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新能源“突围”研发投入已达61亿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比亚迪“秦”的横空出世,在资本市场和用户口碑中都赚足了眼球,这让在新能源领域自诩走在前面的上汽集团感到“危机四伏”。
3月23日,上汽集团披露了未来新能源战略:在59款新能源车型的基础上继续开发“以大众消费者为目标”的产品;多种新能源技术全面开花将帮助上汽快速降低平均燃油消耗值。最为重要的是,上汽期望通过“渠道突围”改变新能源产品的“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59款产品集结
上汽集团目前一共有多少新能源车型?抛出这一问题,熟悉上汽的业内人士都觉得“不会超过10款”。然而,在日前举行的“上汽集团新能源体验营”中,上汽集团新能源和技术管理部总经理干频给出的答案是——59款。
干频告诉本报记者,上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将继续坚持产品多样化战略。目前,上汽新能源汽车已有荣威550plug-in插电强混轿车、荣威 E50纯电动轿车等乘用车产品,商务车类主要有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通、上海申沃等产品。59款产品中乘用车12款,商用车47款。
近60款新能源车型让上汽方面耗资不菲。在2009-2013年五年间,上汽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上的投入已高达56.07亿元,且这样的投资力度将在未来得以持续。
与此相对应,上汽集团“十二五”期间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快速降低公司平均燃油消耗值,达到国家2015年和2020年平均燃油消耗量限值目标”。
这意味着,到2015年,上汽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将下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则仅为5.9升/百公里以下。
干频说,目前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主要车型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综合油耗为2.3L/100km,再配合荣威E50纯电动轿车,上汽集团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将明显降低。
渠道突围
上汽集团的新能源产品并不少,可事实上在终端市场上总是“叫好不叫座”。例如荣威E50纯电动轿车,在国家地方补贴近10万元以及免费上海牌照的巨大诱惑下,上市至今仅销售800辆。
对此,干频分析,制约新能源车的推广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是新能源车的成本较高,这是由于前期的开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且在日后使用过程中更换电池的费用也较高;第二是基础设置建设不完善、分布不合理和安装困难,不能保证消费者用车的便利性。
因此,上汽将在商业模式上进行突围,采用分时租赁的模式推广集团旗下的新能源车。
据悉,与一嗨租车、巴士租赁合作的新能源汽车租赁业务已经展开,以小时或天计算的分时租赁业务也正在试点铺开。
干频认为,分时租赁模式是现阶段非常适合新能源车推广的一种模式,这样可以降低消费者接触新能源车的门槛,由于是租赁车辆,消费者也不必考虑日后维修保养的费用。通过分时租赁的模式,厂商达到了推广产品的效果,而消费者则切实地使用了新能源车,从中得到了实惠。
另一方面,除了在上海已积极布局12家新能源汽车4S经销店之外,上汽新能源汽车将马上“触网”——在3月28日正式上线的上汽O2O汽车电商平台“车享网”中,新能源汽车销售进行对接。
此外,上海高瞻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徐维翰向记者透露,目前高瞻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充电桩建设已经逐渐铺开,2014年充电桩建成数量 预计将达五位数。据称,高瞻在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的占有率在70%左右,其中上汽产品占比近80%。经销商在充电桩建设上的突破将直接对荣威E50等产品 的销售产生拉升作用。
虎视眈眈
在国内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领域,上汽显然不是“急躁”的企业。在比亚迪、奇瑞甚至众泰等厂家纷纷抢闸推出旗下电动车之时,上汽仍在稳稳布局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规划、核心零部件供应链打造乃至看似乏味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
然而,竞争对手早已虎视眈眈。比亚迪“秦”与上汽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去年广州车展同日亮相,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对“冤家”。与上汽550强混2000辆的销售目标相比,比亚迪的胃口明显大了不是一个级别。
荣威550插电式
比亚迪(002594.SZ)于3月24日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公司预计2014年新能源汽车将获得快速增长。董事长王传福表 示,集团的“秦”双模电动车上市后,每月订单逾2000辆,反应热烈,但目前的产能仍未能追上,稍后才能提升至每月2000辆的水平,预计今年可售出 1.5万辆“秦”,而e6及K9则可共售出5000辆。同时,新车款“唐”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推出。
更为重要的是,比亚迪在叩开上海地方政府大门之后,获得了与上汽集团产品一致的补贴力度。
对比之下,上汽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的售价为24.88万元和25.98万元,而比亚迪“秦”两款车型的售价则为18.98万元和 20.98万元,两者在获得同样的6.3万元的补贴之后,“秦”的最低售价将不到13万元,如果算上免费牌照,“秦”的吸引力无疑将进一步增强。
上汽曾预估到2015年,上汽新能源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将力争达到20%左右。不过目前看来,在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之下,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 [!--empirenew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