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享汽车 是好生意不是大生意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沉闷许久,在沈阳出现的共享宝马,终于吹皱共享汽车这一池春水。
据当地媒体报道,作为全国推广的第一站,共享宝马在沈阳将投放1500辆,每公里1.5元,不要油钱,不要停车费,每天200元封顶。事实上,更早前,北京CBD就已出现为数不少的共享奥迪,费用也并不昂贵,甚至还低于出租车。
豪车自带主角光环,“共享”又是创业者和资本家眼中的“流量明星”,因此两者之结合,像刚上映的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话题惊人,票房感人,比不得奔着50亿元去的《战狼2》,现实中也比不得“如日中天”的共享单车。
但是,作为共享经济的钉子户,共享汽车一直在苦撑待变,等待市场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化。两个月前,交通部发文鼓励汽车分时租赁,定位为“准公共交通方式”,从而让遭遇瓶颈的共享汽车重新获得资本青睐。
不过,对于共享汽车的发展前景,不看好的大有人在。首先,这个模式太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而盈利前景则很模糊;其次,应用场景掣肘。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需求旺盛,但牌照和停车位非常稀缺,这使得共享汽车很难爆发;再次,共享单车暴露出的道德风险和国民素质问题一样会出现在共享汽车身上,如果设计不当或者监管不足,损失将是几何级的;最后,共享汽车的安全问题仍处在摸石头过河,安全风险的管控对于共享汽车而言绝非小事,这既是对行人,也是对用户。
与其他“共享经济”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共享汽车不可能迅速以规模占领市场,因此靠规模建立起市场壁垒的做法失效,而必须进入差异化竞争。迄今为止,大家并没有看到更好的脑洞,有的只是利用豪车做噱头。
或许,共享汽车是一门好生意,但不会是一门大生意。共享汽车在城市道路资源占用上更经济,具有显而易见的“政治正确”。而且共享经济发展这么多年,越是大件的商品,共享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共享汽车至少比共享充电宝靠谱。然而,最容易打出品牌的特大城市,最容易接受共享概念的北上广深,反而是共享汽车最难出彩的地方。在愈发紧张的城市公共交通空间里,共享汽车就像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动辄得咎。
困难重重。因此,即使有了交通部背书,人们仍然在争论中国城市到底需不需要汽车分时租赁,因为中国城市最缺的是用于城际之间出行的汽车长租,而非用于城市之内的短租。所以,汽车租赁的最大机会应该是大旅游,而非共享经济。
宝马也好,奥迪也好,与其说是共享汽车财大气粗,倒不如说是办法不多。这个“共享”金矿,看上去很美。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也许是,也许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