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业务无线电爱好者 Adrian Lane 与国际空间站取得了联系,当收到回复时,他表示很惊讶很兴奋。他与一位宇航员进行了 45 秒钟的通话。这段简短的通话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但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称,
据8月7日报道,英国小伙Adrian Lane是一名业余无线电员,为搜集信息,在自家后院给国际空间站(ISS)打电话,而且奇迹般地得到回应,与宇航员通话了50秒。Adrian Lane的此次境遇似乎很神奇,但与国际空间站通话也并
北京时间12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是不是感觉科学离你很远,觉得科学非常枯燥乏味?但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着很多有趣的科学想法,只是我
科技日报讯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近日成功完成了一项光学技术演示验证实验,其特定程序“激光通讯科学的光学有效载荷”(OPALS)可将NASA未来航天器的通信速率提高10至100倍。这是NASA第一次
小小的蚊子在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实验中竟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俄罗斯之声”4月23日报道,俄罗斯和日本的科学家们在国际空间站里,在联合计划Space Midge(宇宙蚊子)范围内进行了一种独特的试验。他们首次把脱水
根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太空总署最近决定将一种全新的机器人控制系统通过下一次飞行航班运往国际空间站。这是一种机器人操纵摇杆,可以远程控制机器人在太空中行走或移动,并且还具备触觉反馈系统。通常来说,通过触
日本的机器人产业十分发达,各种类型和应用的机器人都在被研发。8月3日,日本设计的Kirobo机器人连同5吨补给物资搭载货物火箭发射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在以后的日子里,这款会说话的Kirobo机器人将会完成的它的使命
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又称为太空梭或太空穿梭机)是可重复使用的、往返于太空和地面之间的航天器,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性质。它既能代表运载火箭把人造卫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也能像载人飞船那样在轨道上运行,
多年以来,人类隔着大气远距离观测行星,不能对行星进行深入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美、苏两国即开始陆续发射行星探测器。行星际探测器为行星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行星探测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80年代后
嫦娥三号探测器探访月球,“嫦娥”和“玉兔”在“月宫”中互拍,人类什么时候也可以在月球上长期生存?鲜为人知的是,我国地面隐藏着一个刚建成的“月宫一号”,正在为此做着超前准备。“因为月球高辐射和微重力的环
由奥斯卡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的最新科幻电影《地心引力》,19日在内地正式公映。该片目前已在全球拿下近5亿美元的票房,而在电影业内部,它引起的震动则更为广泛和深刻。简单来说,它彻底掀起了一场关于太
LED半导体照明网讯:由奥斯卡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的最新科幻电影《地心引力》,19日在内地正式公映。该片目前已在全球拿下近5亿美元的票房,而在电影业内部,它引起的震动则更为广泛和深刻。简单来说,它彻
安塔尔火箭,即“金牛座”-2火箭备受人们关注,而近日它更是被推动到了人们视线前沿。私人航天公司——轨道科学公司与NASA签订价值达19亿美元的航空航天合作协议,将负责研制无人货运飞船执行未来的亚轨道和国际空间
尽管人们认为被送入太空的机器人,都是从事体力劳动,或者代替人类从事危险人物的。但是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事情,日本科学家研制了一款很“萌”的机器人,它最大的特色就是会说话,而且将要被送入国际空间站。这款机
外媒报道,NASA将会在12月开始尝试在卫星轨道上种植蔬菜。第一批蔬菜将是6棵普通生菜,使用粉红色LED灯充当光照源,预计在一个月内就可以生长到可以收割的程度。 在经过实验以后,NASA确信零重力环境
据英国《每日邮报》在线版9月11日消息称,美国宇航局(NASA)计划在今年年底前为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提供太空种植的可食用蔬菜,这一太空植物种植计划首批将栽培6株莴苣,由粉红LED灯提供光合作用所需光线。这是人类自
据英国《每日邮报》在线版9月11日消息称,美国宇航局(NASA)计划在今年年底前为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提供太空种植的可食用蔬菜,这一太空植物种植计划首批将栽培6株莴苣,由粉红LED灯提供光合作用所需光线。 这是人类
外媒报道,NASA将会在12月开始尝试在卫星轨道上种植蔬菜。第一批蔬菜将是6棵普通生菜,使用粉红色LED灯充当光照源,预计在一个月内就可以生长到可以收割的程度。 在经过实验以后,NASA确信零重力环境并不会对蔬菜的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越深入,空间任务的难度就会越提升,目前所有空间任务都依赖运载火箭向空间站输送设备。而这么遥远的距离,需要长时间的输送,对空间站来说物资补给并不是轻松的事情。如果能够在太空制造相关航天设
近日美国宇航局科学家表示,宇航员生活在微重力条件下身高能够长高多达3%。这意味着1.8米的宇航员在太空轨道上时可以长高5厘米。但是当他们回到地球后,身高就会恢复到原有水平。科学家可通过一种最新的医学成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