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软件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1月9日上午,“2019世界传感器大会暨展览会”主论坛——2019世界传感器科技创新高峰论坛成功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带来了《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题报告。
他指出,中美贸易摩擦,使得我国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制约,这是因为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存在短板,所以才会被人“卡脖子”。尽管中国在网络信息领域的总体技术和产业水平位居世界第二,但当前发展依然严重受制于美国。
这背后的客观原因在于,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的国家,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等均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还有一些发达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封锁;而主观原因则在于,一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制约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导致了人才供需失衡与产业发展不均;三是存在“穿马甲”问题。
何谓“穿马甲”?倪光南解释说,“就是将不能自主可控的外国技术,假冒国产自主可控技术,然后混入政府采购和重要领域,成为现代版的‘特洛伊木马’”。
针对“穿马甲”等技术层面问题,倪光南表示,实践反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能通过自主创新、自主可控的途径获取;而“穿马甲”具有欺骗性,会麻痹斗志,使人错误地认为,还有可能向外国跨国公司“乞讨”核心技术并挣钱,这是当前最难防范的一种网络安全风险。基于这些因素,自主可控测评便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它是“照妖镜”,可以照出各种各样“穿马甲”木马的原形。
为了客观地、科学地评估自主可控程度,有关部门提出了实行多维度测评的要求,即除了以往已经实施的“质量测评”和“安全测评”之外,又增加了“自主可控测评”:
◆ 自主可控测评:对产品、服务、系统的自主可控性进行评估,这种评估可以是针对CPU、OS等核心技术产品,也可以是针对其他软硬件或服务,甚至还可能是针对一个信息系统或一项信息基础设施。
◆ 质量测评:对产品、服务、系统的功能、性能等技术指标进行测评。
◆ 安全测评:对产品、服务、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往往是实施“等保”、“分保”制度的必要内容。
倪光南强调,自主可控需制定客观、科学的测评标准,并由第三方机构实行测评;在关系到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场合,自主可控测评可以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我国自主可控的制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自主可控测评还应评估“美国技术含量”,即制造地位于美国、技术源于美国,以及国外制造但源自美国的内容超过25%。
现如今,随着5G、AI、IoT技术的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引领各行各业转型升级,而倪光南认为,软件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开源软件将促进软件产业开放创新。因为软件产业具有基础性与战略性,软件技术和软件人才具有通用性与带动性。
目前,软件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信息技术之中,而软件人才在网络信息领域的高技术企业中的比重往往超过七成。2018年,中国软件产业的市场规模达到63031万亿元,其地位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在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中国软件人才数量将有望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反映出,中国在软件领域的竞争力还是非常大的。因此,我国应该更好地发展开源软件,迎接开源芯片发展的新潮流,进一步推动中国新一代科技革命发展。
未来,RISC-V很可能成为世界主流CPU之一,从而在CPU领域形成Intel、ARM、RISC-V三分天下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