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在电机驱动器电路和开关稳压器中看到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结构使用两个功率 FET,一个堆叠在另一个之上。在操作中,上下 FET 轮流导通。首先,上部 FET 开启,下部 FET 关闭。然后他们切换状态。
电机应用呈上升趋势,过去十年中功率 MOSFET 器件的成本显着降低,特别是用于低压(小于 100 伏)电机驱动应用的 MOSFET 栅极驱动 IC 以及微控制器,简化了实施离散设计。以下是您需要了解的基础知识,以便让经济高效的高性能有刷直流、无刷直流、开关磁阻和步进电机设计为您工作。
现在,在许多使用电动机的应用中,该技术需要不同的速度。变速驱动器(VSD)在电机工业应用中的驱动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车间。
嵌入式世界 2022 展示了一系列模块,从 COM 和 SOM 到用于各种应用的 GNSS 和蜂窝物联网模块。 计算机模块 (COM) 或模块系统 (SOM) 在纽伦堡嵌入式世界全面展示。COM、SOM 或服务器模块是一块电路板上的完整嵌入式计算机,包含计算机系统所需的一切:处理器、控制器、内存、接口、操作系统和其他外围设备。这些模块用于一系列应用,包括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汽车、航空航天和国防、消费和医疗。
除了测量汽车电池组外,您还必须设计系统以在现代车辆所经历的恶劣环境中生存。它们的所有组件都会受到振动和加速度的影响。一些最大的加速度发生在通过铁路运输带有链式悬架的汽车时。表面贴装芯片和无源部件具有抗振性。
LinearTechnology 的资深科学家 Jim Williams 开发了一种新颖的电路,该电路使用小型、廉价的变压器,他询问每个电池的电压该电路性能良好,但变压器增加了成本,并且可能由于振动而失效。
电池、超级电容器和燃料电池需要仔细监控,以延长续航里程、延长寿命并确保储能系统的安全,例如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在汽车中的使用正在沿着一系列应用发展。微型混合动力汽车使用传统的 12V 铅酸电池,并具有交流发电机-电机单元,当您停止车辆时,可以让发动机停止。当您踩下油门踏板时,发动机平稳启动,然后按常规运行。
21世纪电动汽车的全面推出,是汽车工业的一次大革命。自动驾驶技术让交通更加便捷,改变了人类的驾驶习惯。在控制单元高度电子化的车辆架构下,CAN总线是关键的通信接口之一。
近年来,在许多市场和应用中出现了使用效率更高的无刷直流 (BLDC) 电机的趋势。许多应用正在使用(或可能使用)这些电机来代替交流感应电机。
安全性在汽车设计中至关重要。汽车并不便宜,因此有必要保护车主的投资。最重要的是,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这就是现代汽车制造商采用各种安全功能的原因,包括安全气囊、稳定性控制和轮胎压力监测。但是设计中的安全性超出了那些明显的保护系统。安全性是汽车内任何电子设备的核心设计考虑因素——无论大小。
凭着多年的耕耘,小米终于稳坐国内第一的位置,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了。但现在手机市场这么卷,大家都压低了利润率(苹果除外),赚钱比以往难多了。更不用说全球经济衰退,大家都没啥换机欲望,手机销量已经跌回了 2014 年的水平,以后手机厂商只会越来越难过,想要活得更好,免不了得搞些新业务创收。而当下最火的风口,毫无疑问就是新能源汽车!各行各界都来掺一脚,其中自然少不得手机厂商的身影。转型最成功的手机厂商,没有之一,就是华为,手机业务受阻,汽车业务成了华为的重要寄托。
2024年量产1000万辆,这是什么概念?这不是妥妥的世界第一吗?中国目前一年新能源汽车才500万辆,加上其他燃料汽车总产量也就3000万辆,牛可不是这样吹得,如此肆无忌惮,我们拭目以待,吹牛是否上税?霸气雷老板拿什么上税?
关于小米造车一事,各位“米粉”已经迫不及待其能把价格打下来。据小米CEO雷军透露,小米汽车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相比造车,小米另一投入33亿的自动驾驶项目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的确,随着技术的突破,众多车企以及第三方正加速自动驾驶的布局,以求抢先一步占领市场高地。从侧面来看,也说明了各路资本正想方设法“吞掉”这款大蛋糕。
小米造车,从传出消息开始一直备受广大国人关注,大家都寄希望于小米公司延续小米手机、小米电视“高性价比”的一贯作风,能拥有第一台年轻人的汽车。那么小米汽车现在进展怎么样了?价格到底是否一如既往的亲民?最近有消息指,小米汽车首批实验车已路试完毕,并且传出最低售价将以喜人的14.99万元起售。
10 月 19 日消息,亦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披露,预计小米汽车工厂于 2023 年 6-7 月获得汽车生产资质。自 2021 年官宣造车至今,小米汽车前前后后共申请了 200 余项专利。玩味的是,小米汽车在获得生产资质上遇到了阻碍。怀胎许久,如今却面临难产。了解到,在今年 9 月的一次内部讲话中,小米创始人雷军透露,小米汽车首台工程车已正式下线。小米集团 2021 年 3 月 30 日下午正式宣布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