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开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从《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到“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目标,无人驾驶汽车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到2030年,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将近10%。为了能如期达到上述目标,传统汽车厂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已开始联手布局无人驾驶;互联网公司,特别是新创公司在整车解决方案、传感设备、地图等方面也在积极试水。
在此背景下,科技公司与传统车企,谁将率先破局自动驾驶商业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商业化将始于出租车?
“智能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是一场革命。”上汽集团副总裁兼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王晓秋曾在公开场合表示
据上汽集团规划,未来5年内,上汽将实现结构化和部分非结构化道路的自动驾驶功能;未来10年,实现全环境下的自动驾驶功能。长安汽车也对智能驾驶提出“654”战略,计划在2025年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并应用于产业化。然而,有业内人士认为,“一般来说,全新车型付出的资金成本很高,对相关供应链的要求也很高,更不要说不成熟的无人驾驶技术了,这也是无人驾驶发展一直处于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
在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看来,“现在做无人驾驶有优势的公司应该是特斯拉、Uber、滴滴等新创公司,它们没有包袱,可以快速收集数据;另外就是零部件企业。”
戴姆勒集团兼奔驰汽车研发部主管欧拉·凯勒纽斯也曾表示,“由于个人购买自动驾驶汽车过于昂贵,出租车将是自动驾驶汽车上市初期的目标领域。”
英特尔的市场调查报告提出,“驾车”变为“乘车”将催生新的乘客经济,这个基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新经济业态,将使汽车共享服务、物流运输和车内服务的市场规模,从2035年的8000亿美元增至2050年的70000亿美元。
市场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也指出,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将在2040年前愈演愈烈,这将产生越来越大的预期价值,并催生实时个性化服务的出现。
技术联合才是出路?
自动驾驶研发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只有充分利用更大体量的工程师团队和资源,才有可能尽快的实现商业化,而仅靠科技公司或跨国车企自身的力量或难以完成。
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吴甘沙向记者表示,“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在智能驾驶上有各自的优势,如果能优势互补,会起到更好效果。”
事实上,这样的联合已经开始。去年7月,宝马、英特尔与当时尚未被收购的Mobileye合作,拟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最近,德尔福和菲亚特克莱斯勒也加入其中。此外,奔驰、宝马、奥迪依托于HERE地图的数据建立共享联盟;爱立信、英特尔、丰田、日本通讯服务商则组成汽车边缘计算联盟。
有业内人士指出,要把人工智能技术变成自动驾驶产品,需要把整车企业的研发平台落地,使技术变成产品,从而形成完整的闭环。
百度副总裁邬学斌对记者表示,无人驾驶技术是基于AI为核心的技术,这种技术需要演进过程,才能最终商品化。
邬学斌还强调:“百度不会做任何硬件,更不会造车。百度做的是软件,而这个软件未来将与计算平台相结合,成为车的‘大脑’。其中包括地图、定位、感知、计划、决策等模块。而我们预计,到2030年,国内此市场的规模或将达到75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