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的最高境界是行驶中充电,日企开始涉足无线充电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丰田于2011年4月宣布向WiTricity投资。WiTricity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于2007年成立的风险企业,主要开发非接触充电技术。使用非接触充电技术能以无线方式为EV和PHEV充电,而无需使用电线。这样就只需将车停在停车场的规定位置便可充电,或者可在高速公路特别设置的“充电车道”上边行驶边充电。目前有很多企业都在大力开发这种可大幅提高EV和PHEV便利性的非接触充电技术。此次丰田又加大了在非接触充电技术领域的参与力度,由此有望加快该技术的实用化进程。(采访人:白石泰基=TechnoAssociates)
2015年后半开始配备在EV上
非接触充电技术包括电磁感应方式、微波传输方式以及磁共振方式等。其中,走在开发最前沿的是电磁感应方式。电磁感应方式可利用与变压器相同的原理,进行电力的无线传输。与变压器的不同之处是,为延长无线传输距离,电磁感应方式需加大线圈尺寸,加载高频电流。德国稳孚勒(Wampfler)、日本昭和飞行机工业、加拿大庞巴迪(Bombardier)等公司已经在开发用于汽车和有轨电车的系统。在汽车厂商中,日产汽车也在推进开发。据介绍,日产计划在LEAF(中国名:聆风)的下一代款式上选配非接触充电系统。设想采用输出功率为3kW左右的系统。
电磁感应方式需要一次线圈(供电侧)和二次线圈(受电侧)的位置高度吻合,如果位置偏移,充电效率就会大幅降低。使用方法可将供电线圈埋入停车场或路沿的路面内,然后将车停在上面,在车辆静止状态下进行充电。据悉,日产正在开发的系统是“利用50cm见方的线圈,在60cm的距离内,可以在10cm以下的位置偏差的条件下使用”。
获得丰田认可的美国风险企业的新技术
丰田参与投资的WiTricity公司是由确立了磁共振方式非接触充电技术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创立的。丰田判断今后在该领域的技术开发方面需要与WiTricity合作,所以进行了投资。磁共振方式的原理是:提前准备好两个以相同频率共振的共振电路,然后利用在这两个电路间产生的共振现象来无线传输电力。在送电侧的电路上加载具有共振频率的交流电后,电路周围的磁场会产生振动,振动传达到受电侧电路后,会在受电侧电路中产生电流。磁共振方式与电磁感应方式相比,即使送电侧和受电侧之间的距离变长,也能够高效传输电力。另外,送电侧和受电侧的位置吻合精度也没有电磁感应方式要求的那么严格。丰田看中的就是磁共振方式的这种特点。
磁共振方式的历史要比电磁感应方式短。2007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首次成功完成磁共振式非接触充电实验时,曾以2m远的距离成功实现了60W的电力传输。距离为2m时的传输效率为40%,75cm时为96%。不过,WiTricity在2010年10月宣称,该公司的技术已经实现了3.3kW以上的电力传输。如果磁共振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技术得到确立,那么电动汽车通过道路上设置的充电车道时,就可以边行驶边充电。这样一来,EV就不用再受制于电池容量和充电站的数量,行动范围将大幅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