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热市场冷 发展电动车症结何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最近,上海市出台私人消费电动车补贴新规:凡购买电动汽车可享受免拍牌待遇,另加6万元优惠。上海对电动车无偿提供牌照不是个例,北京、长春、深圳、杭州、合肥均对购买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试点,政府不仅在终端消费市场上给予各项激励,甚至在上游环节如生产、流通等领域也给予一定支持,不难看出政府对电动车的“热”。
问题在于,新规提供的“福利”并没有最终影响到电动车的消费。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国内主要生产厂商共销售新能源车型6019辆,其中纯电动汽车2661辆,混合动力汽车3358辆。此外,广州实行限购政策后,每月1000个新能源号牌问津者寥寥。
对于新能源车的发展,同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符钢战有自己的判断:“我们需要探索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这种商业模式必须将一次性的交易费用变得便宜。”比亚迪E6先行者是中国首款面向个人销售的纯电动车,指导价高达36.98万,这个一次性交易的费用让普通消费者畏惧,而对买得起的人来说,这么多钱连奔驰C系、宝马3系都可以拿下了,凭什么非得花30万买辆比亚迪?所以,在价格上,消费者就把新能源汽车一票否决。
除了售价高企,国人不愿冒风险、赶潮流购买新能源车,更主要的原因是可供选择的车型太少。纵观国内的纯电动汽车,时下真正能面向普通消费者销售的只有比亚迪E6;混合动力车尽管产品不少,真正在市面上常见的只有丰田凯美瑞和雷克萨斯品牌的几款车型。其他如奇瑞、长安、上汽等也有混合动力车,但基本上不在批量生产序列。
上述问题多是购车前因素,购车后的问题同样层出不穷,例如充电设施。国内正规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屈指可数,多数处在准备建造或者建造的过程中。还有人认为,电动车保养费用比传统车高出好几倍,电池寿命短,欠稳定,更换价格昂贵……对此,政府没有相关政策保驾。
此外,电动车的安全性、辐射指标等,都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前顾虑的因素,再加上前些日子闹得沸沸扬扬的电动车自燃事件,虽然日后调查显示这并非电动车本身质量问题,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事件,都在消费者心中造成了对电动车的深度不信任。
依托本地企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采用政策补贴、公共交通推广和政府采购等方式,抢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第一杯羹,是各地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本逻辑。
然而,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真正症结在于,多数企业仍然在等待政策给予更多的引导、鼓励和推动,对培育、开发市场缺乏主动性、自信心。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和决心上,传统整车企业远远比不上民营企业、甚至不及低速电动车的生产企业积极和有魄力。就关键的硬指标而言,上述六大电动乘用车示范城市几乎全部交了白卷。所谓的电动乘用车销量,大都是“托儿”或企业采取特殊手段产生的,根本不是规范的市场所为。
综上,电动车在国内的萎靡,缘于政府未出台系统化策略、相关标准政策不完整,尤其是配套设施、核心零部件发展滞后,对电动车衍生出来的电池环保问题,相关政策可以说处在空白状态。此外,宣传力度低下,导致电动车主推的环保理念和节能思想并不深入人心。如此,政府只在购买层面提出补贴优惠政策,对电动车的发展和进步仅仅是隔靴搔痒。
在笔者看来,推动电动汽车的兴起和普及,政府现在的“热度”还不够全面,只有做出与市场相适应的系统规划,“政府热、市场冷”的现象才能得到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