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昌:中国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已超7万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总体组、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的2013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国际论坛于2013年10月24-25日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举行,论坛主题为”从示范运行走向商业市场”。本届论坛将展示我国电动汽车研发成果,宣示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发展的方略,重点探讨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
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陈家昌先生表示,公众对电动汽车的认知度也显著提升,在中国、在欧洲、在美洲,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呈现了良好势态,2013年前9个月,以美国为例,美国市场包括纯电动、插电式和增程式在内的电动乘用车累计销售超过6万辆,虽然占全美汽车总销量不足1%,但增长趋势非常明显。
以下是陈家昌先生的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非常高兴参加2013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国际论坛,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应该说是我们国家电动汽车国际化技术、知识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借此机会,我代表科技部高新司向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所有积极参与、支持论坛各项组织筹备工作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表示衷心地感谢,向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和汽车工程技术人员表示诚挚地问候和热烈地欢迎!
综观国际电动汽车领域,主流的电动汽车生产企业近期都陆续推出了具有相当市场竞争力的电动汽车产品,公众对电动汽车的认知度也显著提升,在中国、在欧洲、在美洲,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呈现了良好势态,2013年前9个月,以美国为例,美国市场包括纯电动、插电式和增程式在内的电动乘用车累计销售超过6万辆,虽然占全美汽车总销量不足1%,但增长趋势非常明显。
更为重要的是,电动汽车的公众认知度在不断提高,消费者在选择汽车产品时已经把电动汽车作为一个重要的选择加以考虑,这对于电动汽车的发展尤为重要,中国的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应该说开始于”九五”末期,国家科技计划从”十五”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开始持续支持,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实现了从无到有,正迎接”从有到精”的发展。
目前我们通过”十乘千辆”工作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等方面工作的有效组织和实施,在国家层面上,相关部委已建立了高校的部级协调运转机制,产业规划、科技计划、财政政策紧密结合,推动了我国电动汽车技术与产业创新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初步统计,到2013年8月底,在我国累计生产的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经超过7万多辆。
今年9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新一轮的支持已经开始,我们希望电动汽车业界紧紧抓住汽车产业转型的契机,积极挖掘内在的创新动力,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尽快实现电动汽车由培育期向发展期过渡的目标,我想这是我们本届论坛所要探讨和表达的内涵。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科学技术的发展,我想我们还要做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我们需要继续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的研发,通过建立和完善电动汽车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推进的深度结合、协调和互动发展,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我们要突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换应用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共性技术研发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下一步从科技的角度讲,我们将重点在电动汽车前瞻性的、共性的技术、产业化的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网络化的关键技术等方面,包括新型动力电池技术的研发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部署。
二是我们需要继续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综合应用示范,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应用,要继续发挥科技、产业、财政相结合的高效工作机制,积极研究适应中国国情的电动汽车扶持和激励政策,引导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积极探索和创新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商业模式,在开拓私人电动汽车市场的同时结合租车市场的兴起和物流业的发展,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加速日租车、物流车等新的应用领域的发展。最近我们四个部委有关新能源汽车的通知下发以后,新一轮试点示范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很多省市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15年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
三是我们还要积极推动电动汽车的国际技术合作,我们要加强在电动汽车基础科学、关键技术、示范运营、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我们将继续深化和提升中德、中美以及和其它国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合作水平,不断开拓新的合作渠道和合作内容,积极推进在政策、机制、标准、测试、数据分析、效果评估等支撑环境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女士们、先生们,电动汽车是适应当今环境压力、能源压力等众多方面挑战所呈现的一种新的、具有非常良好前景的新技术,展望未来,全球的汽车能源动力转型为汽车工业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带来了新的动力,我们衷心希望汽车业界能够抓住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创新与合作,为实现清洁、环保、高效、可持续的交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