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萨科技公司(Renesas)今天宣布,计划于2007年4月2日建立一家全资拥有子公司。三菱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拥有的Tada Denki有限公司将剥离其与半导体相关的业务,而这些业务将形成瑞萨科技新的子公司的核心。 自从其建立以来,瑞萨科技一直将合同质量保证任务转包给Tada Denki。这些业务的剥离以及作为瑞萨科技的一家全资子公司的独立运作,将有助于将其纳入瑞萨组织的统一管理之下。Tada Denki半导体相关的业务的剥离将根据公司剥离法进行,而受到影响的员工将依据劳动合同继承法重新分配到新的公司。 质量保证正在成为半导体业务一个日益重要的方面。对包括晶圆处理的前端工艺,以及组装及测试的后道工序工艺都是如此。新的子公司的建立将对进一步加强瑞萨科技的质量保证体系做出贡献。 • 公司名称:待定 • 总部:兵库县川西 • 总裁:待定 • 建立日期:2007年4月2日 • 投资:50亿日元 • 商业活动:质量保证 • 员工数:大约140名
芯慧同用半导体公司在北京与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意向书,合 作开发可编程、低功耗、高性能的解决方案,支持华旗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媒体播放器生产线。继芯慧同用半导体进入中国北京后,此多年协议的签署不仅将见证两家公司的成长,同时也将芯慧同用半导体公司的下一代媒体处理器工艺提供给华旗消费电子产品。 基于此多年协议,华旗资讯和芯慧同用半导体公司将合作开发高性能、低功耗的平 台,并将以"爱国者"作为品牌名称。合作领域包括下一代媒体处理芯片的设计,支持PMP 和移动电视设备。同时,两家公司也正为华旗PMP产品进行参考设计,在下一代设计中利用芯慧同用半导体的媒体处理引擎。 华旗总经理冯军说:"作为多媒体消费电子的主要提供商,我们必须保持技术领先,能够不断增加全新的性能和功能,并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芯慧同用半导体技术为我们提供的平台使我们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中依然保持着竞争优势。基于芯慧同用半导体公司的 ViViD 核,该平台可支持接收多种格式和标准的视频内容。芯慧同用半导体公司北京团队的扩大也大大推动了我们的这次合作。" 基于公司 ViViD 媒体引擎工艺,芯慧同用半导体公司提供的是迎合高速发展市场的最优化的高性能方案-一系列集成能力,支持多种音视频标准,支持全码率低功耗。灵活多变的解决方案支持针对中国市场进行的芯慧同用媒体处理芯片和参考平台的开发,这其中包括了对地区级的移动视频/电视标准,例如,S-TIMI, T-DMB,AVS 以及 AVS-H 的支持。同时,解决方案的灵活性还有助于开发出可以支持移动媒体领域的新兴项目以及政府项目的特点。 芯慧同用半导体的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 Cary Ussery 说:"此协议的签订验证了进入中国这一战略的优势,与市场龙头企业结盟,使我们能够在市场上飞速前进。这确保了在未来几年内进行大量的基于领先设计的投入。通过与华旗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为世界知名的供应商以及中国电子消费行业提供最优化解决方案。"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随着电子制造行业的加速发展和半导体消费的不断增长,印度将成为半导体产业的主要竞争者。 In-Stat研究公司近日发表研究报告称,不断增长的半导体消费和电子制造业的加速发展将使印度在三年内成为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力量。 该公司分析师Jain指出:“印度半导体产业目前主要由设计服务和嵌入式软件构成,当计划中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完工之后,印度半导体行业结构将发生变化。因此,到2010年印度将具有完整的半导体产业,从而与亚洲其他半导体制造国家并列。 In-Stat公司认为,印度还是世界上半导体消费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有分析师说,这个国家中产阶级的迅速兴起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半导体消费市场增长。In-Stat的研究报告预测,印度半导体产业在2005年的销售额是11.8亿美元,到2010年将增至30.9亿美元。
当前,在亚太乃至全球电信市场,最热门、最受大家最关注的技术和业务是什么?是3G、IMS?还是IPTV、手机电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光网络、网络安全、手机终端、OSS等传统领域,又有什么新的发展和机会?除此之外,无线宽带、运营级以太网等新兴领域,也聚集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在ITU香港电信展即将来临之际,本期《通讯世界》编辑部特意摘取这10大技术(业务),对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飨读者。 3G:全球起飞 中国等待 2006年进入年底,3G对于中国来说注定还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与之相对应,WCDMA和CDMA2000在全球正在呈现可喜局面,这表现在用户不断增加,向更大带宽的不断升级等。对于中国来说,唯一牵动人心的是TD-SCDMA的发展,TD-SCDMA的测试终于出现转机,面向国内五城市的放号测试结果将决定牌照时间。 对于WCDMA而言,目前全球75%的WCDMA执照持有者已推出WCDMA商用网络,已经有123张WCDMA网络投入商用之中,目前全球总用户数已经超过了8000万,在过去2个多月时间内的新增用户数量就高达1100万。这表明WCDMA已经完全成熟起来,其增长速度超越历史同期GSM的发展速度。 除了积极建设WCDMA网络之外,运营商也开始日益关注HSDPA或者HSUPA这样更高速率的技术。据GSM协会统计,仅仅在过去两个月时间内全球HSDPA商用网络数量再次增加了30%,目前37个国家推出的商用HSDPA网络已达到了59张之多。而且这种快速增长的态势还会继续持续下去,预计到2006年年底,全球商用HSDPA网络数量将有望突破85张。 对于CDMA2000而言,据CDMA发展集团数据,截至2006年第二季度,3G CDMA2000用户数量突破了2.75亿。CDG还指出,CDMA2000 1x EV-DO用户队伍继续壮大,第二季度新增600万新用户,全球用户数量达到3600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 在中国,TD-SCDMA无疑更受到关注。根据最新消息,从11月15日起,北京、上海、青岛、厦门、保定五个城市将陆续有2万专业用户,开始使用TD-SCDMA手机,这表明TD-SCDMA试验重点正进入最后阶段。根据TD-SCDMA产业联盟的说法,目前为止TD-SCDMA的测试结果非常正面,全网特别是在系统设备和传输网络方面整体性能良好。 伴随着3G的发展,全球设备商也在经历新的洗牌。爱立信收购马可尼、阿尔卡特和朗讯合并、诺基亚和西门子的合并、摩托罗拉和华为的合作、北电将UMTS部门卖给阿尔卡特等都是如此。可以看到,设备商的并购重组也反映出了融合不断继续,3G领域竞争不断加剧的趋势。 不管如何,3G都是移动运营商不能绕过的技术。在全球3G大规模商用的时候,国内3G一拖再拖,已经失去了大好的发展时机。业界已经得了3G疲劳症,即使哪一天3G牌照真的发放,已经不能令人兴奋了。 IMS:前景诱人 但仍然需要等待 IMS可谓给运营商勾勒了一副诱人的前景:提供丰富、灵活的IP多媒体业务,构建固网移动融合网络,帮助运营商夺回业务的控制权等等。然而,由于IMS仍然在发展之中,种种挑战还需要面对和解决。因此,从现在来看,虽然IMS很诱人,但仍然需要等待。 IMS的优势已经说了很多了,但挑战也不少:整体上看,IMS真正要实际运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IMS引入的驱动力、产品开发、网络组织架构、编号、终端定制、后台支撑等;IMS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组建大网的能力仍不尽人意;IMS在固网的应用还受限于网络的接入控制能力;IMS技术本身面临P2P等因特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挑战…… 所以,IMS还是在初级阶段,虽然运营商都将它列为重点关注对象,但要谈到具体部署可能还是早了点。比如中国的固网运营商,都在忙着进行固网智能化,也就是软交换。利用固网智能化,固网运营商可以简化网络管理,推出更多业务、加强业务营销等。而IMS呢,可能是下一步工作吧。 再说软交换与IMS的关系,中国电信的观点总结的可能比较实际:如果说模拟交换网是第一代技术、数字交换网是第二代技术的话,那么软交换就是向IMS过渡的重要阶段。PSTN是发展的基础,软交换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而IMS是最终的目标架构,三者将先后出现在网络中,长期共存,最终统一于IMS。 国内运营商对于IMS的发展应该有更多的自己观点,这方面美国运营商Verizon的做法可以借鉴。Verizon今年8月与思科、朗讯、摩托罗拉、北电和高通成立IMS研究组,针对自身情况,结合融合大势,推出了名为A-IMS的标准,有望很好地弥补IMS漏洞,加快IMS的商用。 据国外一个知名咨询公司预测,到2011年IMS的商用才会达到一个顶峰,IMS带来的收入也会令人失望。到了2011年,全球IMS产生的收入预计达45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为300多亿。看来,IMS的发展还是任重而道远呀。 IPTV:难道剩下的只是信心? 这两年,在许多咨询公司或调研机构发布的报告中,全球IPTV市场总是以“快速增长”、“市场巨大”、“未来前景无限”等字样出现,给出的数字更是让人信心十足。可事实确实如此吗?或许,欧洲、美洲甚至于亚洲的其它国家市场我们无法考证,但至少在中国,我们看到的似乎与这些预测有些出入! 在这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不确定”、“前景不明朗”等字样。许多对IPTV给予厚望,并在这一业务上投入巨大精力的设备商们并未从中得到太多收获。引用行业内一些人士的说法,这些设备商现在收获的或许更多的只是“案例”和“经验”,而不是合同和收入。有些分析机构甚至将IPTV列入了最不值得期待的业务队伍中。原因无非是监管问题、版权和内容保护问题、标准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因此在未来的几年内,IPTV还无法带给大家足够的信心。 尽管如此,中国的两大固网运营商在IPTV业务的准备和开展上还是热火朝天。其原因十分简单,IPTV在短期内不可能创造出可观的利润,但在未来,它却让运营商寄托了太多的希望。而且,IPTV还被赋予了保持用户和吸引新用户的特殊使命。电讯盈科(PCCW)在IPTV业务的开展上已经见到了这样的效果,这为中国的运营商在投资这一业务上的信心增加不少。 与此同时,作为一项新的业务市场,如果一家电信运营商不尽早进入,那么很可能意味着几年后进入这一市场的门槛会被提得很高,甚至会丧失进入这一市场的机会,因为如果你不做,会有其它人来做。从这点来看,又有哪家运营商敢轻言放弃这一市场呢?即使是冒着风险,也是要尝试一番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运营商在开展IPTV业务之初,常常是“赔本挣吆喝”。 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这两家在宽带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的运营商都把IPTV作为一项战略性的业务进行准备。今年9月1日,上海电信正式开通IPTV业务,成为继哈尔滨之后第二个IPTV规模商用的大型市场。 这两大城市的IPTV业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运营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看会影响运营商甚至整个业界对IPTV的信心指数。下一个正式规模商用的城市会是哪个,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测,然而,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为IPTV进行的业务和网络的测试,以及对整个网络进行的改造和升级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 另外,专注于IPTV的设备商这两年虽然实在的收获并不多,但也收获了许多订单之外的东西。经验、更为完善的解决方案、甚至于标准。因此中国IPTV市场,相信留给整个业界的会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打算,而不仅仅是心理上的“信心”。 手机电视:“风物长宜放眼量” 2006年10月24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正式颁布了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CMMB)(即通常所说的手机电视标准),标准于今年11月1日起实施。CMMB包含了传输技术、视频、音频、信道传输、协议等其他组成部分。作为标准核心部分、也是一直为业内关注最多、争议最大的传输技术已基本确定采用广电系统自主标准STiMi,这也意味着此前沸沸扬扬的国内手机电视标准之争终于落下帷幕,基于电信网络的技术标准的“靠边站”,也使得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广电路线”都占据了上风。 其实,从国际范围来看,在手机电视的实现方式上一直存在着“两条路线”之争:一条是“广电路线”,即采用广播方式传播电视信号,可以通过卫星实现信号覆盖,也可通过地面网络进行覆盖。比如欧洲流行的DVB-H和日本、韩国的S-DMB(卫星移动广播)及韩国推广的T-DMB,以及美国高通主导的Media-FLO就是其中的代表;另一条路线则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的“电信路线”,即通过电信移动网络传输手机电视,主要采取的是流媒体数据传播。近两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分别在国内部分地区开通的基于流媒体的手机电视就是其中的典型。 虽然此次公布的CMMB标准并非强制性国标,而只是指导性标准,并且此次发布的也只是标准的“第一部分”,也就是说,未来该标准还将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后续的标准将陆续发布。但不少分析人士指出,尽管目前该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但日后随着标准体系的完善,它有很大的可能将“升级”为强制标准。另外,推荐性标准虽然没有强制力,但有时推荐性行业标准会由主管部门以行规的形式执行,实际上也会起到强制性的作用。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此次手机电视国标的公布非常及时,与此前一拖再拖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IPTV标准,以及电信行业3G标准的难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市场来说,标准的尽快确定无疑将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围绕着标准的制定过程,质疑甚至批评的声音也不在少数。事实上,很多来自电信系统的专家都认为单由广电制定标准并不合适,一方面手机电视这一新兴业务产业链中既有影视内容商、有广电运营商,也有移动运营商、终端厂商,横跨了电信、广电两个行业,到底由谁监管仍未确定;而另一方面,相对较缺少市场竞争经验和能力的广电怎么来开启手机电视这一广阔的市场,业内同样表示担心。 虽然从技术上来看,在目前情况下,采用广播的方式做手机电视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但无法否认,广播传输也有着难以逾越的不足——只能单向传播,无法接收来自用户的上行信息。其次,在用户的管理、计费、市场推广等方面,广电运营商也具有难以弥补的缺陷,而这些欠缺,恰恰正是电信网络固有的优点。 除此之外,在终端方面,国际主流标准的背后都有手机厂商的支持,比如T-DMB背后的韩国三星、LG,MediaFlo背后的美国高通,DVB-H背后的诺基亚,MBMS背后的爱立信。手机电视要推广,就不可能把这些厂商摒弃在外,毕竟手机电视首先必须是手机,谁会把没有通话功能的终端24小时带在身边?除了手机又有什么终端能够在国内拥有5亿用户? 根据咨询公司的预测,到2010年我国手机电视用户将超过2000万户,这是一块很大的蛋糕,自然谁都想分一口。无论是电信还是广电都应该秉持开放和团结的心态,鼎力合作,才能将蛋糕越做越大。希望在手机电视后续标准的制定当中,大家都能够抛弃“门户之见”,把眼光放远一点,这样才是我国手机电视产业之大幸。 光网络:市场令人期待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全球光通信市场先后经历了高速增长、萧条到近年来恢复增长的过程。全球光网络设备市场在2000年达到最高峰——300亿美元,2003年跌入谷底,仅有83亿美元,2004年则恢复到98亿美元。所以2004年可以说是转折之年,从这一年开始全球光网络市场开始回暖。 国内的光网络市场近10年的发展也基本是这种情况,只不过时间都相应推后一些。过去的两年里,光网络市场的增长主要来自两方面,城域MSTP和蜂窝基站回程,另外,FTTH的起步也对市场增长有一定贡献。 回顾人类历史上5次经济发展浪潮——工业革命、蒸汽机、钢铁、石油和汽车、IT和电信——所经历的“繁荣-萧条”周期,每一个时代可分为5个阶段,即引入期、高速增长期、转折期、调整期和成熟期。如果历史本身又在重复的话,那么光网络市场现在是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成熟期,而这个阶段将持续20年。 今年上半年国内光网络市场出现强劲复苏。中国移动上半年招标350万芯公里光缆,中国网通招标210万芯公里光缆。保守估计,仅四大运营商今年的光缆需求就将超过1100万芯公里。据分析公司预测,今年国内光纤光缆行业可保持15~2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市场对光纤光缆的需求最能反映光网络市场的发展状况,所以光网络设备市场的增长也必将令人兴奋。 随着3G、数字电视和IPTV的启动,国内光网络市场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另外,今年铜价的急剧上涨,FTTH相对DSL的成本劣势正在逐渐弱化,FTTH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通讯世界》认为,在未来几年里,有3种光通信技术将会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它们是PON、40G和ROADM。 运营商虽然已经预见到了市场对高速互联网接入、高清晰视频以及视频点播业务的巨大需求,但接入网却成了业务提供的瓶颈。现在,50M的接入带宽需求已经不是什么神话,所以,FTTH的普及是必然的,而且时间也不会太久。PON网络具有维护简单、容易扩展、易于升级、接入速率高、服务范围大以及带宽分配灵活等特点,非常符合运营商的要求,是FTTH的首选技术。 在同样的传输容量下,40G系统所需的波长数少,如组成一个传输容量1.6T的WDM系统,10G系统需要160波,采用C和L两个波段;40G系统只需40波,采用一个波段。这将简化网络管理,降低运营费用。此外,40G系统比4个10G系统更节省空间、功耗。可见40Gbit/s更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趋势。40G系统技术上已经成熟,之所以没有规模部署,关键是市场需求不足。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和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发展,40G系统的部署肯定会被运营商提上议事议程。 作为光传送网的核心设备,ROADM的使用,将给运营商的业务开展和网络维护带来极大的便利。ROADM支持波长级业务的开展这是它最吸引运营商的地方。运营商使用ROADM节点设备向大客户提供波长级业务(如支持SAN)时只需通过网管系统进行远端配置即可,极大地方便了这种新类型业务的开展,提高了对客户新需求的反应速度。几乎所有的固网运营商都对ROADM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传统ADM设备退役之时就是ROADM登台之日。 无线宽带:谁主未来? 笔记本电脑、PDA和智能手机正慢慢地平民化。以最具市场价值的智能手机为例,今年上半年全球出货量暴涨了77.5%,达到3470万部。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速度还将保持下去。 所以,无线宽带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其未来市场总量将会与蜂窝通信相媲美。那么,哪种或哪几种技术将会主导无线宽带市场的未来呢?是802.11n,还是802.16e,抑或是802.20? 802.11n,是为解决Wi-Fi技术的缺陷而来的。人们需要一种具有传输带宽更高、覆盖更远距离、更安全可靠、可管理、能漫游的无线局域网传输技术,它就是802.11n。802.11n还有一个价值是其将带来许多崭新且有价值的应用,比如个人和家庭NAS(网络附加存储)业务。 用“望穿秋水”来形容业界对802.11n标准出台的期待一点不为过,遗憾的是IEEE日前宣布,由于需要对802.11n标准第一次草案进行大约1.2万处修改,原定于今年秋末的第二次草案被推迟,很可能要到明年1月才能露面,而最终标准极有可能无法在2008年前出台。此举将众多厂商此前推出的“pre-802.11n”设备推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对Wi-Fi市场也将产生负面影响。 在中国市场,情况稍微有点复杂, WAPI产业的不断成熟必然会对WiFi市场产生重大冲击。 802.16e,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一个产物。它实现了个人通信的IP化、宽带化和移动化。另外,它所采用的MIMO 和OFDM技术成功地解决了无线宽带通信系统中存在的两个最严峻的挑战:多径衰落信道和带宽效率。MIMO 和OFDM技术将最终引领802.16e走向成功,当然提高技术成熟性和降低设备成本依然是802.16e的当务之急。对于802.16e,业界谈论得已经足够多,这里不再赘述。 802.20,这是一项尴尬的技术。它也被称之为Mobile-Fi,概念最初是由IEEE802.16工作组于2002年3月提出的,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组,目的是为了实现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的高速率数据传输,以弥补802.1x协议族在移动性方面的不足。2002年9月,IEEE802.20工作组正式成立。 802.20工作组的目标是制订一种适用于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空中接口规范——物理层和MAC层。在物理层技术上,以OFDM和MIMO为核心。在设计理念上,强调基于分组数据的纯IP架构。目前,802.20标准还处于制订阶段,按原计划最初版本将于今年12月正式颁布。但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因为该标准在今年6月份因为某些原因一度被中止过,9月份标准制定工作才重新启动。 说802.20尴尬是因为它与802.16e技术的定位是极其相似的,而且核心技术也相同。既生瑜何生亮,笔者也很纳闷IEEE到底是怎么想的。而且802.20标准现在已经跟高通公司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已经不再是一项独立的标准了。业界已经厌烦了高通在移动通信领域的贪婪,所以802.20技术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 综上所述,已经实现小规模产业化的802.16e技术最有希望成为未来无线宽带市场的霸主,而802.11n作为802.16e的一个补充也将受到运营商和最终用户的青睐。 运营级以太网:“风景这边独好” 经过过去30多年的发展,今天以太网已成为无所不在、无人不知的网络技术。以太网技术以其良好的经济性、互通性和易用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网、园区网、甚至家庭网等局域网领域。但近几年,随着光以太网、10G以太网等技术和标准的成熟,加上运营商不断寻找途径以期减少运营成本、增加新的利润来源,以应对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以太网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城域网领域。 但与此同时,以太网技术在可靠性、可管理性,以及QoS保障等方面的缺陷成为困扰运营商的技术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运营级以太网技术应运而生。按照城域以太网论坛(MEF)的定义,运营级以太网应具备的五大关键属性为:可靠性与保护、业务扩展性、运营级OAM、严格的QoS、对TDM业务的支持。可见,运营级以太网技术在以太网原有的优势基础上,又增加了能够提供多业务承载、能够提供ATM级别的保护切换、能够提供满足SLA等级的服务质量保障、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等优势,这无疑将促使越来越多的运营商选择以太网技术作为承载网在城域网建设中进行应用。 据Infonetics公司的报告,2004年至2005年,全球城域以太网设备的收入几乎翻了一番,从26亿美元上升至49亿多美元,并有望到2009年再增长两倍,上升至155亿美元。从2005年到2009年的5年时间内,运营级以太网设备的市场规模累计将达490亿美元。在当前一片低迷的市场环境下,称得上是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网络安全:不再可有可无! 网络安全对于运营商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了,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等业务以及IP技术的引入之后,安全对电信运营商来说,其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2006年5.17世界电信日将主题定为“让全球网络更安全”就是体现了这一点。 对于运营商而言,安全的内容包括网络的安全、信息的安全和业务的安全,这几方面有效结合才能为用户提供一个整体的安全体验。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及其重要性的逐日提高,国内运营商也都或早或晚地构建自身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起步最早的当属中国电信,6年前,中国电信就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开始建立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分为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其中管理体系包括组织体系、策略体系和保障机制。随后,中国电信又建立了网络安全基础支撑平台(SOC平台),从而形成了手段、技术保障和技术管理体系,以完成中国电信互联网安全的保障工作。据悉,SOC已经进入到试点阶段。 中国网通的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将重点放在宽带网络上,其建立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包括组织管理、技术保障、运作保障3个子体系。在网络层面上,中国网通对总部大网(CHINA169+CNCNET)100多台骨干网设备和核心网管系统进行了加固,建设了SAN网络。同时对安全事件存储、异常流量系统和垃圾邮件系统的建设也在进一步完善当中。 2005年,中国移动的网络与安全保障体系NISS,在一次狙击波病毒来袭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NISS的职能就是对涉及中国移动的所有信息资产,包括通信网、业务支撑系统、网络部等各个部门的重要信息进行保护。 今年5.17电信日前夕,中国联通的无线VPDN系统获得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颁发的“中华人们共和国国家信息安全认证”证书。另外,中国联通也和McAfee公司结盟,为其如意通邮箱用户提供安全产品的定制服务。其实,“安全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联通C网业务的重要卖点之一,其也一直在强调业务的安全性和网络的安全性。 从这些可以看出,运营商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已经逐步得到提高,然而“安全”总是相对的,对于运营商而言,唯有时刻警惕,构建更为强大的防范体系才能让网络更安全一些。 手机终端:未来趋势如何? 随着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它还具备了娱乐、商务、安全的功能。 3.5G(HSDPA)手机:HSDPA的出现将3G的传输速度提高了7~10倍,它不仅可以提供语音通话、文字短信、视频通话等服务,还可以在短时间内接收大容量数据及播放更加清晰的视频内容。HSDPA手机的出现填补了WCDMA下行传输速率不足以支撑未来高速发展的数据业务需求这一缺口。 Wi-Fi无线接入: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一直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便利,Wi-Fi推出之后也得到了众多手机厂商和消费者的欢迎。Wi-Fi技术与蓝牙技术一样,属于在办公室和家庭中使用的短距离无线技术。在机场、车站、咖啡店、图书馆等人员较密集的地方设置“热点”,用户就可以通过支持Wi-Fi无线上网的手机,高速接入互联网。 电视手机:手机电视服务被认为是3G移动多媒体时代的杀手业务之一,是未来移动增值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的电视业务采用流媒体技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收看电视台的各类直播节目;同时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点播您最喜爱的节目或电视剧,让随身手机成为随身的数字电视。 BlackBarry手机:对于商务人士来说,手机应该是电话和PDA的集成、能长时间的稳定使用、随时随地处理mail、日程任务的提醒、较长的电池使用时间等等。如今,充分满足上述功能BlackBarry手机以及其业务,已经开始陆续登陆商务手机市场。 NFC手机: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手机支付可以看作是一种RFID非接触式支付方式,其便捷性能够使手机、名片夹和钱包“合三为一”。人们除了可以通过手机来交换事先存储在其中的电子名片,并将其自动存入手机电话簿外,还可以将包括交通卡、打折卡、银行卡、积分卡在内的各种卡片与手机绑定。 手机指纹识别: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日益流行,仅靠手机自带的密码和SIM卡锁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手机安全性的要求,指纹识别技术的出现正是迎合了这种的需求。内嵌指纹识别技术的触摸屏手机具有指纹阅读器的功用,从而增加无线交易的安全性。 OSS:3G时代提出新要求 电信网络和电信业务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电信运营支持系统(简称OSS)也在经历巨大的变革。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完善的OSS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加强企业管理,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的法宝。因此,迅速建立先进的OSS,不断跟上业务和网络发展的需要对于运营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G时代对运营商构建OSS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中国的运营商而言,中国电信的MBOSS功能域的体系,中国移动的BOSS2.0的功能架构,以及中国联通业务支撑系统总体架构,他们功能域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3G对这些功能域没有本质的更改,但对功能的要求就有很大的不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融合计费:3G的产品为客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确认客户的消费模式将更加困难,对内容的管理难度增大。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区别性定价,OSS应当具备事件计费的能力、区分事件内容的能力、及时更新内容目录和费率表的能力、实现与内容提供商进行结算的能力、区分上行流量和下行流量的能力以及对失败的内容传输进行补偿的能力。 产品管理:3G网络支持功能多样、内容丰富的产品,OSS必须有效的对3G产品特别是数据业务产品进行管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是进行统一的管理——形成统一的产品目录,并且把产品目录收回到OSS管理以后,从而把服务订购的关系统一起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另外实现产品精细化的管理,可以提高3G的语音、数据还有新业务的营销能力。 加强合作伙伴的管理:3G的客户群体庞大,运营商对客户分析层面的需求相应的提高,要求OSS对业务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支撑,包括产品供应管理、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销售、产品使用管理和产品的更替。OSS应保证快速、准确地找出适合用户需要的服务,并及时推向用户。
据国外媒体报道,市场调研机构In-Stat日前指出,随着芯片工厂的建成,印度直到2010年才能够形成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届时,印度的半导体消费也将比目前增加两倍。 In-Stat的分析师Mayank Jain表示,印度目前的半导体产业主要是在芯片设计和嵌入式软件领域,到2010年,印度将建成第一个半导体生产线,从而形成完整的半导体产业生态系统。届时,印度将和其他亚洲国家在半导体市场展开竞争。 研究也指出,随着手机、消费电子、电视机等销售的增长,印度对于半导体的消费也将快速增长。In-Stat表示,去年,印度的半导体市场容量为11.8亿美元,到2010年,市场将达到30.9亿美元。 目前,印度半导体产业最为尴尬的是没有一座芯片加工厂。印度半导体产业人士认为,印度政府并没有鼓励芯片制造产业的政策,也不愿意进行资金上的扶持。 目前,印度有一个耗资三十亿美元的半导体制造计划,名叫SemIndia。按照计划,印度将首先建设芯片测试封装工厂,随后投资建设200毫米直径和300毫米直径的芯片加工厂,这些芯片厂将主要制造用于手机、电脑、电视机顶盒的芯片。不过,这一计划的进展还有待观察。
埃派克森微电子宣布,在全球无晶圆厂半导体协会(FSA,又译作全球 IC 设计与委外代工协会)于美国加州圣克拉市举行的第12届年度颁奖晚宴上,埃派克森被授予了2006年度“私营无晶圆厂半导体企业杰出财务表现大奖”。 根据 FSA 的规定,获得该奖项的企业在截止到2006年6月底为止,必须实现连续八个季度销售额或净收入翻倍增长。2004年财政年度,埃派克森的销售额实现了六倍以上的飞跃式增长,获得 FSA 的奖项正是对其卓越的财务成绩、优秀的创新能力和巨大长期发展潜力的肯定。这也是该协会历史上第一次将这一业界瞩目的奖项颁发给中国内地的私营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 FSA 是全球 IC 行业的权威机构,扮演着全球无晶圆厂半导体产业发言人的角色,它的年度奖项是无晶圆厂半导体行业最权威和含金量最高的奖项之一。许多获奖公司在得到 FSA 的行业认可之后都高速成长,由小型新兴公司发展成为业内领袖企业和华尔街的宠儿,其中包括 Broadcom、Marvell、高通 (QUALCOMM)、NVIDIA 和 Xilinx 等业内知名企业。 “我们祝贺埃派克森微电子凭借其优异的财务表现获此大奖,祝贺它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获此殊荣的私营无晶圆厂半导体企业。” FSA 的创建人之一和执行董事 JodiShelton 女士指出,“埃派克森微电子在半导体行业中定位出色,我们期望其未来在财务表现和科技发展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为中国第一家获得此奖项的私营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我们感到十分骄傲。我很荣幸地代表全体公司员工来接受这一奖项。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的用户、投资人以及铸造、组装和测试的合作伙伴、分销商和供应商。”埃派克森微电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表示,“在过去的四年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显示了强大的增长潜力。我们相信凭借丰富的产品结构、领先的创新技术、高超的工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清晰的市场定位,埃派克森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Zetex Semiconductors 近日宣布,委任香港半导体业界资深专家罗国威为公司半导体专用标准产品(ASSP)业务部首席市场总监,全权负责公司在音频、卫星直播系统、发光二极管(LED)驱动器和LED功率管理产品业务领域的发展。 加盟 Zetex 前,罗国威在德州仪器公司工作了26年,担任亚洲高级市场推广和销售职位,业绩非凡。离任前,他是德州仪器香港办事处的市场及销售总监。 罗国威表示:“目前,Zetex公司正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不仅被业界誉为模拟设计领域的创新先驱,同时也实现了真正的技术突破,在LED驱动、LNB和音频放大器等不同领域,特别是高效功率管理方面都有不凡成绩。” “Zetex的专用标准产品将为未来功能齐全、兼具空间及能量效率的产品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公司的整体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已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未来的新挑战。” 谈及罗国威的加盟,Zetex公司首席执行官 Hans Rohrer 表示:“罗先生在业界的资历备受肯定,他拥有丰富的经验,对我们的目标市场了如指掌。他将带领我们世界级的团队,共同致力于提升公司的专用标准产品业务。” 罗先生在亚洲半导体领域拥有公认的地位,曾经担任香港半导体行业协会副总裁,以及香港电子商会技术及应用委员会主席。 此外,罗先生还曾经担任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及香港科技园第三代无线技术实验室的顾问。
“十五”期间,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不久前出台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中国集成电路领域知识产权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同领先国家相比,中国在这一领域技术水平的差距并无缩小甚至有增大的迹象。 2000年至200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和销售收入的年增长速度超过30%,居全球之冠,已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芯片消费国。 产业扩张带来了生产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然而,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杨起全研究员等专家在分析后认为,引进技术并不等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集成电路领域的研发虽然在少数领域有所突破,但专利技术水平同领先国家相比还处于劣势,差距有增大的趋向。这份题为《中国集成电路专利技术分布和竞争态势》的报告显示,从1985年中国专利法实施至2003年底,中国集成电路领域共有发明专利申请15969件,其中11345件为国外提出的申请,占71%。由中国申请人提出的4624件专利中,大陆专利申请量仅为1458件。 专家在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在中国申请集成电路专利的企业中,累计排名前十位的,日本企业占6家,表明中国集成电路领域发明专利的授权主要掌握在国外技术领先企业手中。
11月10日,樊凯从中芯国际得知,由于资金窘迫,后者在成都的8寸制造厂投资规模被迫缩减。在此之前,作为中芯国际长期主要的美国设备供应商,樊凯所在公司为配合对方成都厂采购计划原定到成都设立办事处。而现在采购计划缩水,成都办事处也无专门设立的必要了。 同期,樊凯还从其他渠道打听到,同样因为资金问题,中芯国际在上海的12寸厂也被迫延期——原定今年年底开始装机的计划,改为明年6月引进设备,明年下半年实现量产的原定目标只能继续后延。 然而,有熟悉中芯国际运营状况的人士认为,成都、上海项目受阻的表面原因是缺钱,而实质问题出在他们的发展模式上急功近利,过度依靠大规模投资来扩充规模,追求产能提升,忽视了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中芯国际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和研发实力,他们的未来发展不容乐观。”樊凯直言。 外购订单一减再减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樊凯向《IT时代周刊》透露,中芯国际已经取消向他们公司引进新设备的计划,准备将上海1厂内用了超过5年的设备搬到成都厂,再向外引进一批他们公司的二手设备。从引进的设备总量减少来看,成都厂规模正在缩减。与此同时,中芯上海12寸厂购买设备的计划也开始调整。 而此前的6月,中芯国际获得6亿美元银团贷款。据张汝京透露,这笔贷款除用于偿还上海8寸厂3.93亿美元负债,剩余部分加上另外的营运资金投向建设中的上海12寸厂。但现在看来,情况进展并非想象中的那样。 “原本中芯国际给我们公司的订单就削减了一半,目前又再度削减。作出这样的调整,与他们目前的资金缺乏状况有直接关系。”樊凯说。 本刊记者向中芯国际相关负责人求证此事,中芯国际执行顾问郑敏政向《IT时代周刊》表示,在成都的8寸厂计划沿用上海的8寸厂和天津厂一批旧设备,再向外购买一批二手设备,目前中芯正在加快建厂的速度,但是,这位负责人并没有否认成都厂的规模缩减。而且据郑提供的信息,成都厂如果采用购买二手设备和新设备结合的方式,将只需要2.5亿美元,如果全部使用新设备,投资将高达10亿美元。 郑敏政还向本刊记者透露,原计划旧设备明年1月5号进厂,将提前到今年12月4号。 一切迹象显示,中芯国际在业绩的压力下,降低成本还不止于此。这家在2000年开始组建的企业,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最不景气的时候开始起步,其成本控制之道从来就为业界称道。从Fab(制造车间)里出了名的不对参观者免费发放鞋套(每双收5角钱),到7元钱整齐划一的工作盒饭。任何细节的“节约”都没有被放过。 如今传来成都厂和上海厂面临资金压力而削减采购计划的消息,为中芯国际的“节约事迹”再添一笔。作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芯片制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所以他们的大量资金都用于向合作伙伴购买设备。在唯一应该出手大方的地方也节约,中芯国际目前的资金压力可见一斑。本刊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2006年,中芯国际还向北京工厂增投4亿美元用于购买新设备,扩充产能。 从2000年起步,到2005年一跃成为全球芯片代工前三名。中芯的崛起成为业界神话,这让张汝京笃信依靠合理布局、扩大产能,向高端发展是中芯国际持续盈利的关键。以政府融资租赁形式兴建的成都8寸厂、武汉12寸厂,和早在发展蓝图中的上海12寸厂,都是中芯扩张进行式中的重要内容。 伴随中芯高速扩张,资金的捉襟见肘成为家常便饭,张汝京向投资者承诺的5年恢复盈利的期限将至,然而中芯的实际运营状况却令人担忧,如果长期无法给投资者以满意的答卷,中芯难以获取继续发展的资金贷款,前景将难以想象。 重回亏损状态 5年实现盈利,一直是中芯国际反复强调的观点。从2001年正式投产算来今年正好是第五年,“我们今年的目标是恢复盈利”这是张汝京从年初就反复重申的一句话。 2006年6月底公布的第2季度财报,尽管仅仅呈现小额盈利,也让中芯国际舒了一口气。似乎日子在好转,因为按照预期,到2006年年底前设备折旧陆续结束(郑敏政介绍,中芯国际的折旧费用为9亿美元,分5年结束),企业得以全面恢复盈利,那么中芯国际真正实现盈利整整提前了近半年。 好景不长,中芯国际第3季度又重新恢复亏损状态。作为全球芯片代工四强业者之一,他们最后一家发布3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中芯国际结束了2季度短暂的盈利再度出现亏损,毛利率从破10%大关降至8.9%,单季净损约3,510万美元,每单位美国存托凭证(ADR)净损0.1美元。 据郑敏政透露,中芯国际2004年亏损8000万美元后,在2005年转为盈利1亿美元。但今年中芯国际又将陷入亏损。据郑介绍,外界预计中芯国际的亏损至少将高达5、6千万美元。 根据中芯国际的财报分析,产能利用率下降,平均单价下滑,加之整体半导体受库存影响,是导致其亏损的主要原因。中芯国际总裁兼执行长张汝京表示,第四季半导体库存仍将会持续,情况会随库存持续修正而好转。 除设备折旧继续给业绩增长带来压力之外,中芯一向引以为傲的产能利用率也呈现下滑趋势。企业除了要面临自身问题,还必须面临行业各种状况。尽管第3季度亚太区营收比重增至25%,但北美区客户却由46%下滑至38%,显然,亚太区客户增长速度不及国际级客户调整库存幅度。 在投资者方面,盈利如昙花一现瞬时“扭盈为亏”,让投资者倍感失望。自公布第3季度财报以来,中芯国际在纳斯达克的股价便一路走低。是如期走出亏损阴霾,还是维持盈利局面,未来一个多月的表现显得尤为重要。无法兑现对投资者的承诺,中芯未来的命运可想而知。自2004年纳斯达克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起,中芯国际就一直承受着资本市场的巨大压力,如何实现盈利,成为目前这家企业最为棘手的问题。而素以积极实施产业布局来实现盈利的中芯国际,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也不得不谨言慎行。 其实,早在中芯国际宣布将以租赁模式参与武汉12寸芯片厂项目时,业界就开始质疑张汝京依靠扩大产能以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做法,建议企业应更多地去规划自己的产品结构,努力提高技术质量,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芯国际的成品优良率徘徊不前,与台积电等先进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樊凯透露,中芯在北京的4厂,成品优良率仅能保持在6、7成,导致订单数量一直不够理想。订单数量下降,首当其冲的是中芯国际的经营业绩。 芯片产业素有“吞金兽”之称,芯片行业经验显示,一旦一条芯片生产线上马,企业就必须不断跟踪半导体高端技术,不断投入大量研发资金。以12寸生产线为例,1997年在德国诞生的第一条生产线,累计投资已高达200亿美金。中芯迅速扩张,带来的是维护费用的递增,订单数量的不理想,更增加了运营成本。长此以往,企业将不得不进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企业选择合适时机,扩充产能提高竞争力,一位行业专家向记者表示,目前中芯国际尚不具备这种实力。 重新审视投资模式 国内芯片供需缺口加大暴露国内芯片制造硬伤,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国内芯片市场有8成依靠进口,基于此,国内芯片制造力度加大无可厚非,然而,如何健康地发展国内的芯片制造业却值得商榷,芯片制造扩张规模,还需建立在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上。 对企业而言,如果片面追求规模,不注重盈利,这家企业将陷入虚假繁荣。与成都项目相类似,中芯国际在武汉的项目同样采取地方投资,委托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这个计划投资100个亿的项目,在启动之初就备受争议。有专家甚至提出,地方投资的做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同样,前述成都8寸厂属于政府投资项目,中芯国际从上海搬来的设备原则上是由成都政府出资购买,然而在新设备购买中表现出来的计划缩减,从根本上反映出政府投入的资金支持不足。所以上述行业专家认为,地方政府在发展芯片产业过程中,对单个企业过分示好,这并不足取。他建议中芯国际兴建芯片制造厂应该采取企业投资,地方政府跟进的形式。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一负责人指出,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实施的项目稳定可行,地方GDP、税收等均可得到提升,但项目的实施除了考虑资金、土地等资源之外,还要考虑其他因素。一位上海业内专家也认为,与芯片产业相关的产业配套设施,人才储备,都是芯片生产厂设厂的重要因素。企业的产业布局应该更多地考虑这些因素。他坦言自己不赞成中芯国际扩张的做法,他认为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让上海12寸厂早日竣工。 继上海、北京兴建12寸芯片厂之后,中芯在武汉开始兴建新的12寸厂,地方政府的投资一定程度上有效减轻了企业前期建厂的资金压力,也有效规避了设备折旧给企业运营带来的巨大负担。然而,在没有充分的技术、人才、市场做储备的前提下,这样的布局仍然让人担心。 先是成都8寸厂、再是上海12寸厂,未来,武汉12寸厂是否会面临新的棘手问题,在采访中,业界大都不抱乐观态度。他们均一致认为,企业面临困局的同时,地方的产业发展也面临巨大风险,如何合理利用产业发展时机,企业、地方必须量力而行。
意法半导体 (ST)在新德里举行了一场名为“ST DAY in India”的特别活动。通信与信息技术部部长 (Minister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ayanidhi Maran 以及 IT 秘书长 Shir Jainder Singh 出席了此次活动。活动期间,该公司高级经理人对全球与地区电子产品与半导体市场进行了战略性回顾,其中特别强调了发展迅速的印度电子产品市场。 行业分析师预计,印度电子产品制造的增长速度将高出全球增长速度的约5.5倍,印度将成为全球电子产品制造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同时意法半导体还着重指出了其为印度客户提供的支持的深度以及产品、平台与技术的广度。 意法半导体公司副总裁兼新兴市场地区总经理 Thierry Tingaud 在举例中引用了数字多媒体、汽车电子产品以及智能卡/无线射频识别 (RFID) 应用产品,他指出:“意法半导体是开发并提供支持所有市场部门的硅技术的全球领导者,这些市场提供了印度电子产品行业中最令人振奋的发展机遇。事实上,意法半导体已经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机顶盒芯片供应商和汽车应用产品专用芯片的头号供应商,同时还是迅速发展的超高频 RFID 芯片市场的最大供应商。” 意法半导体新兴市场地区副总裁兼印度设计中心主管 Vivek Sharma 表示:“意法半导体在与全球客户、战略合作伙伴、大学以及研究机构建立强有力的合作关系方面目前无人能够超越。我们致力于利用所有这些优势为印度迅速发展的电子产品制造行业提供支持。由于我们的 Greater Noida 研发中心已经全面参与了我们众多重要产品与平台的开发,因此我们能够为我们的印度客户提供无与伦比的支持。Greater Noida 研发中心从1987年的4名员工发展到现在的1700多名。”
12月11日消息,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802.3高速研究组(HSSG)已经投票决定制定下一代万兆(100Gbps)以太网开发的标准。 据vnunet.com网站报道,虽然万兆以太网标准已经讨论了一年多的时间了,但是,正式宣布这个消息意味着万兆以太网标准的制定工作现在可以开始了。所有的厂商都可以提供有关新的高速网络技术的意见。 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中心网络经理Lucinda Borovick说,万兆以太网在新闻媒体已经宣传了很长时间了。现在,802.3高速研究组要用一些时间听取有关下一代高速网络的意见并且讨论这个问题。 Borovick说,通过向速度提高十倍的网络投资,投资回报的要求可能会达到平衡。802.3高速研究组的决定继续表明,网络行业相信长期以来一直采取的提高网络速度的做法是合理的,就是每一次把以太网的速度提高十倍。 802.3高速研究组在这次会议上还同意支持OM3多模式光纤的传输距离至少要达到100米,单模式光纤的传输距离至少达到10公里。 以太网联盟总裁Brad Booth说,802.3高速研究组支持万兆以太网为下一代高速以太网的决定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是重要的第一步,以太网联盟将全力支持802.3高速研究组的工作。
MIPS 科技宣布,公司已于 2006 年 12月 1 日向美国地方法院加利福尼亚州北方区法院提起泰鼎微系统(Trident Microsystems)对其专利与商标侵权的诉讼。该诉讼是在对泰鼎微系统非法使用 MIPS 科技知识产权(IP)进行商业磋商未果后,MIPS 科技决定采取的进一步法律行动。 MIPS 科技知识产权副总裁 Jim Kurkowski 表示:“在设计和授权高性能、高性价比的基于微处理器技术领域,MIPS 科技是领导者。我们在开发这一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这一点可以从我们众多的商标及专利体现出来。一方面,我们通过对 MIPS 处理器内核和架构进行授权,与其他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并谋求共同成功;另一方面,我们也随时准备捍卫我们的 IP 权利以保护我们的投资。”
MontaVista 软件公司今天宣布获得以西门子风险基金为首,包括NEC,Alloy Ventures, US Venture Partners, Aplix等风险基金投资的2100万美元。 MontaVista软件公司的总裁兼CEO Thomas F. Kelly 这样说:“MontaVista软件公司是领先的Linux操作系统供应商, 已经有2000多个用户,在数以万计的设备和电子仪器中配置了我们的经受实际检验过的Linux操作系统。这些资金使我们能够扩大我们的产品供给,并且持续不断的吸引市场中的绝顶聪明的人才。” 风险发展公司(VDC)评论说:2005年世界范围的嵌入式/实时移动应用程序操作系统,绑定工具和相关的服务总值达到了10亿美元,这在2008年将要达到20亿美元。 “我们是MontaVista多年来不断成长的用户,并且在市场上有基于 MontaVista技术的战略性产品线。” Siemens AG 的Siemens Corporate Research and Technologies的领导Reinhold Achatz说:“MontaVista是一个重要的供应商,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Siemens风险基金给MontaVista的持续增加的投资中得到放映。” MontaVista发布了三种用途不同的Linux版本:用于移动电话和设备的Mobilinux,用于电信基础设施的Carrier Grade Edition,还有用于大范围的电子仪器设备的Professional Edition。 “MontaVista Linux是久经考验的,高度可靠的软件,”NEC公司的IT Platform Business Unit的高级副总裁Yoshikazu Maruyama说:“从公司使用MontaVista Linux的基础设施中我们可以看到6个9的可靠性。我们将继续使用MontaVista Linux,增强相互战略伙伴关系,以此来扩大我们在下一代网络(NGN)中的市场份额。 这轮融资将在12月24号完毕。MontaVista表示这笔资金主要用来建设现金储备。 “在嵌入式Linux的市场领先者上增加投资是一个完美的决策,” 风险基金US Venture Partners的主要股东Steve Krausz认为:“从MontaVista拥有最知名的客户及其技术的领先地位,到他们的强有力的管理及巨大的可成长的市场空间,可以看出,这次投资势在必行。”
LSI Logic公司日前表示,已经同意以大约40亿美元价格收购存储和网络芯片供应商杰尔系统(Agere Systems Inc)。这笔交易将产生一家年收入35亿美元左右的公司,昭示着半导体业行业还将面临更多积极的整合。通过收购,LSI希望能在广泛的市场领域提高竞争力,该公司业务遍及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LSI Logi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bhi Talwalkar表示,“通过双方携手,我们期待合并后的规模可以扩展在市场的领先优势,实现协同效应更好服务于我们的客户。”LSI Logic 表示,将以每2.16股该公司普通股换购1股杰尔系统的股票。相当于每股收购价22.81美元,以杰尔系统当天股票交易日收盘价17.79美元计算,此次收购溢价部分为28%。 杰尔系统由朗讯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 Inc)独立出来,一直是存储、移动和网络市场OEM厂商的主要半导体供应商。与LSI Logic一样,其主要客户群包括希捷(Seagate Technology)等硬盘供应商。希捷首席执行官Bill Watkins表示,“杰尔系统和LSI都是希捷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帮助我们生产行业领先的硬盘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LSI Logic 表示,收购将带来节省成本节省,通过“增加制造和运营效率”,预计2008年将达到至少节省1.25亿美元开支,据悉,这笔收购交易将在2007年第1季度完成。
来自中国和欧洲的众多企业、行业代表和相关政府部门官员4日会聚北京,深入探讨如何打造协调一致的中欧电子电气产品环境标准,推动双边贸易和环保合作和谐发展。 在4日开幕的中国-欧盟RoHS大会上,欧盟驻华代表团经济商务参赞赛明葛说,尽管中国和欧洲在限制有害物质使用上仍存在分歧,但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在促进贸易的同时保护环境与健康,而建立统一的标准对双方之间建立可持续的、成功的贸易关系至关重要。 根据欧盟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指令),所有在欧盟市场上出售的电子电气设备必须禁止使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六种有害物质。为了应对欧盟新指令,中国信息产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7部门也于今年2月联合发布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即中国的“RoHS”,该管理办法将于2007年3月1日起实施。 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副司长柴小林在会上说,研究发现,中国和欧盟制定有关RoHS规章的目的相似,但处理方法大不相同,尤其在产品的标签要求、使用可再生材料的要求,以及强制认证的要求等方面,差异很大。 柴小林表示,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增进欧盟与中国双方政府、产业、企业及研究机构之间的沟通、了解及合作,并促进经济、贸易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商务部统计显示,欧盟现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前10个月,中欧贸易总额达到2189亿美元,同比增长24.2%,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15.1%。 此次会议为期两天,由中国商务部和欧洲委员会贸易总理事会主办,并邀请了来自中国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以及欧洲委员会环境总理事会的嘉宾演讲。会议期间,双方将就此措施的依照程序、标签加贴要求和范围等问题进行讨论,尽可能使欧盟和中国在此问题上的立法协调一致,减少相关行业和企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