型客户建立稳定供应关系的门槛很高,动力电池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往往会经过严格、复杂及长期的认证过程,会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打样、试产、检验等程序,逐步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动力电池结构件作为汽车工业零件,需要ppm级别的质量控制,因此对于制造商提出了极为严苛的挑战。”深圳市瑞德丰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有生指出,锂电池结构件制造企业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除了必须在前期进行多年的积累沉淀以掌握核心技术之外,拥有高度自动化精密生产设备以及严格生产管控体系,也是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制造企业成功的必备条件。
动力电池结构件产品生产过程一般通过精密生产设备和高水准的生产环境来保障,需要采用柔性制造设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精细化程度较高的高端制造设备,且制造环境对温度、空气中粉尘含量、设备表层绝缘程度等均有较高要求。
“原有的生产设备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精细的结构件的制造要求,同时以过程为导向的生产管理体系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深圳市鑫东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鑫东达) 常务副总徐小江指出,为满足电池客户对新产品的需求,结构件制造企业需要斥巨资采购更先进的生产设备,提升研发能力和生产效率。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风险,非一般企业所能承受。
市场两极分化
尽管锂电池精密结构件技术要求高、进入电池企业供应链难度大,但国内结构件制造企业依然表示乐观,并纷纷开启扩产模式抢占市场。
据了解,锂电池精密结构件行业虽未形成较为明确的竞争梯队,但已呈现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有很多新进入者但基本上量都不大,目前科达利所占市场份额最大。”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如是说。
深圳市科达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达利”)成立于1996年9月,是一家国内领先的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和汽车结构件研发及制造商。其成功源于自1999 年即开始与比亚迪合作。公司先后在便携式锂电池及动力电池领域为比亚迪供应锂电池精密结构件产品。在此基础之上,科达利客户逐渐增多涵盖国内外一线动力电池企业,从而在锂电池结构件领域占据了领先的市场地位。
根据科达利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动力及储能锂电池精密结构件的合作客户包括松下、LG、三星、比亚迪、ATL、亿纬锂能、波士顿、汤浅、中航锂电、力神、德国大众微电池、比克、谷神等,并在持续快速扩充。数据显示,2014-2016年科达利动力及储能电池精密结构件销售额分别达到为2.02亿元、5.79亿元、9.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14.91%。
除科达利以外,瑞德丰、欣迪盟、鑫东达等锂电池精密结构件企业也表现非常出色,都制定了明确的产能扩充计划,并且都在加紧研发新产品助力动力电池轻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