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军:大力发展纯电动车 适当研发混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3中国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暨项目洽谈会于2013年9月17日在北京五洲大酒店举办,论坛以”新能源汽车承载绿色交通使命”为主题,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建立国际合作的国家级、国际性专业服务平台;集权威政策发布、前沿技术研讨、最新产品发布、合作项目对接洽谈于一体的专业国际会议。
在论坛中,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李玉军指出,技术路线上来说北汽是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适当研发混动技术和产品,跟踪发展燃料电池技术,开发小型、高效汽、柴油发动机,发展LNG、CNG等替代能源,实现新能源汽车和传统能源节能技术的同步发展。
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李玉军
以下为发言实录: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北汽新能源目前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发展的现状,以及我们在技术创新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汇报分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北汽新能源发展的一个简单介绍,其中也包含了我们北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的战略和技术路线。第二个是跟各位分享一下北汽新能源在轿车技术创新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在这方面的一些技术。第三个是从整车厂的角度来说,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们感觉到的一些困惑。
首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集团的情况。北汽集团目前从右板块来说,大概是有五个板块,是商用车板块、乘用车板块、零部件、服务贸易、资产和发展板块。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工作的大概有两个板块,一个是商用车板块和乘用车板块。商用车板块是依托于北汽福田,下面有一个福田新能源公司,他们来做商用车的新能源研发和生产。在乘用车板块我们是依托北汽股份,下面有北汽新能源公司来全面负责新能源乘用车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
北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产业规划,从输入角度来说我们按照国家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2010年9月份发布的七大新兴产业,以及2012年6月份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来开展我们的技术路线。新能源方面我们的发展战略就是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积极跟进混合动力汽车,跟踪发展其他新能源汽车。与此同时,我们的途径是掌握关键的部件核心技术,同时通过外、内联提高创新,提升我们整车产品的品质。
技术路线上来说我们是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适当研发混动技术和产品,跟踪发展燃料电池技术,开发小型、高效汽、柴油发动机,发展LNG、CNG等替代能源,实现新能源汽车和传统能源节能技术的同步发展。下一部分我们的产品型谱大家可以看得到,我们在贯彻技术路线方面的一些举措。
我们的研发平台目前有两个,一个是依托北汽新能源所组建的一个乘用车的研发平台,和依托福田新能源组建的商用车的研发平台。大家知道新能源车毕竟还是一个汽车,乘用车方面的支撑是我们集团这一块有一个动力总成分公司,有汽车工程研究院,是作为我们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技术支撑。这块是我们的一个大概情况,北汽新能源公司目前有500多人,主要负责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综试、关键零部件、生产、销售以及研发等等。相应的我们的支撑平台就是传统车这一块,我们汽车工程研究院现在员工人数已经达到2千多人,福田也是打造新能源技术商用车的发展平台。
这一块是我们集团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型谱,目前已经取得了公告能够销售的车辆。节能跟新能源汽车乘用车这一块,大概比较典型的像C30,也就是刚才大家看到的北京市出租车的主力车型之一,E150、EV,目前基于这个平台我们目前做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纯电驱动,另外一种是增程式,M30就是基于微面那一款传统车改造成的,它目前主要应用的市场大概是在物流或者一些企业内部用车比较多。另外一个是C70纯电动和增程式,目前比较高端的产品。还有一个迷迪,目前也是北京市的出租车运营,在昌平已经运营超过将近3年时间了。与此同时,我们混合动力的技术比如BSG、中混(勇士军车)还有重混(EVAP)技术也在相应的研发。那么在商用车方面我们有2吨、8吨、16吨的环卫车,还有12米纯电动公交车,以及混合动力的公交车,电力抢修服务车,混合动力重卡、混合动力轻卡。目前从车型上来看,我们是从A0级、A级到B级等多个车型平台,功能上我们是乘用车、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物流、邮政等多个领域。
接下来介绍一下北汽新能源在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方面的一些前期工作。
第一个就是示范运营的情况,目前北汽总共运营车辆超过6千辆,新能源乘用车加上福田的商用车,其中乘用车大概近2千辆。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的运营里程目前已经超过了1500万公里,其中像去年4月份投入运营的平谷密云的出租车,单车最高里程目前已经超过了6万公里。在示范运营模式方面,我们也积极跟国电以及一些运营商在探讨,纯电动车如何能够良性或者是可持续性的运营下去。
比如现在我们正在跟国电以及运营公司联合一起在推的一件事情,就是充电的模式,目前我们提出了”慢充为主、快充为辅、集中充电、分散补电”的模式,经过前期的实验研究,我们大概拿了10辆车做了一个统计学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来出租车行驶里程一般情况下从130能达到220,大概提高90公里的效果。那么如果能达到220公里,无论是从运营公司还是司机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我们通过成本分析基本能够达到收支平衡,可以做到这个产业可持续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积极参与”电动北京伙伴计划”,目前在清华园效果也非常好,稍候也有各位专家会详细的介绍这些情况。
另外在”快换”方面我们也有在做一些技术研究,按照目前我们项目的计划,大概在2014年年初,我们应该在津京塘投入一定车辆进行示范运营。这是我们在售后服务方面的理念,践行就是”保姆式”服务理念,引领低碳生活,探索五位一体的服务保障模式。这一块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与传统车的售后服务有共同点,同时也有特点和不同点。针对于新能源的不同的特点,我们总结出了一个五位一体的服务保障模式,具有新能源的特色的就是一个保障中心,北京市有一个出租车的运营监控中心,与此同时也有我们整车厂所有出去车辆运营的监控,我们基本能够做到使用、充电的实时监控,10秒钟一组数据,基本上能够对车辆的状况有一个实时的把握。[!--empirenews.page--]
与此同时,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我们的监控中心希望能够实现所谓的预警功能,就是客户在开这个车的同时有可能电池会发生一些小问题,但是他不会影响车辆的行驶或者不会影响乘客的感受,但是我们通过监控中心把这些数据取回来之后,希望能够通过我们每次定期的车辆保养,把这些小问题消灭掉,这样对于客户来说,对于车辆的信息来说我相信会有更大的增加。
另外就是我们与监控中心配套的这一块也开发了手机应用,这个手机应用目前已经上线运营了将近两个多月,通过对于用户的不同权限的设置,我的团队可以实时掌握他所管辖的车辆状况,这里可以实现”弹出报引”,像微信一样,他会给你弹出一个框来告诉你这个车出现了什么故障,这样对我们的维修效率有了大大的增加。
另外就是汽车服务网络的建设,我们大概提出了三种服务,一个是特约服务站,另外一个是驻战式,还有一个是值守式,针对运营车辆的性质,比如出租车基本上是采取驻站式,对于像租赁的这种敏感度比较高的,我们有可能是值守式,派专人在这里,有问题我们及时解决。
另外一个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培训体系,刚才陈主任也讲了,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与传统车有很多诸多不同的地方,用户在第一次接触纯电动汽车的时候,他会感受到很多与传统车不同的地方,或者不相适应的,往往会由于用户的误操作或者理解上的误区,会对车辆产生一些使用不当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多维度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随车做了一个光盘,专门讲纯电动汽车的差异,比如说如何充电,高压的安全性如何保障,雨天或者是过深的水坑你如何来操作等等,专项的电安全方面的视频光盘。与此同时,我们在交车之前有专门的培训师对客户有使用方面的培训,比如很简单的续时里程问题,如何告知用户在什么情况下该充电,在往回返,对里程的估计等等,避免出现一些救援或者其他的问题。
这是北汽集团的生产布局,目前有密云多功能车的基地,在沙河有欧V新能源客车基地,在怀柔有欧曼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基地,在南海有新能源客车基地。目前我们在产能方面已经形成了单班两万辆的乘用车,和年产5.1万辆的商用车的产能布局。
在产业链建设方面,我们依托北汽新能源和福田新能源为中心,开展电机、电池以及基础设施和电辅助等其他方面业务的开展。相应的我们也形成了一些产业园和联盟,比如我们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园,在我们产业园区是以整车厂牵头,有电机公司,有电池公司,这三大技术都在我们产业园区内。后续将会有一些电辅助的供应商引入到产业园来。同时还有一些可持续新能源国际联盟,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和国电中石化的一些合作,在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的一些举措。
下面跟各位专家分享一下北汽新能源在乘用车方面技术创新,或者说我们目前在技术层方面比较关注的一些问题。在过去新能源公司从2009年成立到现在,过去我们原有的开发方式是基于传统车的改制,其实就是说传统车已经出来了,然后在这个车的基础上再开发新能源汽车,在这种模式下确实是有诸多不便,由于车已经成型了,再想做确实是很难了。比如说碰撞安全、轻量化和动力总成技术和辅助系统电动化等等,目前我们也感到了有很多制约车辆品质提升的一些因素。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们电动汽车的开发已经逐渐的走向了全新的开发模式。目前在业界新能源特斯拉Model-S和宝马的i3等等,这都是我们技术的追求和方向。我们认为电动汽车的设计应该是向集成化、模块化、清凉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我们也是以此作为一个指导思想,在下一代或者后续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坚持走这条路。
首先跟各位谈一谈集成化的问题,目前我们在三部委的全新平台的新能源汽车开发过程中,我们在课题中就已经提出来高压集成驱动控制系统,在这个技术基础上,我们将车载充电机、DCDC、高压控制盒和电机控制器,将其通过物理和电性能方面集中在一起,这样的话可以最大限度的供应一些驱动模块和电功率器件。比如说比较典型的就是充电机跟电机控制器,其实原理都是裂变气,由直流变交流或者交流变直流,而且充电机跟电机控制器是交替的,从功能和逻辑上充电机和驱动电机是可以功能上集成在一起的,这样的话整车的成本和热管理系统做起来会更方便,或者集成度更高、可靠性更高。这一块目前我们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一个项目组,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我相信在2015年随着我们那款全新平台的车诞生之后,这个技术会应用在那款车上。
另外一个是整车轻量化电池技术的研究,我们是根据电动车减重目标和车体承载布置的需求,我们需要全新构建部件和车身结构。基于已有车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受到很多限制,这张图只是一张照片,大概的思想是这样的,以后我们的开发跟传统车的车身结构是不一样的,是要分上车体和下车体,这样的话对于电池,有可能电池的上盖可以作为我轿厢的地板,作为集成化的开发,因为承重是在这里。目前这个设计思路是在全新平台开展工作。
另外就是制动能量回收方面,我们也在攻克全解藕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希望他能够在ECE方面达到28%,综合工况达到20%,这种并联式由于受到ESP的制约,制动能量回收率很难做高,所以下一步我们想在全解藕制动能量回收这方面做一些研究。
另外就是整车NVH,经过我们前期几款车型的开发,目前也渐渐的感觉到整车NVH对于新能源汽车品质的提升是尤为重要的。在新能源汽车方面,NVH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振源的激励不同,我们设计的思路和传统是绝对不一样的。大家知道传统车钥匙一打直接转速800转左右,但是纯电驱动的车基本上我们都是采取单档,单机减速器,电机的驱动频率或者转速是从零到九千也好,到一万二也好,这样的话把空间就占了,如何排这个东西跟传统完全不一样。目前我们也在跟日本的几家公司合作,从前期的效果来看,因为前期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拿传统的思路来做,但是现在发现不灵了,现在也在重新调整我们的技术路线。
第二电机的品质,大家常开也知道,比如你上高速,110、120的时候,电机”吱吱”的声音让人非常难受,长期也会引起人的疲劳,对它的隔声处理如何来做,这也是我们提高车辆品质方面要追求的一个目标。[!--empirenews.page--]
第三由于电机的噪声比较小,这已经渐渐的成为我们NVH控制的主要目标。
另外就是低速时声音小,对于行人的保护等等。
另外一个就是对于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包括电机、发动机和变速箱,其振动激励源跟为复杂,对其进行振动噪声控制更有挑战性。
另外一个我们目前重点开发的一个项目,就是整车的经济性或者能耗的一些研究,左边的图是我们分解的能耗情况,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降低能耗的方法,第一是充电机电池的效率,目前从我们的测试结果来说,比如说充电机的效率做好了,如果能做到92或者94,那对于我们整车的能耗确实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对于电机以及电池的充、换电效率,这都是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一些工作。
另外一个就是改进的制动能量回收,就是刚才讲的,我们采用全解藕方式,合理匹配DCDC,降低风阻,更换低轮阻的轮胎,在以上几个方面我们都在做一些相应的工作。
另外就是在信息智能化的运用方面,主要是三个方面,包括智能驾驶、信息网络和手机应用等方面,我们会联合充电基础设施来一起打造车的方便、快捷的运营环境。
接下来跟各位专家汇报一下我们公司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重点项目,我们称之为”全新平台”,也是去年三部委支持的一个项目,从车型的级别定义我们叫A0,介于A0和A0级之间的纯电动小车,目前整备质量要求是1吨,最高车速130,最大爬坡度30%,城市工况续驶里程前期是100公里,随着技术的开发我们要定在200公里以上,耗电量我们希望是在12左右。车身架构我们采取的是框架式的结构,电池是布置在两个纵梁之间。驱动方式基本上是采取后驱,这样可以兼顾驱兼顾的开发。轻量化我们在材料应用方面开展了工作,造型肯定是全新的造型,这是信息化和智能化配置方面我们的目标期望。
目前北汽新能源在对外合作方面是立足国内自主创新,兼顾世界先进性水平,”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左侧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北汽跟有电池的合资厂,和目前我们已经跟韩国SK公司合作生产三元体系的电池。电机方面我们有北汽跟大洋电机合资的北汽大洋,这是三个合体的公司,目前这两家已经成为我们电池电机的主要供应商,SK应该按照公司的要求,明年才会投产,我相信也会成为电池的战略供应商。在技术合作方面在清华、北航、北理工、天大以及UTS方面我们也做了关键技术的合作。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问题,当然我们也是从企业角度提的。第一个我们觉得大规模示范运营的环境还有待于加强,政府投资不足,新能源车的采购数量希望能够增加。另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尤其是充电桩,电池的充、换电站的数量布局目前没有形成一个网络,这对于客户的使用确实是很关键的因素。因为我们的续时里程比较短,比如150公里或者200公里,是需要有一个网络去支撑的。另外就是上游产业链不成熟,这一块我们也感同身受,在过去我们运营的,尤其是出租车,我们几百辆出租车在运营过程当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总结起来其实主要还是上游的供应商产业成熟度不高,而且有很多都是由其他的行业转进来的,对于汽车的要求他们的理解或者认识还不够,这一块也是制约我们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谢谢大家,我的汇报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