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智能电表技术的突破与更新也变得尤为重要,日本在开发智能电表方面有了新突破。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新一代智能电表不断突破各种技术瓶颈,全面推广指日可待。日本OKI公司、富士
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ational Instruments, 简称NI)副总裁Owen Golden和全球能源部技术经理Roberto Piacentini于近期拜访了位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国家能源智能电网(上海)研发中心,与严正、唐厚君、李国杰等教授和冯冬涵副
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部副主任——王继业,在2012年中国智能电网产业与清洁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发表了“信息化建设服务智能电网”的讲话,其中就信息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应用做了归纳总结,总结如下:
“整个‘十二五’期间,国家在电网智能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预计将达到2860亿元。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累计安排287个试点项目,其中建成投产的项目有243个,投资约750亿元。”5月24日,国
5月27日,首届“现代能源发展论坛”在华北电力大学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议题进行研讨,就新能源发展要适应市场、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相关研究、他山之石,市场为
21ic讯 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ational Instruments, 简称NI)副总裁Owen Golden和全球能源部技术经理Roberto Piacentini于近期拜访了位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国家能源智能电网(上海)研发中心,与严正、唐厚君、李国杰等教
为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一种名为虚拟能源账户的新形态能源记账系统应运而生,用于处理个人、家庭或公司所有的发电量和消费。虚拟能源账户使用网络技术,集成全部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智能系统GreenFire系统包含有关能源
多年来,能源生产供应支撑着国民经济的高增长,与此同时,能源消耗却和GDP如影随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数年,但时至今日,GDP增长还是离不开高耗能和土地财政。但目前,GDP的走弱恰恰给中国能源体制和价格的改革提
为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一种名为虚拟能源账户的新形态能源记账系统应运而生,用于处理个人、家庭或公司所有的发电量和消费。虚拟能源账户使用网络技术,集成全部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智能系统GreenFire系统包含有关能源
All Programmable技术和器件的全球领先企业赛灵思公司 (NASDAQ: XLNX)宣布北京博电新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PONOVO POWER CO., LTD简称北京博电)通过采用赛灵思 Virtex?-6 和 Spartan?-6 FPGA,以创纪录的速度成功向市场
昨天,在北京科博会的智能电网产业高峰论坛上,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智能电网处处长林弘宇透露,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智能化建设将投资2860亿元。林弘宇预计这笔投资将带动社会总产出增加约11400亿元,提
智能电网的发展,使得电网功能逐步扩展为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多元开放电力服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多项功能。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输送和配置平台,智能电网从投资建设到生产
记者从23日在北京开幕的“储能国际峰会2012”上获悉,中国方兴未艾的储能产业“前景很光明,道路很曲折”,如何在机遇来临之际把握政策风向、破解商业化难题已是当务之急。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
一、智能电网概念及其技术特征1. 智能电网的概念。简单地说,智能电网通过传感器把各种设备、资产连接到一起,以先进的计算机、电子设备和高级元器件等为基础,通过引入通信、自动控制和其他信息技术,形成一个客户服
智能变电站高级应用的展望第三阶段为完善提升阶段:长春南500KV变电站建成投运后,根据东北智能电网发展的情况,实现支撑电网的可调、自愈、自恢复技术应用.发展、完善和提升综合高级应用项目.实现坚强智能电网支撑节
2012年2月14日我国正式出台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圈定了重点发展的九大应用,包括产业类的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环保,以及民生类的智能电网、智能安防、智能医
眼下我国电网的运营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用电负荷持续增加、间歇式能源接入占比扩大、调峰手段有限等。储能技术在推动低碳能源发展、确保区域能源安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尤其是智能电网建设与运营上有着非常重
摘要:国家电网公司已提出全面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状态检测技术为提高智能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电网设备管理效益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未来智能电网状态检测技术将远远超出传统状态检测的范畴,不仅局限于电
智能电表是由传统电能表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在智能电网中是重要的智能终端。智能电表功能的扩充使得智能电表除了具有了双向计量的基本功能以外,还具有分时分类计量.双向通信、多种控制的功能。智能电表的大量使用将会
移动应用技术与坚强智能电网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手持便携设备的飞速发展,移动设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移动用户群呈几何级增长,基于移动终端设备的各种功能服务迅速扩展,移动应用技术逐渐发展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