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为汽车金融增添活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汽车金融虽然在国内仅仅发展了10余年,但作为产融结合密切的行业之一,其发展已较为成熟。截至目前,国内已有包括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不同股权形式的 汽车金融公司18家。有消息称,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着手发起成立汽车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的优势来促进福田汽车的销售,提升产品 的行业竞争力。
汽车行业加强
售后市场增值服务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整个汽车经销商的利润在1985年有77%来源于新车销售,而到了1991年,新车销售的利润占比从77%下降至25%,变化速度与幅 度非常大。面对日益增长的销售压力,如何保持稳定且有增长的利润水平是经销商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将目标转向发展销售后的汽车服务市场,以此作 为利润的主要增长点。
韩国汽车进口经销商协会执行董事总经理尹大成(Daesung Yoon)曾指出,后市场的盈利能力很强,在汽车行业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很多的品牌也逐渐地向后市场转移,开始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汽车销售,也逐渐影响了行业的结构。
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庞庆华在参加第四届全球汽车论坛时就表示,从经销商创新服务品牌到经销商自主创新增值服务,经销商逐步发展壮大,售后 服务成为汽车销量价值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汽车经销商来说,汽车后市场的实质就是实现增值服务。经销商不再依附于汽车制造商的返点获取利润,而是靠自 己的增值服务取得利润最大值。
不难看出,金融与汽车的跨界渗透结合,助力了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从2010年开始,国内汽车金融公司成立的速度逐步加快。有业内人士表示,汽车行业的 销售基本已不再是主要的利润增长点,而注重提高用户体验,提升服务水平至关重要。目前来看,约七成的汽车公司认可服务已成为汽车销售的利润关键点。
金融创新为
汽车金融增添活力
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国内的汽车金融公司已成为内控运营相对完善、模式成熟的服务机构,中国汽车金融的市场规模也从2001年的约430亿元,增长到 2012年的近4000亿元,10年间规模增长了近10倍。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李建华于去年的陆家嘴论坛(官方站)上也肯定了汽车金融的发展 成果,他表示,截至去年上半年,汽车金融贷款已达1295亿元,几近整个汽车消费的半壁江山。
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科瑞爵指出,汽车金融在汽车集团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由过去单一提供融资服务,发展为涵盖多种服务 的业务形态,刺激并有力地支持了汽车销售。相对于仅提供车贷业务的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能够全面了解汽车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德勤于今年1月发布的《2014中国汽车金融报告》中表示:”研究表明,汽车生产环节只创造了约30%的利润,而流通和售后服务环节却能带来约70% 的利润。汽车金融服务是汽车产业价值链上最具价值、最有活力、也是在中国最具潜力的一环,其发展对汽车业和汽车消费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资金与技术是影响汽车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作为生命周期较长的消费产品,汽车金融能够在购买、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提供金融支持。因此,未来汽车行业通过高度成熟的汽车金融寻求支持将成为趋势。
汽车金融市场
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金融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目前,中国市场的汽车金融渗透率约为16%,而相比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覆盖面达到了70%~80%,仍有很大的差距及发展潜力。
对此,科瑞爵也表示,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渗透率也已超过了60%,由此来看,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渗透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们很高兴地看到, 随着政府支持及持续的变革,中国的汽车金融市场正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规范。例如汽车金融公司的资产支持证券已得到有关部门批准,这便是一个非常积极利好的 信息,从汽车金融公司到经销商和客户都准备好迎接一个更加成熟健全的市场。”科瑞爵说。
《2014中国汽车金融报告》中提及:”在中国,汽车行业已经逐步迈进"网络时代",虽然互联网金融并非近年来兴起的新词,但在汽车金融的背景下,互 联网金融尚有巨大潜力。这一趋势将吸引新的资本投入,使互联网金融平台成为汽车金融的主体。”预计未来汽车金融服务也或将与互联网的结合更加紧密。有业内 人士表示,随着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正逐渐发生着变化,汽车金融也应顺势把握机会,运用好互联网技术,将更多的信 息转移到云计算系统中,更好地管理企业的资源与信息,切实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等。
在汽车金融不断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信用制度的建立一直是消费金融领域的重要一环,建立全国层面上个人信用机制对于进一步完善汽车金 融服务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目前80后、90后已经逐渐成长为购车的主力军,这一人群易于接受新兴事物,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也不同。不断推陈出新,提供针 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汽车金融产品是汽车金融服务机构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