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 近日,国资委公布了今年前8个月一些行业国有重点企业的运行情况,其对电子行业再次提出警示。 国资委的统计显示,尽管今年前8个月汽车、建材、纺织行业国有重点企业实现利润下幅度都较大,但是,电子行业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75.8%,引起人们关注;尤其是47户电子行业国有重点企业8月份竟亏损2.8亿元,降幅比1-7月扩大9.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利润加速下滑的同时,电子行业国有重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却都大幅增长,包括今年前8个月收入同比增长22.3%,这表明,收入增长并不能解决利润问题。 事实上,国资委并非第一次对电子行业发出警告,此前,国资委已就今年上半年47家电子行业国有重点企业的利润情况进行了统计,其公布的结果令人吃惊,下降了64%! 据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企业主营业务的成本增长(13.2%)高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6%),这里的“成本”,主要是指“能源和原材料”,这两者恰恰是电子制造企业自身无法左右的,电子行业的关键原材料如手机芯片、彩电和PC的屏都是进口或外资企业生产。 另外,前几年电子行业产业链的增长总量多数都是以通信设备需求带动,而到了2004年开始,变为手机、家电、PC等的个人消费需求带动,使得电子行业消费市场急剧缩小,这是电子行业增速回落的一个主要原因。
目前VAR、系统制造商以及系统集成商通过应用LSI逻辑已在所有领先硬盘驱动器制造商中得到互操作验证的主机总线适配器(HBA)开始向用户提供串行SCSI(SAS)产品解决方案(http://www.lsilogic.com/sas),LSI逻辑是第一家向渠道批量供应SAS HBA的公司,LSI逻辑也通过CDW、 Newegg、 PC在线向网上用户供应。 通过推动该新一代技术,LSI逻辑能更快地向市场推出已验证可靠性的产品。由于SAS架构能支持任何一种接口,因此使用SAS服务器解决方案,用户可以灵活地选择SAS或SATA硬盘驱动器,或组合起来使用。 “随着新一代服务器平台的面市,渠道提供商及用户在该技术生命周期的初始就可以享受到SAS/SAT的连通性、已验证的互操作性以及高可靠性的好处。”LSI逻辑负责渠道拓展的高级总监Kerry Reid说,“我们始终致力于及时向渠道推出新品,SAS HBA的及早供应更说明了渠道对LSI逻辑的重要性。” 随着第一批SAS HBA的批量供应,双通道的LSI逻辑SAS3442X将帮助VAR、系统制造商以及系统集成商开发出高性能、灵活的SAS服务器平台。LSI逻辑SAS3442X是一款PCI-X、8端口3Gb/s SAS HBA,它为高级工作站和服务器提供了从未有过的连通性。 SAS3442X HBA将按5件装和套装供应,5件装包括5个S3442X卡、驱动CD及低支架;套装SAS3442X包括SAS3442X HBA、2根可支持SAS和SATA硬盘驱动器直连的连接线、1个可选的低支架以及安装指南。由于SAS物理层兼容SATA,所以SAS及SATA 驱动器可组装在同一个系统中,以实现分级存储来满足数据的要求。
据国外媒体报道,爱立信已经同马可尼达成收购协议,从而成为了马可尼的最终买家。 据消息人士透露,爱立信对马可尼的估价为13亿英镑,几乎是马可尼当前市值的两倍。今年初,马可尼落选英国电信的21世纪网络优先供货商名单,从而公司的前景变得更为黯淡。业界一直猜测马可尼可能会被其它公司收购,而马可尼也于不久前宣布,该公司正在同潜在的收购方进行谈判。业界一直盛传华为将收购马可尼,但从目前看来,爱立信才是马可尼的“真命天子”。 消息人士称,爱立信马可尼交易将于10天内公布。在这一交易中,马可尼的顾问为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和Lazard,代表爱立信一方的则是瑞典银行Enskilda。此前有消息称,马可尼管理层认为爱立信才是最合适的收购方。爱立信已经获得英国电信21世纪网络智能节点部分的优先供货商资格,因此该公司需要马可尼同英国电信在语音网络领域合作的经验以及在英国的人力资源。 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议会曾经要求英国政府干预华为对马可尼的收购,原因是华为同中国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
9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京台科技论坛上,出现了三百多位我国台湾省的科技界名流,其中不乏全球层面的重量级人物。 由于我国台湾省的企业在全球IT产业链条中的地位越来越无可替代,有人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缺失了台湾企业群的支撑,硅谷也将成为空中楼阁。然而,我国台湾省IT力量在世界性的垂直分工中,主要集中在制造领域,缺乏自主品牌。而现在我国内地市场的勃兴则给了我国台湾企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我国台湾省的本地市场很小,我们以前的主要市场放在欧美,这两三年内地市场才真正发展起来,本地企业开始跟进投入。”9月27日,很少在媒体上露面金宝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胜雄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台商开始把重心调回内地市场。 “一开始进来以制造为主,现在加大研发力量,这是历史的过程。”许胜雄说。 然而,从早期就进入内地市场的台资IT企业的发展过程看,它们并不是一帆风顺。 无独有偶的渠道调整失败案例 宏碁电脑1993年进入内地市场,曾经顶峰时期做到过国内市场前五的位置,而到2004年,宏碁在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排名始终徘徊在十名左右。 与宏碁同期进入中国市场的伦飞在辉煌时期曾胜过宏碁。1993年,伦飞笔记本就开始出现在内地市场上,由于当时市面上品牌稀少,惠普等国际品牌又价格奇高,伦飞刚进入内地市场就彰显了强劲实力。然而,弹指十年间,伦飞几度沉浮,到现在已几乎销声匿迹。 1999年,伦飞在渠道上采用全国总代制,金伦飞公司曾是伦飞在内地的惟一总代,正是借金伦飞之势,伦飞很快达到了事业的顶点。但是,1999年12月31日,伦飞宣布放弃全国总代制,实行渠道扁平化,自此金伦飞逐渐灰飞烟灭。 2000年开始,伦飞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1家分公司,掌管着全国600家分销商。“2000年左右,内地笔记本市场开始爆发,伦飞借自己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市场积淀,开始把在我国台湾省以及海外的渠道模式生搬硬套地复制到了内地,以为可以一蹴而就。”一位内部员工认为伦飞当时并不了解内地市场,渠道政策的改变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渠道扁平之后,伦飞的价格体系开始崩溃,各分公司之间相互恶性杀价,公司总部彻底失去了协调能力;分公司人员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也失去对600多家分销商的有效管束。 2002年伦飞又折回头,开始实行区域总代制,一年之后又恢复了最初的全国总代制,2005年伦飞又将渠道体系调整为区域总代制。 在不停变动中的伦飞几乎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一位内部员工对此多有怨言:伦飞进入内地以来,负责人换来换去,没有一个可以连贯起来的渠道策略。从总部来讲,他们也太急于求成,每个负责人的考核期是一年,一年之内没有起色,马上撤换。人走政策废,现在伦飞基本上不再在品牌市场上发力,而主要转作以代工为主,品牌为辅,两者之间的比例大概为8:2。” 宏碁事实上也处于类似的渠道调整之中。 1994年,宏碁的台式机业务首先来到内地市场,并创建了总代-分销商-经销商的渠道模式,这种渠道模式比宏碁在欧美和我国台湾省的模式都要多出一层甚至两层。两年后进入内地市场的笔记本业务一开始搭乘的是台式机的渠道。1998年7月1日,在台湾笔记本电脑市场有“杀手”之称的林显郎临危受命出任宏碁中国公司总经理,在全国各地寻找有实力的分销商进行合作,重新搭建了笔记本渠道体系。 2003年9月底,宏碁通知天承、八达、银嘉、双辉四大总代理,交回总代权,将渠道扁平化,并一口气发展了600家分销商,交由全国各地的十几家分公司来管理。这一幕与伦飞惊人地相似。宏碁的渠道政策规定有实力的分销商与柜台式的小代理商在权力上都是平等的,所有分销商不得跨省区经营,不允许发展二级渠道,分公司直接向各经销商供货。这种做法伤害了有实力的代理商,扁平政策在2004年上半年夭折,区域总代制开始回归。 2005年林显郎奉命回总部,宏碁中国的渠道模式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和变革,开始实行全国总代制,这次的主刀者则是赖泰岳,经验依据是宏碁在欧美大获成功的所谓新经销模式,这种模式来源于宏碁意大利公司总经理兰奇,后者现任宏碁全球CEO。 内地市场并不像台商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针对我国台湾省企业在内地市场的渠道政策的频繁变化,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非常多的台湾企业在进入内地市场时,很容易把在当地的 经验、价值观、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一成不变地移植到内地去。他们没有认识到,台湾与内地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许多来自我国台湾省的经理人,到了内地后却发生“水土不服”的现象。 一位跟随宏碁多年的经销商告诉记者,几年前宏碁电脑的产品宣传单都是直接拷贝台湾版本,所用的专业词汇全是台湾式的,内地消费者难以看得明白。 针对这些问题,金宝集团董事长许胜雄一针见血地说:“我们认为我们比欧美企业更懂我国内地的情况,实际上这是很片面的想法。虽然同根同种都是中国人,但每一个语言、每个动作、每一个眼神,甚至每一个表情,双方代表的意义都有很大的变化。” 金宝集团在泰国设置了6个工厂共计7000名员工,去年出口金额达到了19亿美元。“我们认为我们不懂得泰国,所以我们在泰国的工厂全部使用的当地人。这和欧美企业在中国一样,他们认为自己不懂得中国,不得不使用当地人才。而台湾企业在内地的业务却一般都是派台湾省的经理人来打理。”许胜雄一再把语气重心放在了“自以为”三个字上,“我们‘太自以为’了解我国内地了。” 同日,记者对参加京台科技论坛的台湾力晶集团进行了采访。力晶成立于1983年,产品主要包括动态随机存取内存制造及晶圆代工两大类。力晶旗下公司力捷电脑公司的鲍国仁对记者说:内地市场不好操作,太辛苦。一来内地市场太大,二来情况复杂,品牌与渠道经营都不容易。 鲍国仁认为:在内地,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去使用怎么样的资料都是大有讲究的,而且内地市场发展太块,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原来的思维方式来到这里根本无法套用。 鲍国仁告诉记者:欧美企业与我国台湾省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并不相同。美国的大企业一般都是全局统筹,整体感非常强。而我国台湾省企业则没有全局观念,一般都是步步为营,“把欧洲经营好了,再来经营美国,内地市场兴起来了,又开始进攻内地”。 鲍国仁来到内地已经四年,自言对内地市场相当了解,但他告诉记者:“我虽然了解一些内地市场的真实情况,但是整个公司内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尤其是老板,这些情况他们很难理解,理解不了就难以接受,而我们又离老板很远,沟通无法进行。” 挡不住的“西进潮” 我国台湾省生产了世界上2/3的液晶显示器、近3/4的笔记本电脑以及4/5的掌上电脑。然而,这些产品被贴上惠普、苹果等国际性大牌子之后,以更 高的价格卖出去,我国台湾省企业赚的只是辛苦钱。由于同业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华硕、鸿海、广达等企业的产品线越来越雷同,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像;加之,客户采取各种手段来压低台我国台湾省代工厂商的价格,过去以代工创造高利润的模式已经结束。一项统计表明,在过去3年间,我国台湾省制造的笔记本电脑的利润率减少了近一半。 这要求我国台湾省企业必然去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而与之相左的是我国台湾省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据调查,岛内半导体产业的研发人才缺口到2005年达到3349人,作为岛内科技产业主要人才源的“台湾大学”、“成功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交通大学”等四所名校的电子电机专业,近年来每年的毕业生合计不到4000人,令众多厂商几乎“抢破头”。 我国台湾省的人才问题在八十年代末就已经显露出来,当时有一整批台商选择了去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建生产基地,比如台达去了泰国,英业达去了马来西亚。但出去的厂商总体比例还不是很高。 马来西亚法律体系建全,英语通行,同时,当地华人主导着当地的经济,1989年明基将厂房建在了马来西亚的槟城。到1990年代初期,明基在马来西亚已经发展到2000多名员工。但马来西亚很快出现了类似我国台湾省的问题——劳动力匮乏。从1992年左右开始,明基在马来西亚的劳动力很多都要从印尼输送过来,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同时,明基也考虑过希望马来西亚的工厂也做一部分研发工作,但是明基根本找不到研发人才,那时候,马来西亚全国才有6所大学。这之后,明基开始把目光转向了祖国大陆。 而祖国大陆的人力成本则非常低。我国台湾省规定的最低工资是15000台币折合人民3000-4000元。而内地是800块钱左右,土地、运输成本也很低。另外,内地拥有庞大的人力供应链,我国台湾省则没有。许胜雄告诉记者说,将来资本技术知识密集的产业留在台湾省,而资本技术劳力密集型产业要移往内地。一位我国台湾省企业的高层则直白地对外宣称“不去内地的组装厂,本身就是最高风险”。 明基进入苏州设厂从而引发了我国台湾省企业的大规模进入,其后日韩公司也纷纷涌入。2004年,我国台湾省的代工厂商们掀起最大规模的“西进”潮。包括广达、仁宝、宏碁、华宇、华硕都到内地新设生产线,而且产能是台湾省本地的好几倍。同时,内地品牌计算机已经成为我国台湾省第二线代工大客户,这更刺激了它们在内地设厂的欲望。 据我国台湾省的媒体报道,某计算机公司,决定在9月份停止省内最后一条笔记本电脑代工生产线,全线移往内地。这也是台湾省内最后一条笔记本电脑生产线宣布停工。 许胜雄对此分析说,在这种转移大潮中,研发中心、资金运筹会留在我国台湾省,一些基础性的研发会转移到内地,配销系统采购系统会转移到内地。 “去年我们的营业额是100亿美元,今年我们的目标要达到137亿美元,增长率将达到37%。实现这一目标不能只靠台湾省的人员实力,要通过很多资源来完成产品的创新设计制造。这些我们都加重了对内地生产基地的本地化人才的依赖。” 据《商业周刊》5月刊报道,我国台湾省2004年出产了全世界72%的笔记本电脑线路板及其他零配件,总产值达220多亿美元;信息硬件产品生产总额高达684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其中台湾省本地生产107亿美元,占15.7%,台商在内地生产的信息硬件产品有480亿美元。而内地去年出产的信息硬件产品总共有606亿美元的产值,其中480亿美元是由台商经营的厂家出产。 8月27日,国务院台办副主任李炳才向外界透露说,从1998年到今年6月底,内地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6万个,合同台资金额841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4407亿美元,两岸间接交易总额累计4456亿美元。台湾当局也对外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台湾省硬件厂商总产值627.1亿美元,比2003年成长21.6%,而岛外生产比重却高达91.7%,在内地生产的比重达到85%。 内地成为转向品牌商的跳板 十几年前,在苏州工业园区还是一片荒芜的时候,明基就进来了。十几年后,明基宁愿放弃摩托罗拉80%的手机订单也要接盘西门子,而这导致了明基的营收急剧下滑。取舍之间,明基的信心不言而喻:我国内地的庞大市场是其进退依据。 在2005年第八届京台科技论坛上,记者见到了明基手机的研发负责人苏淑津博士。她告诉记者,明基现在已经搬到西门子的办公楼上班去了,而且明基的几个老板最近都一直留在北京处理合并事宜。 施崇棠曾宣称:“代工制造造就了台湾省经济的辉煌,但是从长远看长期代工是有害的,未来如果没自有品牌,在标准方面如果与日韩和美国同行差距太大,中国台湾省的IT业将永无翻身之日。” 对此,台北市“世界贸易中心市场拓展处”亚东组经理张企申告诉记者说,台湾省企业在内地经营品牌更重要,不要经营制造,因为这是我国内地的强项。 向来躲在幕后专心制造的我国台湾省企业的品牌意识已经逐渐释放出来。 威盛刚刚在北京成立了一个专业化的品牌宣传部门,并着手把威盛的英文网站变成中文网站,同时威盛在北京五道口清华大学南门的威盛大厦也在建设之中,明年即将峻工入驻。“大厦完全是我们自己买地皮建造的,威盛计划在内地投资几个亿来做这一系列的事情。”一位威盛的员工这样对记者说。 为了提升威盛的品牌知名度,威盛还推出了平板电脑、机顶盒和多媒体中心产品。“威盛不靠这个吃饭,造这个只不过是想让消费者对我们更加了解,证明我们也有能力造出这样的产品。”据透露,威盛2005年校园招聘计划即将开始,威盛中国团队也将由400人扩展到一两千人。 力晶也是许多内地手机品牌的代工厂,其中包括联想、波导、首信、中兴、CECT和原来的TCL,而现在力晶也推出了自有品牌的产品,如无线传输电视和数码相机等。此届京台科技论坛上,力晶展示了这些产品。 力晶集团董事长黄崇仁向记者透露说:“我们也在考虑与北京市政府合作,以赞助的形式在内地展开形象宣传。奥运也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希望成为赞助品牌。” 做品牌势必影响上游厂商的订单,同时破坏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做代工,还是做品牌,每个厂商依据自己的定位做着不同的抉择。金宝集团许胜雄还没有打算来大规模做品牌。 金宝在内地的投资分为三种形态:北京和上海设有软件开发中心,北京联宝做品牌笔记本,在东莞、昆山和南京设有11个工厂,金宝在内地的业务布局涵盖了从设计制造到销售的全面业务。 联宝自有品牌也作了七年,但一直起效不大。对此,许胜雄向记者解释说:“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定位。我们是以ODM起家的,而不是以市场和品牌起家的。我们不会用很强的力量去发展自有品牌。” 金宝一年要帮惠普生产多达1000万台打印机,足以保证金宝的营收,基于此,金宝当年并没有去海外建立市场营销机构,而是按照ODM的惯有思维一直做下来,许胜雄承认,目前金宝的战略定位跟成长历程之间的关系很大,不管怎样,每一个厂商都要在产业链里面找到最有价值的位置,在每一个架构里面都要扮演最强的角色就可以了。 一些我国台湾省的企业家认为,台商已经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他们的市场在全球,内地则是一个很重要的布局点。代工与品牌的抉择也决定了祖国大陆在台湾省企业的战略定位中是工厂还是市场。 然而,很多台资企业都认识到,无论哪种定位,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利用整合利用内地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源。 很多欧美品牌获得市场很高的认可度,相比之下我国台湾省品牌还存在品牌落差,很多台商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如果台资IT企业再去做商用品牌,跟IBM拼,成功率会比较低。”明基营销总经理曾文祺在7月初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台资企业的新品牌树立起来需要选择新领域新市场。他认为,祖国大陆市场和消费电子市场是符合这个条件的。
计世网消息 9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京台科技论坛上,出现了三百多位我国台湾省的科技界名流,其中不乏全球层面的重量级人物。 由于我国台湾省的企业在全球IT产业链条中的地位越来越无可替代,有人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缺失了台湾企业群的支撑,硅谷也将成为空中楼阁。然而,我国台湾省IT力量在世界性的垂直分工中,主要集中在制造领域,缺乏自主品牌。而现在我国内地市场的勃兴则给了我国台湾企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我国台湾省的本地市场很小,我们以前的主要市场放在欧美,这两三年内地市场才真正发展起来,本地企业开始跟进投入。”9月27日,很少在媒体上露面金宝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胜雄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台商开始把重心调回内地市场。 “一开始进来以制造为主,现在加大研发力量,这是历史的过程。”许胜雄说。 然而,从早期就进入内地市场的台资IT企业的发展过程看,它们并不是一帆风顺。 无独有偶的渠道调整失败案例 宏碁电脑1993年进入内地市场,曾经顶峰时期做到过国内市场前五的位置,而到2004年,宏碁在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排名始终徘徊在十名左右。 与宏碁同期进入中国市场的伦飞在辉煌时期曾胜过宏碁。1993年,伦飞笔记本就开始出现在内地市场上,由于当时市面上品牌稀少,惠普等国际品牌又价格奇高,伦飞刚进入内地市场就彰显了强劲实力。然而,弹指十年间,伦飞几度沉浮,到现在已几乎销声匿迹。 1999年,伦飞在渠道上采用全国总代制,金伦飞公司曾是伦飞在内地的惟一总代,正是借金伦飞之势,伦飞很快达到了事业的顶点。但是,1999年12月31日,伦飞宣布放弃全国总代制,实行渠道扁平化,自此金伦飞逐渐灰飞烟灭。 2000年开始,伦飞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1家分公司,掌管着全国600家分销商。“2000年左右,内地笔记本市场开始爆发,伦飞借自己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市场积淀,开始把在我国台湾省以及海外的渠道模式生搬硬套地复制到了内地,以为可以一蹴而就。”一位内部员工认为伦飞当时并不了解内地市场,渠道政策的改变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渠道扁平之后,伦飞的价格体系开始崩溃,各分公司之间相互恶性杀价,公司总部彻底失去了协调能力;分公司人员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也失去对600多家分销商的有效管束。 2002年伦飞又折回头,开始实行区域总代制,一年之后又恢复了最初的全国总代制,2005年伦飞又将渠道体系调整为区域总代制。 在不停变动中的伦飞几乎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一位内部员工对此多有怨言:伦飞进入内地以来,负责人换来换去,没有一个可以连贯起来的渠道策略。从总部来讲,他们也太急于求成,每个负责人的考核期是一年,一年之内没有起色,马上撤换。人走政策废,现在伦飞基本上不再在品牌市场上发力,而主要转作以代工为主,品牌为辅,两者之间的比例大概为8:2。” 宏碁事实上也处于类似的渠道调整之中。 1994年,宏碁的台式机业务首先来到内地市场,并创建了总代-分销商-经销商的渠道模式,这种渠道模式比宏碁在欧美和我国台湾省的模式都要多出一层甚至两层。两年后进入内地市场的笔记本业务一开始搭乘的是台式机的渠道。1998年7月1日,在台湾笔记本电脑市场有“杀手”之称的林显郎临危受命出任宏碁中国公司总经理,在全国各地寻找有实力的分销商进行合作,重新搭建了笔记本渠道体系。 2003年9月底,宏碁通知天承、八达、银嘉、双辉四大总代理,交回总代权,将渠道扁平化,并一口气发展了600家分销商,交由全国各地的十几家分公司来管理。这一幕与伦飞惊人地相似。宏碁的渠道政策规定有实力的分销商与柜台式的小代理商在权力上都是平等的,所有分销商不得跨省区经营,不允许发展二级渠道,分公司直接向各经销商供货。这种做法伤害了有实力的代理商,扁平政策在2004年上半年夭折,区域总代制开始回归。 2005年林显郎奉命回总部,宏碁中国的渠道模式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和变革,开始实行全国总代制,这次的主刀者则是赖泰岳,经验依据是宏碁在欧美大获成功的所谓新经销模式,这种模式来源于宏碁意大利公司总经理兰奇,后者现任宏碁全球CEO。 内地市场并不像台商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针对我国台湾省企业在内地市场的渠道政策的频繁变化,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非常多的台湾企业在进入内地市场时,很容易把在当地的 经验、价值观、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一成不变地移植到内地去。他们没有认识到,台湾与内地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许多来自我国台湾省的经理人,到了内地后却发生“水土不服”的现象。 一位跟随宏碁多年的经销商告诉记者,几年前宏碁电脑的产品宣传单都是直接拷贝台湾版本,所用的专业词汇全是台湾式的,内地消费者难以看得明白。 针对这些问题,金宝集团董事长许胜雄一针见血地说:“我们认为我们比欧美企业更懂我国内地的情况,实际上这是很片面的想法。虽然同根同种都是中国人,但每一个语言、每个动作、每一个眼神,甚至每一个表情,双方代表的意义都有很大的变化。” 金宝集团在泰国设置了6个工厂共计7000名员工,去年出口金额达到了19亿美元。“我们认为我们不懂得泰国,所以我们在泰国的工厂全部使用的当地人。这和欧美企业在中国一样,他们认为自己不懂得中国,不得不使用当地人才。而台湾企业在内地的业务却一般都是派台湾省的经理人来打理。”许胜雄一再把语气重心放在了“自以为”三个字上,“我们‘太自以为’了解我国内地了。” 同日,记者对参加京台科技论坛的台湾力晶集团进行了采访。力晶成立于1983年,产品主要包括动态随机存取内存制造及晶圆代工两大类。力晶旗下公司力捷电脑公司的鲍国仁对记者说:内地市场不好操作,太辛苦。一来内地市场太大,二来情况复杂,品牌与渠道经营都不容易。 鲍国仁认为:在内地,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去使用怎么样的资料都是大有讲究的,而且内地市场发展太块,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原来的思维方式来到这里根本无法套用。 鲍国仁告诉记者:欧美企业与我国台湾省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并不相同。美国的大企业一般都是全局统筹,整体感非常强。而我国台湾省企业则没有全局观念,一般都是步步为营,“把欧洲经营好了,再来经营美国,内地市场兴起来了,又开始进攻内地”。 鲍国仁来到内地已经四年,自言对内地市场相当了解,但他告诉记者:“我虽然了解一些内地市场的真实情况,但是整个公司内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尤其是老板,这些情况他们很难理解,理解不了就难以接受,而我们又离老板很远,沟通无法进行。” 挡不住的“西进潮” 我国台湾省生产了世界上2/3的液晶显示器、近3/4的笔记本电脑以及4/5的掌上电脑。然而,这些产品被贴上惠普、苹果等国际性大牌子之后,以更 高的价格卖出去,我国台湾省企业赚的只是辛苦钱。由于同业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华硕、鸿海、广达等企业的产品线越来越雷同,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像;加之,客户采取各种手段来压低台我国台湾省代工厂商的价格,过去以代工创造高利润的模式已经结束。一项统计表明,在过去3年间,我国台湾省制造的笔记本电脑的利润率减少了近一半。 这要求我国台湾省企业必然去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而与之相左的是我国台湾省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据调查,岛内半导体产业的研发人才缺口到2005年达到3349人,作为岛内科技产业主要人才源的“台湾大学”、“成功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交通大学”等四所名校的电子电机专业,近年来每年的毕业生合计不到4000人,令众多厂商几乎“抢破头”。 我国台湾省的人才问题在八十年代末就已经显露出来,当时有一整批台商选择了去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建生产基地,比如台达去了泰国,英业达去了马来西亚。但出去的厂商总体比例还不是很高。 马来西亚法律体系建全,英语通行,同时,当地华人主导着当地的经济,1989年明基将厂房建在了马来西亚的槟城。到1990年代初期,明基在马来西亚已经发展到2000多名员工。但马来西亚很快出现了类似我国台湾省的问题——劳动力匮乏。从1992年左右开始,明基在马来西亚的劳动力很多都要从印尼输送过来,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同时,明基也考虑过希望马来西亚的工厂也做一部分研发工作,但是明基根本找不到研发人才,那时候,马来西亚全国才有6所大学。这之后,明基开始把目光转向了祖国大陆。 而祖国大陆的人力成本则非常低。我国台湾省规定的最低工资是15000台币折合人民3000-4000元。而内地是800块钱左右,土地、运输成本也很低。另外,内地拥有庞大的人力供应链,我国台湾省则没有。许胜雄告诉记者说,将来资本技术知识密集的产业留在台湾省,而资本技术劳力密集型产业要移往内地。一位我国台湾省企业的高层则直白地对外宣称“不去内地的组装厂,本身就是最高风险”。 明基进入苏州设厂从而引发了我国台湾省企业的大规模进入,其后日韩公司也纷纷涌入。2004年,我国台湾省的代工厂商们掀起最大规模的“西进”潮。包括广达、仁宝、宏碁、华宇、华硕都到内地新设生产线,而且产能是台湾省本地的好几倍。同时,内地品牌计算机已经成为我国台湾省第二线代工大客户,这更刺激了它们在内地设厂的欲望。 据我国台湾省的媒体报道,某计算机公司,决定在9月份停止省内最后一条笔记本电脑代工生产线,全线移往内地。这也是台湾省内最后一条笔记本电脑生产线宣布停工。 许胜雄对此分析说,在这种转移大潮中,研发中心、资金运筹会留在我国台湾省,一些基础性的研发会转移到内地,配销系统采购系统会转移到内地。 “去年我们的营业额是100亿美元,今年我们的目标要达到137亿美元,增长率将达到37%。实现这一目标不能只靠台湾省的人员实力,要通过很多资源来完成产品的创新设计制造。这些我们都加重了对内地生产基地的本地化人才的依赖。” 据《商业周刊》5月刊报道,我国台湾省2004年出产了全世界72%的笔记本电脑线路板及其他零配件,总产值达220多亿美元;信息硬件产品生产总额高达684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其中台湾省本地生产107亿美元,占15.7%,台商在内地生产的信息硬件产品有480亿美元。而内地去年出产的信息硬件产品总共有606亿美元的产值,其中480亿美元是由台商经营的厂家出产。 8月27日,国务院台办副主任李炳才向外界透露说,从1998年到今年6月底,内地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6万个,合同台资金额841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4407亿美元,两岸间接交易总额累计4456亿美元。台湾当局也对外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台湾省硬件厂商总产值627.1亿美元,比2003年成长21.6%,而岛外生产比重却高达91.7%,在内地生产的比重达到85%。 内地成为转向品牌商的跳板 十几年前,在苏州工业园区还是一片荒芜的时候,明基就进来了。十几年后,明基宁愿放弃摩托罗拉80%的手机订单也要接盘西门子,而这导致了明基的营收急剧下滑。取舍之间,明基的信心不言而喻:我国内地的庞大市场是其进退依据。 在2005年第八届京台科技论坛上,记者见到了明基手机的研发负责人苏淑津博士。她告诉记者,明基现在已经搬到西门子的办公楼上班去了,而且明基的几个老板最近都一直留在北京处理合并事宜。 施崇棠曾宣称:“代工制造造就了台湾省经济的辉煌,但是从长远看长期代工是有害的,未来如果没自有品牌,在标准方面如果与日韩和美国同行差距太大,中国台湾省的IT业将永无翻身之日。” 对此,台北市“世界贸易中心市场拓展处”亚东组经理张企申告诉记者说,台湾省企业在内地经营品牌更重要,不要经营制造,因为这是我国内地的强项。 向来躲在幕后专心制造的我国台湾省企业的品牌意识已经逐渐释放出来。 威盛刚刚在北京成立了一个专业化的品牌宣传部门,并着手把威盛的英文网站变成中文网站,同时威盛在北京五道口清华大学南门的威盛大厦也在建设之中,明年即将峻工入驻。“大厦完全是我们自己买地皮建造的,威盛计划在内地投资几个亿来做这一系列的事情。”一位威盛的员工这样对记者说。 为了提升威盛的品牌知名度,威盛还推出了平板电脑、机顶盒和多媒体中心产品。“威盛不靠这个吃饭,造这个只不过是想让消费者对我们更加了解,证明我们也有能力造出这样的产品。”据透露,威盛2005年校园招聘计划即将开始,威盛中国团队也将由400人扩展到一两千人。 力晶也是许多内地手机品牌的代工厂,其中包括联想、波导、首信、中兴、CECT和原来的TCL,而现在力晶也推出了自有品牌的产品,如无线传输电视和数码相机等。此届京台科技论坛上,力晶展示了这些产品。 力晶集团董事长黄崇仁向记者透露说:“我们也在考虑与北京市政府合作,以赞助的形式在内地展开形象宣传。奥运也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希望成为赞助品牌。” 做品牌势必影响上游厂商的订单,同时破坏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做代工,还是做品牌,每个厂商依据自己的定位做着不同的抉择。金宝集团许胜雄还没有打算来大规模做品牌。 金宝在内地的投资分为三种形态:北京和上海设有软件开发中心,北京联宝做品牌笔记本,在东莞、昆山和南京设有11个工厂,金宝在内地的业务布局涵盖了从设计制造到销售的全面业务。 联宝自有品牌也作了七年,但一直起效不大。对此,许胜雄向记者解释说:“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定位。我们是以ODM起家的,而不是以市场和品牌起家的。我们不会用很强的力量去发展自有品牌。” 金宝一年要帮惠普生产多达1000万台打印机,足以保证金宝的营收,基于此,金宝当年并没有去海外建立市场营销机构,而是按照ODM的惯有思维一直做下来,许胜雄承认,目前金宝的战略定位跟成长历程之间的关系很大,不管怎样,每一个厂商都要在产业链里面找到最有价值的位置,在每一个架构里面都要扮演最强的角色就可以了。 一些我国台湾省的企业家认为,台商已经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他们的市场在全球,内地则是一个很重要的布局点。代工与品牌的抉择也决定了祖国大陆在台湾省企业的战略定位中是工厂还是市场。 然而,很多台资企业都认识到,无论哪种定位,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利用整合利用内地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源。 很多欧美品牌获得市场很高的认可度,相比之下我国台湾省品牌还存在品牌落差,很多台商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如果台资IT企业再去做商用品牌,跟IBM拼,成功率会比较低。”明基营销总经理曾文祺在7月初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台资企业的新品牌树立起来需要选择新领域新市场。他认为,祖国大陆市场和消费电子市场是符合这个条件的。
周五英特尔公司宣布它将支付约7000万美元,收购位于英国的一家生产数字电视零部件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公司的部分资产。这家 Zarlink Semiconductor公司是总部位于加拿大渥太华的Zarlink Semiconductor公司的分公司,英特尔收购的是它的客户端RF(无线频率)零部件生产部门。 此次行动是英特尔销售消费电子产品半导体部件和相关软件战略的一部分。收购协议包括了电视机、机顶盒、刻录机和其他设备中用于接受音、视频广播信号的调谐解调器。根据Zarlink公司称,2005财年这项业务的收入达到了5300万美元,将这部分资产出售给英特尔公司可使它集中力量于网络通讯、光学和超低能量业务。 英特尔将支付6800万美元的现金和200万美元的其他报酬。预计协议将在11月结束,并附带一些条件如保留原有的职员。英特尔称,收购Zarlink用于加强年初收购的视频处理技术公司Oplus Technologies。
印度软件巨头Infosys科技公司日前表示,该公司计划在中国招聘6000名程序员,以满足该公司科技服务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据国外媒体报道称,Infosys称,该公司计划投资1500万美元在杭州修建一座占地10万平方米的软件开发中心,拟新招聘的6000名员工大部分都将到这里工作。此外,Infosys还计划投资1000万美元扩大另一家开发中心。Infosys的招聘计划是迄今为止印度IT公司在中国最大胆的一次尝试。 截至目前,Infosys在中国共有290名程序员,预计在2007年之前再增加1750名,而Infosys杭州研发中心可以容纳6000名员工。 Infosys中国区主管詹姆斯·林表示:“中国拥有一个巨大的人才库,我们希望能从中获益。我们计划将中国作为除印度之外的另一个服务基地,为全球客户提供各种类型的科技服务。” 尽管印度IT企业开拓中国科技服务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中国300亿美元的市场还是吸引众多的印度企业来华淘金。有印度政府官员明确表示,愿意同中国增强在IT项目上的合作,并把印度的IT优势带到中国。 这些瞄准中国市场的印度IT企业认为它们可以将印度的全球IT模式复制到中国。今年6月,印度最大的IT企业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就同微软和几家中国公司签署了三方协议。塔塔公司首席执行官拉玛多拉尼表示:“我们将把曾经在印度做过的事情推介到中国。”不过,业界一致认为,印度IT企业在中国并不具备优势,因为在中国市场,在欧美IT企业的带动下,中国本土的IT服务企业已经得到迅速发展,它们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并不比印度公司低。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6日消息,位于中国内地的晶圆厂商和舰科技公司董事长徐建华称,和舰与台湾联华电子之间的合作是合法的,一天前,他刚接受了台湾地方检察署的质询。检方表示,目前还没有被控方涉嫌违法活动的足够证据,因此不能提起诉讼。 徐建华于9月4日接到了台湾新竹地方检察署的传票,要求他亲自澄清和舰与联华电子之间的合作关系。徐建华强调,和舰与联华电子之间的合作对台湾半导体业具有积极影响,他希望案件尽早结束,尽可能减小对两家公司及台湾半导体业的负面影响。 新竹地方检署发言人蔡腾远表示,尽管检方对和舰与联华电子之间的投资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查取证,但目前所获的证据并不能支持罪名指控,因此不宜向法院提起起诉。至于整个案件什么时候结束,他表示目前还没有确定时间表。 另据台湾媒体报道,鉴于徐建华与联华电子董事长曹兴诚及副董事长宣明智所做的证词相互矛盾,因此检方不排除再次传唤当事人的可能。 今年二月初检方介入案件调查之后,徐建华的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检方禁止他离开台湾,后来在徐建华交付了1000万新台币保释金后,才于8月底获准离开台湾一个月。徐建华在返回大陆后透露,和舰科技已获得了1.1亿美元的银行贷款。(丁克)
据香港媒体报道,台湾“经济部”表示,中芯国际CEO张汝京违法投资内地的500万台币罚款逾期未缴,将考虑移送法务部行政执行署强制执行,包括进一步查封其在台湾的财产。 “经济部投审会”副执行秘书兼发言人张铭斌称,会在进一步调查了解后,决定是否再对张汝京连续处以500万的罚款,罚到其撤资为止。 中芯国际发言人未对此发表过多评论,仅透露张汝京已安排律师处理相关事宜。 由于担心对内地经济形成依赖,台湾当局一直对台商在内地投资严加限制,特别是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台商如想在内地设厂,必须走非常复杂且费时的申请程序。 目前台湾半导体厂商中,只有全球最大晶园代工厂商台积电获准在内地建厂。台湾第二大芯片厂——联华电子,因被疑与内地一家芯片厂有投资关系,目前正面临台湾当局的调查。 在台湾出生的张汝京因不堪台湾当局骚扰,不久前公开表示将放弃台湾户籍。但台湾“经济部”认为,张汝京在2000-2002年创办中芯国际期间,仍有台湾户籍,因此台湾当局有权要求其撤回在中芯国际的投资。 此前,几家风险投资公司因投资中芯国际而遭到台湾当局的罚款。 据台湾本地媒体报道,张汝京目前在台湾的资产包括所持有的台积电200万股份,张汝京在建立中芯国际之前,曾在台湾创办了世大积体电路公司,后该公司在1999年被台积电以50亿美元收购。按照周三台积电收盘价计算,张汝京所持有的股票价值1.07亿台币。
英飞凌科技公司(Infineon)与总部设在台湾桃园的南亚科技(NTC)今日宣布,双方已签署关于扩大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开发合作范围的协议。协议规定自2005年9月起,双方合作开发用于300毫米晶圆制造的60纳米先进生产工艺。该项合作是对现有90纳米和70纳米生产工艺合作开发的进一步拓展,同时也将提高双方在DRAM市场的地位。合作开发的成本由双方共同承担。 双方可在其各自工厂以及合资生产企业—华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notera Memories)应用在德累斯顿工厂联合开发的全新生产工艺。双方还计划在慕尼黑进一步合作开发60纳米样品。英飞凌与南亚科技共派出100多人从事该开发项目。应用全新60纳米工艺制造的首批300毫米晶圆存储产品预计将于2008年下线。 “我们就60纳米生产工艺的开发与南亚科技合作,成功地扩大了双方战略开发合作领域,这将为我们大幅度提高DRAM产量打下坚实的基础,”英飞凌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兼英飞凌存储产品业务集团总裁罗建华先生说,“与南亚科技的合作证明英飞凌所采取的合作方式是高效的,同时使我们在瞬息万变的DRAM 行业赢得竞争优势。” “我们与英飞凌科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60纳米工艺,这将极大提高本公司的竞争力,”南亚科技总裁连日昌博士说道,“通过技术合作,双方不仅可以节省成本和资源,还可以共享尖端的研发成果。 除合作开发先进的DRAM沟道技术外,英飞凌科技公司与南业科技合作在台湾桃园设立合资生产企业—华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中生产DRAM产品,其产量迅猛增长,每月所生产的初制晶圆超过60,000片,成为全球最大生产企业之一。
IDT公司(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今天宣布,已经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飞思卡尔半导体(Freescale Semiconductor)的计时解决方案。此交易由Integrated Circuit Systems, Inc.(ICS)在与IDT合并前发起的,同时ICS和飞思卡尔半导体之间的10年交叉许可协议也随着这次合并划归IDT。这项收购将扩展IDT领先而广泛的产品线及硅基通信计时解决方案,并加强其在该领域的专业地位。 根据交易条款,IDT将收购飞思卡尔半导体的计时解决方案资产,并作为飞思卡尔半导体首选的计时解决方案提供商。IDT和飞思卡尔半导体还针对收购的产品制定了一个长期的加工协议,以确保实现无缝的过渡,并使IDT能履行现在和将来的产品交付承诺。飞思卡尔半导体计时解决方案团队将与IDT Tempe、Ariz.-based 产品团队进行整合。 收购涉及的创新性、高性能时钟产品线是针对网络、服务器、存储和内存时钟市场的解决方案。这些产品包括基于处理器的通信系统用时钟、服务器用时钟合成器,以及针对广泛的成本敏感、高价值应用的工业标准时钟产品。这些器件的可编程能力和多功能性曾给飞思卡尔半导体带来广泛的市场赞誉,特别是在高性能计算机和网络市场。
“全球老大”的高帽有时戴得并不舒心,尤其是当其所处的产业步入成熟期后的衰退期。 2001年7月6日,全球第三大CRT(Cathode Ray Tube,即阴极射线管)制造商荷兰飞利浦公司,与全球第二大CRT厂商韩国LG电子合并了各自的CRT业务,合资成立LG.Philips Displays公司。当他们举杯庆祝自己成为CRT全球老大时,他们没想到,LCD(液晶)、PDP(等离子)等新型平板显示技术短时间内对CRT构成严重冲击。“市场从显像管向平板显示屏转变的速度太快了,超过了两家母公司在2001年合资时的预测”,飞利浦首席财务官JanHommen2004年初颇为苦涩地说。 LCD、PDP的优势是画质好、超轻超薄。这一旦成为消费时尚,即对笨重的CRT构成致命威胁。如今,这家CRT全球老大也竭力将CRT做得画质好、超轻超薄,以媲美LCD、PDP。 并不是说这个CRT大佬不能转做LCD、PDP,问题是它的同门兄弟、LG和飞利浦的另一合资企业LG.Philips LCD公司的主业就是LCD,以致于兄弟之间不宜同业竞争、同室操戈。 LG.Philips Displays陷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问中,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被市场所逼,它必须在CRT技术改进和成本控制上走向极限,但这不过是窘境中的求生挣扎。2005年6月初,LG.Philips Displays连同其合资工厂南京华飞彩色显示系统公司,在上海展出了它的SuperSlim技术。据介绍,SuperSlim的意思是让女孩子更瘦、更苗条,寓意其CRT更苗条更短小。 有趣的是,同门兄弟LG.Philips LCD公司,这家1999年9月早先成立的LCD全球老大,却在畅享平板产业成长的快乐。 困兽犹斗 总部设在香港的LG.Philips Displays公司,早先在全球设有34家工厂,其中包括14家显象管制造厂和20家主要元件制造厂,员工共3.6万人。 各持股50%的两家母公司LG和飞利浦,当初合并CRT的初衷就是整合成一个更强大的公司,与亚洲地区的对手展开竞争,尤其是对付中国低价CRT的强力挑战。 但计划没有变化快。短短两三年时间,LCD、PDP等新势力增长迅速,抑制了对CRT的需求。LCD、PDP等新技术给LG.Philips Displays带来的冲击,远大于中国低价CRT的竞争压力。在市场份额上的表现是,LCD、PDP的市场占有率爆发性增长,CRT增长乏力以至趋于萎缩。 LG年初发表的声明称,全球CRT市场2005年将萎缩11%。来自日本电子情报技术产业协会(JEITA)统计验证了这一预测:2005年7月,日本市场CRT电视减少幅度达32.1%,为31.9万台,是自2002年6月以来,连续第38个月的负增长,而液晶电视出货持续畅旺,总出货量增加46.6%,达到33.1万台。 面对技术与成本的双重压力,LG.Philips Displays几乎无暇欣赏“全球老大”的光环(这个虚名甚至成为一种负担),便疲于应对新技术挑战的研发,以及全球大裁员、生产线大转移。 CRT产业出现一次蔚为壮观的景观:为降低成本,欧美和日本的生产线向中国、东南亚、东欧和墨西哥转移。目前,全球主要CRT厂商有LG Philips Displays、三星、松下东芝、汤姆逊、彩虹和华映,生产线主要位于亚洲。 今年3月,LG.Philips Displays宣布,将关闭在英国北部的一个工厂,并裁员760人。7月,公司停产CRT。LG.Philips Displays在英国有两个工厂,另一个工厂已先行关闭。 在英吉利海峡对岸, LG.Philips Displays专注制造29英寸CRT显示器的法国Dreux厂今年初也陆续裁员。在产业衰退的阴霾下,裁员引起的全球性劳工纠纷笼罩在这个“全球老大”身上。 可资对照的事件是,2002年,东芝和松下也步其后尘合并了各自的CRT业务。2004年,该合资工厂停产。 这个后来者的提前“死亡”,给LG Philips Displays每个员工乃至整个CRT产业,都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而日本索尼当初迷醉于CRT、忽视平板显示技术,也一样独吞苦果。 LG.Philips Displays欧洲大溃败,LG.Philips LCD却因欧洲市场的旺盛需求,进军波兰投资设厂。 CRT平板化的救命稻草 “LCD电视成长太快,我们用特有的方法开发出短颈技术,可与LCD竞争。” LG Philips Displays全球产品经理Gert对《董事会》说,LG Philips现在推出短颈的CPT(CPT供彩电用,CDT供显示器用――笔者注),以供各彩电厂商选择。“我们开发一系列型号的CPT,长度减少35%,32寸宽屏的大屏幕彩电最薄的只有38厘米。” LG Philips Displays现在中国大陆有两个合资工厂,LG Philips分别控股55%。两家合资工厂中,南京华飞彩色显示系统公司的中方股东是华东电子和江苏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长沙LG Philips公司的中方股东是湖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2004年,LG Philips Displays在大陆的显像管产量达6700万支,年产值40亿美元。 2005年1月,LG.Philips Displays在韩国龟尾的制造基地正式生产32寸SuperSlim超薄型电视显像管。同时,南京华飞的厂房也正式投产21寸SuperSlim超薄型电视显像管。此前,LG.Philips Displays在欧洲成功推出21寸SuperSlim。据称,SuperSlim是全球最薄的CPT,厚度只有38厘米,远比目前32寸彩电厚度的54厘米以及21寸彩电厚度的51厘米纤薄。 Gert认为,包括LCD、PDP等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确实呈爆发性增长,但由于CRT技术成熟,价格优势明显,未来的市场份额仍将保持稳定,并不会被LCD、PDP快速取代而大幅下降。“2004年平板电视风头很劲,但PDP、LCD电视也仅100万台,但CRT达1.7亿台,仍占据绝对份额。” 他说,CRT比LCD画质清晰,成本也更低,PDP、LCD电视要降到400美元,还需很长时间。“我们有了短颈技术,可继续维持CRT的现有份额。” 据介绍,目前,LG Philips Displays的CPT产量呈增长势头,去年增幅为7%,特别是21、29、34寸CPT的增长都超过10%; CDT则呈下降趋势,去年降约50%。“CRT在印度、俄罗斯、中国农村等市场的潜力仍很大”,故而,LG Philips Displays对CRT的态度和策略是,加大CPT的研发投入,使CPT更加轻薄;在CDT上不再研发新品,努力降低生产成本。 对中国市场,Gert说,原来21寸彩电是主力,现在多为29、34寸,且增长很快,LG Philips Displays将主攻大尺寸,以平板的CRT替代原先的球面型电视,且价格几无提高。 与LG Philips棋逢对手的三星,策略也不谋而合。2005年底起,三星将在中国停售CRT彩电,专攻高端市场。不过从9月份起,三星在国内开始销售超薄的CRT彩电。 其实业界素有激辩:更加轻薄的CRT彩电,是否也属于平板电视系列?正方认为是;反方认为,平板电视仅包括PDP、LCD等,CRT不算平板电视。LG Philips Displays显然充当了正方辩手。 “TCL、长虹、康佳、创维、海信等中国位居前列的彩电厂家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35%,且原材料采购都在本地。” 不过,Gert也承认LCD对CRT构成的压力巨大,“LG Philips Displays加强CRT的平板化开发,并全力降低成本,比如将生产线转移到低成本地区,改变生产地点。所以,我们的利润率很平稳,在15%左右。” Gert还强调,位于福州的华映以CDT为主,位于陕西的彩虹以CPT为主,但综合的产量都没有LG Philips Displays规模大。 CRT能否驻颜回春? 中国大陆的CRT厂主要有彩虹、北京松下、天津三星、深圳三星、上海永新、LG Philips Displays曙光、南京华飞、深圳赛格日立、佛山汤姆逊(包括广东福地及佛山工厂)、上海索广等10家。官方资料显示,至2003年底,大陆共有彩管线42条,年产能超过6000万只。其中彩虹市场份额最高,超过20%。 据公告,2005年上半年,深赛格(000058)亏500万元,广电电子(600602)亏1.37亿元,同比下降250%以上,彩虹股份(600607)亏3500万元。 彩虹也因产业衰退而萎缩。2005年6月出炉的2005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中,彩虹集团以67.8亿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34位,较上一年的78.2亿元营收、排名第22位,有大幅下跌。 CRT产业成熟、利润微薄,使更多产业力量转向LCD和PDP等高端彩电。这家2004年底在香港上市的中央企业承认,“新型平板彩电的冲击,以及反倾销等贸易保护壁垒,都是不利影响。” 事实上,彩虹集团位列国内彩管厂最大,也是唯一中方独资彩管企业,但除了规模和成本,彩虹在这个产业并不具有其它优势。仅在最根本的彩管技术上,彩虹从一开始就依赖日立,且一直受制于日立、东芝等日本公司。 不过有数据表明,2003年全球CRT彩电销量约为1.51亿台,占彩电总销量的94%。彩虹预计,到2008年,CRT销量约为1.5亿台,仍将占总销量的73.5%,但液晶和等离子届时销量将占18%和5.4%。 如果将CRT平板化,CRT彩电能否驻颜回春?LCD、PDP带给消费者的核心利益如果仅是轻薄、时尚的话,那么CRT的改进也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且,CRT平板化的成本优势是LCD、PDP难以匹敌的,即使是TFT-LCD启动8代线,32英寸液晶电视仍要比同等尺寸的CRT电视的平均价格高出一倍。 因此,垄断家电市场长达数十年的CRT彩电,正在尝试自己的新突破,避免CRT彩电成为系统内的“鸡肋”产品。LG Philips等厂商的努力,或将满足了广大农村与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 业内专家分析,CRT平板化努力,也是企业争夺市场的无奈之举,至少在未来5年内,CRT仍是市场的主角。不过在多数人看来,正如彩电取代黑白电视一样,LCD、PDP电视也将取代CRT(包括超薄化的),CRT平板化努力也难以“驻颜回春”。
最近,CNET对近十年来的科技产品做了一番评选,评出了“十大最佳”和“十大最差”。CNET选出的是比较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十大”,每个人心目中的“最佳”和“最差”的定义不同,所以你对评选的结果或许有所异议,以下评论仅供参考: No.1 iPod(2001) 目前还没有任何产品可以象iPod那样具有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吸引着大批死心塌地的拥趸,激发令人眼前一亮的灵感。它彻底变革音乐播放器市场,普及了简约流行的设计风格,并成为了该领域的领头羊。或许你会虔诚地崇拜其他品牌的音乐播放器,但你不能承认iPod确实是王者。 TiVo TiVo的概念需要人们花很长的时间去接收和消化,它已经超越了“暂停TV实况”这个解释。这种数字录像机可以提前录下你要看的节目,而且会自动帮你滤去广告时段。目前,它已经成为美国许多家庭的必备品,当然也是广告商的噩梦。而且其采用的软件基于Linux操作系统,更显它的特别之处。 Google CNET的排行榜对于Google的关注来得比较迟缓,认为它的强大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忘记它还有竞争者。Google现在几乎成为了“搜索”的代名词。Google的出现,中止了需要同时采用几个搜索引擎才能得到满意结果的时代。尽管近年来,搜索引擎竞争的激烈程度有所减缓,但Google依然有的是资本傲视群雄。 Napster 免费下载音乐的软件Napster虽然已经不再流通,但它的出现绝对称得上“改变了世界”。1999年至2000年间,使用过它的人都会为之沉溺。最后它被法律强制取缔,互联网上无不哀鸿一片、网民们无不痛心疾首。六年之后的今天可以得出一个结论,Napster彻底改变了唱片业界。 Firefox 开源组织Mozilla存在了许多年,但直到Firefox 1.0的推出才真正把开源浏览器带入了主流。人们曾经以为,FireFox最多能为Mozilla留下些许开源产品的印记而已。但如今,简约、安全、高效的FireFox却改变了IE在浏览器领域近乎垄断的地位,成为了压制IE的先锋。 PalmPilot 有人说PDA的时代已经消亡了,因为PDA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在许多移动设备上找到,如手机和音乐播放器。但时光倒流到1996年,PalmPilot的推出却改变了当时许多人对个人设备的看法。现在的随身设备上的电子日历是很普遍的事,但这是1996年的技术无法企及的。没有人会忘记牛顿,尽管他没有真正的成功,不是吗? Motorola Startac 摩托罗拉StarTAC手机有型的翻盖设计,使手机从大砖头的形象转变为时尚的表达。Startac并不是第一款翻盖手机,但它是第一款人人都爱不释手的手机,它的外形是那么小巧有型。Startac在当时的风靡正如RAZR现在的流行。 Apple iMac 在iMac出现以前,人们认为苹果电脑的价值已经沦落到了一个可笑的地步。苹果衰落到一个困难的时期,它即将消亡的传言开始流传。但现在,口风又一再改变,iMac拯救了苹果。无论如何人们是何种想法,iMac确实给苹果竖立了自身的风格和职能,而不仅仅是性能和力量。 Sony Digital Mavica MVC-HD5 1996年时,人们的对数码相机应该完全没有记忆,只有专业人员或者有人钱才用得起不需要胶卷的相机。而现在,却很难找到一个使用胶卷的人。Sony Mavica适中的价格、简易的操作,令数码相机的时代降临得更加早一些。 The Sims 《模拟人生》能挤入十大,很可能会受到争议。因为在过去的十年间,有那么多令人难忘的游戏:《毁灭战士》(Doom)、《创世纪》(Ultima)、《侠盗车手》(Grand Theft Auto),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游戏。但《模拟人生》捕获了所有人的想象,无论是游戏者还是非游戏者,它已经超越了游戏的界限,并长期拥有着高销量。 CNET的评出“十大最佳”,相对就有“十大最差”。10年间,在信息高速公路两旁散落着很多概念和技术,它们曾经听起来前程远大。其中一些还没走入人们的脑海就已经消失,一些即使走入了IT的世界也受到严酷的批判。以下就是CNET评出的“十大最差”科技产品: N0.1 Microsoft Bob Microsoft Bob 微软希望改善Windows 3.1程序管理的界面,Bob的诞生就是旨于实现这个目标。或许这个概念是好的,但Bob还没有真正的流行,它已经被取代了。然而,著名的办公助手Clippy(俗称“大眼夹”)却红红火火地生存到现在,这不能不算是Bob的耻辱吧?尽管Bob并不是被批评得非常恶劣,但它的消失也没有引来多少人的惋惜和怀念。 CueCat 这个名为CueCat的条码扫描器,消费者可以利用它读取报纸、杂志以及广告上的商品条码,然後CueCat便会自动连上提供该项产品的网页,让用户可以研究更详细的产品信息。这个概念或许会在开始获得一些人的欣赏,但现在几乎没有人在出版物上放条形码,CueCat的作用也就到此为止。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它在图书馆藏应用方面还能派上一些用场。 DigiScent iSmell 在.com爆炸发展的时代,有商家则想到了用味觉冲击互联网。视觉图像不但要经受MIDI文件和弹出式广告,气味还要加入来搅局。如果你对互联网了解比较深入,你会知道这是多么可怕的前景。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用户要放弃iSmell的电脑系统,他们认为iSmell完全是一个失败之作。 PocketMail PocketMail目前仍然有一定的拥护者,它能让用户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将该设备与电话相连,PocketMail就可以通过陈旧的交换技术完成工作。拜托!现有了Wi-Fi和Internet咖啡馆,还使用PocketMail和电话线会不会太落伍了一点啊? Windows Me Windows Millennium Edition(Windows Me),对它的情节很难表达。相对于Windows 98来说的确它长进了不少,增加了很多新的特色,但是也退步了不少。和值得信赖的Windows 2000相比它如果发起疯(崩溃)来是非常的疯狂的。如果说Windows Me带来了什么好的影响,大概就是微软意识到了家庭用户需要稳定的操作系统。 Xenote、Sony E-marker 咋一听,觉得这两种设备似乎很有用。如果你在收音机里听到一首很喜欢的歌曲,但是可恶的DJ却不告诉你名字,没问题!你把这种设备接到收音机,给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夹上书签”。然后,它可以和个人电脑相连接,来到指定的网站,网站随即便可根据夹入书签的时间自动在电台歌曲清单里检测到各人的所需……这不是很妙吗?!等等,现在还有人听收音机吗? Flexplay Flexplay公司开发的自毁式DVD完全不涉及任何计算机技术,只利用化学原理。DVD光盘一旦被从包装中取出,就会和空气发生氧化反应,逐渐变成黑色,48小时之后自动“寿终正寝”。这种DVD已经在日本发售,它是防盗版战争愈演愈烈的产物,但有必要那么极端吗? Audrey冲浪机 2001年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花500美元买一个只能够上网冲浪的塑料盒子。2005年苹果也推出了一个名叫Mac Mini塑料大块头,甚至还没有屏幕也要卖500美元呢,但却买得红火啊,3Com宣布停产Audrey冲浪机一定很后悔吧?但Mac Mini能做的不仅仅是冲浪啊! VKB蓝牙虚拟键盘 不得不承认,这是很酷的设计:利用激光在任何平滑的平面上“映”出虚拟键盘,解决了键盘“占地”的问题。但测试者安装的时候却频频出错:“设备无法找到可用设备。请在该设备选择所需服务或选择其他。”难怪它能在CNET的评级中获得4.9,一个令人惊讶的低分。
2005年9月20日,上海——富士通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参加了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集成电路产品展览会暨研讨会(IC China)。富士通微电子作为一家以垂直整合型服务见长的半导体制造商,在本次会议中与广大业界人士充分探讨了软硬件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并为国内厂商展现了在这样一个高度整合的新时代共同协作的美好前景。 在本次的IC China上,富士通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铃木哲雄先生就富士通领先世界的90纳米技术,和富士通马达控制专用单机片这两项技术充分展现了富士通在高度整合的时代背景下协手客户共上新高的实力和愿景。 铃木哲雄先生在展会演讲中表示,随着IT技术的突飞猛进,“无处不在”已经成为IT产业界的一个新关键词。所谓“无处不在”就是指今后的IT高科技将天衣无缝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令我们无时无刻,触手可及地享受到高科技生活的舒适与便捷。然而要达到这样一个“无处不在”的新世界,就需要将极其庞大复杂的智能程序全部写入一个单芯片,再与硬件设备高度整合。因此能够让大量功能集成在一个单芯片上的小型化进程已经成为目前半导体研发上的一个重点。 铃木哲雄先生介绍到,作为全球第一家实现90纳米晶圆量产的厂商,富士通的90纳米产品相比其他同类制造商有以下三点优势:首先,速度比业界平均值快约25%;其次,生产能耗比业界平均值低约25%;第三,富士通的90纳米技术的漏电电流堪称“业界最小”。之所以能实现较低的漏电电流,是因为富士通在逻辑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边缘部分进行了改进,从而能够精确地控制门电路正下方的通道中的杂质分布。通过这一业界领先的90纳米技术,富士通就能帮助客户生产出连续通话6小时,待机时间1000小时的手机了。与此同时,富士通的研发团队也正积极致力于45纳米节点的研发,富士通希望能在2010年左右建成45纳米制造技术。 除了90纳米先进技术以外,铃木哲雄先生又向与会代表展示了富士通在当前汽车电子热点领域的最新成果—富士通马达控制专用单机片。这是一项促进汽车高技术化的马达控制技术。在如今的汽车应用领域,马达的采用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强调电子化,低消耗,低公害的系统里,无刷DC马达的应用更是越加广泛。富士通生产的16bit/32bit马达控制专用单片机型号丰富,能够为客户提供从小型封装类型到高速工作类型,应用于不同马达控制系统中的单片机。 “我门相信软件和半导体的价值及扮演的角色正在与日俱增,我们也相信软件与半导体正在逐步融合为一体。”铃木哲雄先生在演讲最后表示到,“我们富士通在软硬件整合领域拥有极其丰富的经验,相信能在不同的层面以独立的产品或配套解决方案的形式为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 关于富士通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富士通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是富士通在中国新成立的公司,也是富士通锐意开拓中国半导体市场业务的长远发展策略一部分。在2003年10月正式运营,富士通微电子 (上海)负责统筹富士通在华半导体设计、开发及销售业务。 富士通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的产品包括专用集成电路(ASIC)、单片机(MCU)、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SOC)和系统存储芯片,它们是以独立产品及配套解决方案的形式提供给客户应用于广泛领域服务。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网站: http://cn.fujitsu.com/fmc
安富利公司 (AVNet)和 港申(GodSend)公司合作,为中国零售业市场提供一系列零售终端(POS)税控解决方案。 中国国家税务总局为了实现税收管理流程的标准化,要求中国所有零售业者都必须使用税控POS终端,以帮助他们计算销售点的销售税,也方便他们申报应缴税额。 这种采用嵌入式Winbond /ARM 芯片的POS设计目前已投产,让制造商能大规模生产一系列低、中、高档的解决方案,满足全中国数百万用户的需求,让他们能符合2006年2月起强制执行的新规定。全国各省的第一批税控-POS公开招标会将会在2005年10月底结束。 这一系列的税控POS系统设计除了具备在电子收银机的一般功能,还增加了在销售点计算销售税额并将数据存储到SIM卡或USB存储棒中的功能。这一系列的产品包括简单的低档8位MCU解决方案;带有以太网和USB主机端口、满足中国税控POS最新标准要求的中档系统;以及采用ARM9结构、包括图形化用户界面、适合将来的金融税控POS机的高档系统。 港申公司总裁刘汉樑教授说:“作为一家独立的设计工作室,我们希望我们的分销合作伙伴能让我们尽快使用到性价比非常高的先进技术。安富利电子元件部给我们提供了为中国客户设计和打造税控POS解决方案所需的技术和专门技巧,他们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颇有竞争力的价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帮助下,利用他们的供应链专业经验,确实加快了我们向市场推出产品的速度。” 北京港申与安富利电子元件部自2004年起开始合作。