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将搭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重点实现无人系统智能技术的突破,建设开放式智能网联车示范区,支撑无人系统应用和产业发展;率先大规模商用5G、率先布局IPv6;超前布局区块链、太赫兹、认知计算等技术研发及试验等等。
2018 年 6 月 20 日,中国最大的公有云计算服务商阿里云宣布全面拥抱 IPv6,同时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教育网展开深度合作,实现“云-管-端”的全面打通,用户的终端设备、运营商网络
有IPv6这条高速路不走,为什么非在IPv4这条辅路上嘎悠?IPv6普及艰难,的确事出有因。根据谷歌发布的全球IPv6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11月底,全球IPv6普及率已经超过25.04%,而中
在一年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关于IPv6发展,也仅仅只有中国移动有用户数可可以观之。2018年尾声,三大运营商在网络层面也终于可完成IPv6改造。
国内信息技术产业领军企业中科曙光与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围绕IPv6打造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加速推动我国IPv6的大规模部署,为各行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引擎。
作为国内首批获得IPv6 Ready第一阶段认证的厂商,中兴通讯在IPv6领域研发投入超过15年,白皮书的发布对IPv6技术应用快速落地、规模部署及规模部署后的发展路径均有指导意义。
当前互联网协议地址IPv4地址池已经耗尽,IPv6也在全球加速部署,不过我国目前IPv6实际应用程度很低。
今日,工信部发布关于贯彻落实《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的通知,将从六方面21项举措落实IPv6行动计划。
去年,相关部门印发《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提出要在2018年末实现国内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2亿,2020年达到5亿。
11月29日消息(乐思)在近日召开的“GNTC全球网络技术大会”上,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实验室主任解冲锋指出,目前,全球的运营商为满足业务和需求都在考虑网络转型和重构,而规模部署IPv6是运营商网络重构转型的前提和关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下称计划),提出要用5到10年时间,形成下一代互联网自主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IPv6商业应用网络,实现下一代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应用,并成为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
物联网的本质是网络间交互作用,但是,互联互通是物联网交互作用的前提条件。由于物理世界中物件数量难以计数,物的形态与性质又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如何通过网络把这些千奇百怪的物件不但能够联系起来,保持各自的性质与状态,而且将来能够在网络智能控制下交互作用,这就是物联网建设中必须考虑与建设的标准问题。
日前从工信部等多个权威渠道获悉,2017年我国将开始部署和建设IPv6地址项目,并以此展开相关应用。这意味着以IPv6地址为技术基础的我国新一代互联网将正式进入部署阶段,未来将对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产生重大促进作用。
目前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加深,在全球范围内IPv4地址都呈现出逐渐枯竭的状况,而面向IPv6地址过渡的呼声变得越来越强。不过,对于现在网络设备来说,IPv6准备好了吗?
本文所提出的是一个开放性,具有探索意义的话题。主要从IPv6协议技术的角度切入,思考在这种协议体系下,所构建的IPv6网络的架构特征。
随着IPv4地址的耗尽,以及网络接入用户的不断庞大,向IPv6过渡已经是势在必行,IPv6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协议,不仅具有海量的IP地址资源,而且由于其数据包可以更大,从而实现更可靠、更快速地进行数据的传输,同时通过在数据报头中添加流标记和业务级别大大地改善QoS,且任何设备接入IPv6后即可获取相应的设置,大大地简化用户操作,满足移动性等要求,最重要的一点是,IPv6通过IPSec实现更高的安全性,实现了网络层的安全,但是这种安全并不绝对的,在新一代互联网中的安全威胁,还需要这个领域的专家找到完整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集成了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低速率无线个域网(LR-WPAN)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LR-WPAN是为短距离、低速率、低功耗无线通信而设计的网络,可广泛用于智能家电和工业控制等领域。
你知道自己的计算机是否已经开始使用IPV6协议了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最好检查一下,因为破坏分子很可能已经知道这一点了。
随着IPv4走向衰竭,IPv6用户与日俱增。2016年,全球使用IPv6的用户占比仅为6.5%,一年后的今天,全球占比迅速增至15.3%,用户达到数以亿计。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主席Paul Wilson在近日的“2017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一言以概之:IPv6正当时。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一词首先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主任爱斯顿(Kevin Ashton)所提出。而比尔盖兹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发展技术首先由人连物,具体的实作类似透过web的技术连上硬件,如冰箱空调等等。随着半导体制程以及感测技术的进步。传感器以及运算单元可以微缩在一个便宜又微小的装置上,这导致物联网的概念慢慢地被实作在各种的领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